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辛鍇
[摘要]會黨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民眾參與政治的一種極具代表性的方式。民眾通過會黨影響政治,持續(xù)時間長、產生影響大。清中前期的會黨,承前啟后,不論從其思想基礎還是組織模式,都具有十分典型的特征,本文試圖淺析清中前期的會黨的特征,從思想和組織等諸多方面把握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會黨發(fā)展的最終形態(tài),探索會黨與近代中國政黨以及革命的關系。
[關鍵詞]會黨 組織 運作 走向
1會黨形成的各種基礎
1.1社會基礎
社會動蕩是宗教傳播的溫床,也是會黨迅速傳播的重要條件。經過十年白蓮教起義以及其他農民起義的打擊,清朝由盛轉衰,農民負擔加重、土地兼并加劇、人口惡性增長。中國經濟矛盾、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秘密結社在民間,特別是人口稠密、經濟落后地區(qū)飛速發(fā)展。如天地會,在這一時期已從福建、臺灣地區(qū)傳至兩廣、兩湖和云貴,最遠傳至南洋。
1.2思想基礎
宗教及迷信。從漢代“太平道”、“五斗米道”,到元代白蓮教,再到明代羅教和清代天地會,秘密社會特別是會黨都帶有比較濃厚的宗教或迷信色彩。其教義常以自編自創(chuàng)為主,對正教或官方意識形態(tài)經典斷章取義,雜糅迷信和巫術而成。
話本文學等底層文化。參加會黨的破產勞動者和游民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有限,可動用的思想資源匱乏。經常從舊時代中選取舊英雄人物或樸素善惡思想來作為起義或行事的旗幟,如從《水滸傳》中汲取“替天行道”的思想,從《三國演義》中汲取“忠義”思想等。
“反清復明”等樸素的民族主義思想。清朝建立初期民族矛盾尖銳,各地反清起義烽火不絕。部分學者(陶成章)認為清朝部分會黨的主干是明朝遺老以及上層士大夫,通過加人會黨隱藏身份,組織反清活動。
1.3組織基礎
中國傳統(tǒng)社會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和封閉性,會黨的組織結構很難超越現(xiàn)實作出探索。相比基于宗法制的宗族組織,會黨的組織結構并未體現(xiàn)出明顯的進步性。
首先是擬制血緣關系。會黨內部模仿傳統(tǒng)宗法家庭結構,擬制會黨成員之間的血緣關系,主要的血緣關系是父子關系和兄弟關系。通過虛擬的血緣關系,配合幫規(guī)和其他手段,以維護會黨內部成員的關系,鞏固會黨秩序。
其次是營造文化氛圍。會黨往往編造各種末日謊言來營造恐怖氣氛,來讓成員感到恐慌并接受會黨的蠱惑。加之會黨流行之時多為戰(zhàn)亂年代或自然災害時期,恐慌的破產者和游民極易接受益惑,在對未來美好藍圖的向往下加入會黨。
再次是行業(yè)特點明顯。不同的行業(yè)會產生行業(yè)特點相對明顯的會黨。如運河沿線從事漕運工作的農村破產者和游民多加入青幫,19世紀中葉廣西地區(qū)的天地會主要吸收農村地區(qū)的貧農,為成員提供并分配口糧。
2會黨運轉所需的條件
2.1經濟條件
會黨成員很少從事正常經濟活動,因此會黨成員只能鋌而走險,從事為官府所禁止的走私販運、經營賭館、經營妓院、鴉片交易甚至打劫偷盜等活動。
2.2人員條件
會黨的主要參與者為破產者和游民,但實際參與的人員規(guī)模和復雜程度遠不止于此。會黨的核心通常為散兵游勇或江湖俠客,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或領導魅力。會黨的核心成員相比于普通成員一般會有一技之長,如能識文斷字或有特殊技藝,通常涵蓋低級的衙役書吏、雜耍藝人、僧人道士等三教九流。
