黃書朋 蔣東升
(廣西民族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6)
瑤族金鑼舞體育文化的人類學探析①
黃書朋 蔣東升
(廣西民族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6)
該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實地考察法等深度挖掘了瑤族金鑼舞體育文化的起源發(fā)生,并嘗試全面解讀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結論表明:金鑼舞是千百年來瑤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產物,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瑤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與瑤族地區(qū)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有著深層次的聯系。
人類學 瑤族 金鑼舞 體育文化
金鑼舞是廣西田東布努瑤民間流行的民間民俗體育活動,主要流行于田東縣大石山區(qū)作登鄉(xiāng),梅林,平略、弄桃等瑤寨,現今,早已成為大石山區(qū)民間民俗活動和重大節(jié)慶活動的主要表演活動,與瑤族人民一起同甘共苦,接受歲月洗禮的金鑼舞從產生就被瑤族人民賦予神圣的外衣,接受著世代瑤族人民對它的信仰和歌頌。金鑼舞中的每一個動作都是大石山區(qū)瑤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每一次表演都是瑤族人民生產生活場景的真實再現。每一次表演都是在演繹著瑤族人民的奮斗史。該次研究通過對傳習地區(qū)的實地調查,挖掘金鑼舞悠久的歷史起源,揭開其神秘的面紗,試圖全面地解釋其表象背后蘊含的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帶領大家見證金鑼舞與瑤族人民一起經歷的風風雨雨。
傳說一;森林神皇的公主因不滿父親給她選中的異族森林公子,憤然離家出走,在此過程中,公主與旨維相遇、相愛,后被森林巡邏神抓回給神皇處罰,瑤寨的人知道后,便派人攜帶禮品去向森林神皇求婚異族公子聽說公主回來了,也拿著彩禮前來求婚。神皇在皇后的勸說下,宣布誰能將十里山谷中的魔獸趕跑,就把女兒嫁給誰。森林公子放棄了,旨維則回瑤寨準備。公主感到旨維兇多吉少,設計離開森林神寨追趕旨維,趕上后悲痛大哭,這時出現一位仙翁,告訴他們到金鑼山找七面金鑼并將之敲響,妖魔聽到后就會腦炸肝裂。根據仙翁的指點,公主和旨維一起巧取金鑰匙,打開金鑼山門,制服巨蟒,最后找齊了七面金鑼和七柄鑼錘,四天后,他們在瑤寨眾人的助威下前去鎮(zhèn)魔獸,金鑼一敲,但見道道金光伴隨著鑼聲掀起的震浪,頃刻間蕩滌了十里妖山谷的魔獸。公主和旨維舉行婚禮時,人們在瑤寨的草坪上架起七面金鑼,輪流敲打,延續(xù)了三天三夜,瑤胞們認為這七面金鑼是瑤寨最寶貴的吉祥物,這次婚禮是瑤寨有史以來最隆重的婚禮。為了紀念,此后每年的這幾天,瑤寨都要跳三天三夜的金鑼舞,驅走歪風邪氣,保佑瑤族人民世代和睦,幸福平安[1]。
傳說二;據當地民眾說,他們的祖先進山時,由于山高林密,望不見天,經常幾戶人家連在一起,再加上地少人多,只能在山腳下的平地種植玉米,由于那里經常有鳥獸進出,種下的糧食都被這些飛禽走獸給糟蹋了,殘余的糧食根本無法維持人們一年到頭的生計,為了能夠在原始森林里生活,就必須想各種方法來和這些鳥獸作斗爭,經過長久的探索與實驗,創(chuàng)造出了用竹筒敲打驅趕捕捉野獸的能力,后來發(fā)展到鐵銅,再到金鑼。在敲打的過程中,他們創(chuàng)造了金鑼舞,并代代相傳。
綜述:日常經驗事實變?yōu)樯裨挼淖畛鹾椭饕脑?,是對萬物有靈的信仰,而這種信仰達到了把自然擬人化的最高點[2]。瑤族人民將祖先留下的器物--“金鑼”賦予靈性,用以“神話”這種幻想形象存活下來并用身體舞蹈的形式延續(xù)至今,表達著最真實的民族信仰和對祖先的尊重,而這種象征性表達中所蘊含的思想和情感正是我們現在竭力追尋的金鑼舞文化內涵的精髓所在。
2.1 金鑼舞的地域文化特征
任何一種文化形式的存在都受孕于它所依存的地理環(huán)境,從一開始就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而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又反過來進一步強化了地域特征。
傳說中,金鑼舞流傳下來的地方山高林密,經常有野獸出沒,筆者在前往田東縣作登鄉(xiāng)實地考察以后了解到:作登瑤族鄉(xiāng)是金鑼舞的主要傳習地,多是以巖溶為特征的石山地帶,其中夾有部分土山地帶。交通閉塞,經濟落后,自然環(huán)境惡劣,瑤族人民開荒種田,以土地為生,而由于地處大石山區(qū),常有野獸破壞莊稼,因此,金鑼舞在這樣的條件下應允而生,驅趕野獸,保障豐收。由此可見,金鑼舞的產生源于人們對地域環(huán)境的生存適應,金鑼舞的動作多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創(chuàng)造出來,例如:“左右高抬腿擊槌”這一動作源于日常生活中,由于地處山區(qū),道路崎嶇,走起路來需要太高雙腿,同時上身前傾便于發(fā)力同時保持身體的平衡。這些都從側面映襯出金鑼舞早已經融入大石山區(qū)的地域環(huán)境,舉手投足之間都反映著地域環(huán)境的全貌且更進一步地強化了地域特征。
2.2 金鑼舞的民俗文化特征
傳說中,金鑼舞對瑤族人民有著驅趕野獸,保豐收,驅走歪風邪氣,報平安的作用。而今這種思想和價值觀也隨著金鑼舞的傳承流傳下來,融入到民俗節(jié)慶活動中來。