2.3社會環(huán)境
從經濟環(huán)境看,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重農抑商,農民主要依靠小塊土地作為生產資料從事勞作;從政治制度環(huán)境看,中國傳統(tǒng)社會是超穩(wěn)定的宗法制社會,政府通過戶籍制度、宗族制度和保甲制度構建了幾乎密不透風的社會網絡。
從國家機器實際運作來看,越精密的儀器越容易出現(xiàn)故障,對其維護修繕就會越困難。王朝初立,人少地多,生產資料相對充足。王朝中后期,人地矛盾尖銳,加之帝國邊疆帝力不能及,宗法不完善,保甲不嚴密,游民就會蜂擁而起,為會黨活動的滋生提供土壤。
3清中前期會黨的特點
3.1秘密性
會黨通常帶有樸素的神秘主義的宗旨加強對成員的控制,通過只有內部掌握的隱語和暗號來保持聯(lián)絡、保證安全,維護會黨與正常社會的界限。會黨通常在秘密狀態(tài)下存在并開展活動。但在特定地區(qū)和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會黨的活動會從地下轉為地上。
3.2嚴密性
(1)組織設計
天地會在乾隆年問組織機構相對簡單,會首稱作大哥。林爽文起義中,曾設置元帥、軍師、先鋒等職務。嘉道年間,天地會組織機構及職位日趨完善,除了會首,在各分會設總大哥,其他骨干分子分別按分工擔任總理、香主、白扇、先鋒和紅棍,一般會黨成員稱為草鞋。
(2)組織管理
會黨管理可比作蘿卜棍棒一起用。何謂蘿卜?就是用軟的手段感化成員,一般做法是營造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給成員提供互幫互助、和諧團結的環(huán)境,增強成員的歸屬感。何謂棍棒?除了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散布末世謠言,會黨還通過練功悟道、肉體折磨、心理暗示等方法從肉體和精神上對成員加以控制。
天地會等較成熟的會黨,還會設置專門的職位來維護會黨內部秩序,如平山周先生在《中國秘密社會史》中記錄三合會的“紅棍”職位“執(zhí)行會員之刑罰”。
(3)入會儀式
明確秩序需有相關的儀式。如加入儀式。加入會黨一般采用歃血結拜、血盟誓約等儀式,與之相伴隨的有吟唱盟書誓詞和改姓取名等措施。
3.3互助性
在和平年代,會黨組織主要是在生活上互幫互助,一旦社會矛盾尖銳,會黨組織就會發(fā)揮其動員功能,通過武裝斗爭等暴力或非暴力手段表達自己的主張。其“替天行道”以及“反清復明”等口號通俗易懂,能夠反映廣大農民和破產者的要求,極具號召力。
3.4暴力性
由于會黨組織穩(wěn)定,活動范圍廣,所以會黨對社會安定危害極大。至道光年間,廣西就經常出現(xiàn)一地同時有幾十種會匪的情況,會匪“忽聚忽散,一經大兵剿捕,則聞風避匿,散而為民,如兵力孤單,則恃其人眾,各處村莊派索銀錢,名為打單,不遂其意,即肆行搶劫,擄人勒贖,而堵捕兵單,又復肆行抗拒”。(《道光三十年四至九月兩廣會黨反清斗爭史料》歷史檔案1995,(1)P24-33)endprint
4清朝對會黨的清查圍剿
4.1通過制度清查會黨
順治初年的刑律中有“凡異姓人結拜兄弟者,鞭一百”之規(guī)定,至順治十八年,改為“凡歃血為盟誓,焚表結拜弟兄者,著即正法。”
康熙十年(1671年),刑律將結拜視為叛亂行為,結拜弟兄不論人數多少,按照謀叛未行論處,“為首者擬絞監(jiān)候,秋后處決;為從者杖一百、流三千里。”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政府重修《大清律》,增加鎮(zhèn)壓天地會的相關條文,規(guī)定首犯與曾經糾人及請愿入伙希圖搶劫之犯,均判處斬立決,其余人犯判處絞立決。