當下,敲金鑼,跳金鑼舞最為隆重的要屬春節(jié)期間,時間從每年的大年三十到第二年的二月二。其中,重要的開羅儀式和封鑼儀式體現著瑤族人民對金鑼特殊的認識和感情。實地考察中了解到,開羅儀式在每年的大年三十,大致流程如下:在年三十的晚飯之前,每家每戶都會把之前準備好的豬頭和雞擺在中堂的桌子上,點好三支香,準備好三袋紙錢和三杯酒,然后把埋在糧倉中的金鑼取出來,洗干凈以后放在桌子中央,然后家中的老人對著金鑼說道:“金鑼金鑼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感謝你這一年把保護莊稼,讓我們獲得豐收,今晚到大年了,現特請你來吃一餐年飯,你先吃,吃完飯后,請你就地休息,等待我們家人吃年飯后,你就跟我們在一起跳金鑼舞”,家人吃完飯后老人就拿金鑼來掛在前門中間,就跳起金鑼舞來,一跳就要跳到天亮;封鑼那天也要按照年三十晚的規(guī)定來祭奠金鑼,老人并囑咐金鑼說:“金鑼金鑼,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年晚我們已請你來吃一餐年飯,你已和我們一起跳一個月的金鑼舞,高高興興的過春節(jié),到今天就要結束了,因為農忙季節(jié)已經到來,春耕春種時間到,沒時間和你跳金鑼舞了,現特請你吃一餐最后年飯,吃完后你就回去好好休息,希望你能繼續(xù)保佑我們獲得豐收,等到年晚,我們再請你來和我們一起跳金鑼”[3]。
另外,在民間的喪葬儀式上同樣會打金鑼。在寨子里的老人去世之后,后輩會為老人舉行隆重的喪葬儀式,出殯之前需要在老人的棺材前擺上一桌豐盛的食物,寨子里的每一位村民都要跪在棺材前,燒三張紙撒三杯酒才能啟程出殯,從出殯開始一直打著金鑼,直到老人入土為安村民散去才熄了金鑼之聲。
在被賦予神秘色彩的祭祀、喪葬等民俗活動當中,金鑼被擬人化,被構想成生活在異度空間的精靈。泰勒在原始文化萬物有靈觀的講述中提到:“北美袞琴族印第安人相信所有看得見和看不見的世界充斥了各種各樣的善和惡的精靈,它們支配著人的日常生活和最終的命運,他們存在著對大神和部落的祖先精靈的信仰,它們是每一塊土地上的守護精靈[4]?,幷癖娡瑯佑兄鴮ψ嫦染`的信仰,金鑼就是他們所信仰精靈的現實器物,金鑼舞則是對他們信仰的精靈的祭奠和對祖先的緬懷,是與祖先精靈的通靈活動,在向祖先訴說著他們的訴求--助豐收,驅惡避邪,保平安以及保佑他們死去的族人在去往天堂路上的暢通無阻獲得重生。
2.3 金鑼舞的農耕文化特征
瑤寨里的人民世代為農,以土地為生靠糧食度日,有著最悠久而純粹的農耕文明,金鑼舞正是瑤族同胞在日常生產中創(chuàng)造和使用的。結合民族的文化背景以及金鑼舞的使用情況分析不難發(fā)現:金鑼舞的創(chuàng)造和使用正是瑤族民眾“農本思想”的直觀表現。例如:人們平時保存金鑼時是將其埋進家中的糧倉之中的,意味著“糧食經吃”并預示來年五谷豐登;再有,在為村寨老人“添糧”又稱“祝壽”時也會打金鑼,跳金鑼舞,但這里的祝壽與所謂的過生日有所不同,他們有著自己的理解:人到了49歲以后陰糧不足,靈魂得不到足夠的滋養(yǎng)造成靈魂不穩(wěn)定從而容易生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按當地習俗就會在49歲那一年,以后每隔12年,也就是61歲、73歲、83歲......為老人舉行“添陰糧”儀式,具體的日子并非老人生日那一天而由道公選擇在這一年的
365天的任何一天作為“添陰糧”之日。而在這一天使用金鑼并不是為了娛樂,而是為了通知各路神靈前來領取陰糧以便為老人護魂。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而在瑤寨民眾的心中,跳金鑼舞不僅能保豐收,還能為他們通靈,添陰糧,同時為他們提供肉體和精神的雙重食糧。由此可見,土地和糧食對它們意味著一切,金鑼舞則是他們對土地和糧食的需求而寄托的一種信仰。
文化的價值在于帶領我們回憶歷史,展現它所屬時代的時代風貌?,幾褰痂屛杷N含的文化內涵體現的是民族傳統體育的發(fā)展史,瑤族人民的奮斗史、是瑤族社會的流變史,這也正是金鑼舞在當今社會所體現的新的時代價值,正是我們民族傳統體育在傳承與發(fā)展的過程中最賴以立足的基礎和本質。
[1]羅友助,黃煥克.田東民間故事集[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
[2]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3]何金蘭.廣西田東瑤族金鑼舞文化傳承與保護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5.
[4]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5] 蔣東升.瑤族人龍體育文化的人類學考察[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145-148.
[6]蔣東升,莫再美,何衛(wèi)東等.瑤族體育文化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1(2):94-97.
[7]趙旭東.文化的表達[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G80-05
A
2095-2813(2017)07(c)-0159-02
廣西民族文化與傳承研究中心立項課題(項目編號:2016GXYB03)。
黃書朋(1992—),男,漢,河南南陽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蔣東升(1968—),男,漢,廣西桂林人,碩士生導師,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和體育人文社會學。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