4.2基層組織鉗制會黨
(1)宗族組織
宗族組織依靠族譜、祖產和祠堂等物質和精神紐帶,保障族人生活,寄托族人精神。清代宗族組織已經擁有諸如安保、征稅、社會救濟、以及意識形態(tài)教化等功能,某種程度上相當于基層國家機器。
隨著秘密會黨的興起,有很多宗族在族規(guī)上也規(guī)定族人不得“結盟拜會”,對違反者給予嚴厲處罰,輕則動用杖打、戴枷等私刑,重則報官公辦。
(2)保甲組織
中國傳統(tǒng)國家通過保甲制度控制民眾的衣食住行。很多檔案中都有利用保甲稽查秘密會社的內容。如四川巴縣縣令于嘉慶十九年(1814年)十月頒布的牌示中表示,“巴縣地方遼闊,良莠不齊,稽查難周”,像“白蓮、紅陽、八卦”等左道異端及“咽匪、盜賊、流痞、棍徒混入其間”,“實為地方之害”。為此,要“編聯(lián)牌甲互相稽查,以靖地方事”。(四川大學歷史系,四川省檔案館主編·清代乾嘉道巴縣檔案選編(下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P282)
4.3通過運動清查會黨
孔飛力先生在《叫魂》中記錄了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的一場妖術案,皇帝親自指揮各省官僚系統(tǒng)緝拿妖首,整個官僚系統(tǒng)被充分動員,對妖術的清剿迅速開展。持續(xù)數月之后,清剿造成大量冤案,因破綻百出而被叫停。
4.4出動軍隊圍剿會黨
此乃萬不得已也是最直接的手段。如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二月,清軍出兵鎮(zhèn)壓林爽文以天地會名義在臺灣彰化縣的起義。鎮(zhèn)壓起義的第一年,清軍從閩臺捕獲天地會成員不計其數,按照“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漏過一人”的思想深挖根源,在閩、川、粵等多省追究天地會源頭,可謂不計成本、煞費苦心。
5對會黨的評價及會黨最后的走向
5.1對會黨的評價
(1)積極評價
蔡少卿先生在《中國近代會黨史研究》中分析了會黨的歷史作用。他認為會黨“是作為一股巨大的‘反社會勢力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tǒng)治秩序的反叛力量而存在著”,肯定了會黨的功績。
會黨通過思想上、組織上的各種方法,有效地對廣大群眾特別是農民群眾進行了組織動員。部分首腦分子在斗爭中,往往斗爭勇敢、足智多謀,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沖鋒帶頭作用。會黨的活動,有效牽制了政府軍的有生力量,為其他的革命勢力轉移了壓力,創(chuàng)造了條件。
(2)消極評價
破壞大于建設。舊式農民起義負面作用和局限性,會黨也一應俱全。最明顯的就是破壞內行,建設外行。社會形勢越亂越會黨越容易從中漁利。清朝后期,一定程度上陷入了越亂越有會黨、越有會黨越亂的怪圈。
短視大于長遠。會黨成員注重現(xiàn)實利益而無長遠理想,更無為實現(xiàn)長遠理想而制定的具體事業(yè)規(guī)劃。如林爽文天地會起義,在軍事戰(zhàn)略上,起義軍分兵防守,分散了兵力;在爭取民心上,起義軍對被困城池中出城偷糧的民眾一律處死,將其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使得自己喪失民心,增加了攻城難度。(道光《彰化縣志》卷11,2頁)
分散大于團結。天地會等會黨勢力在起義初期,能夠較好地按照會黨盟誓和自身條規(guī)行事,會黨成員內部比較團結,紀律比較嚴明。但隨著戰(zhàn)事行進,會黨內部山頭林立,管理逐漸松懈,導致力量分散,最終被政府軍隊各個擊破,導致全盤被鎮(zhèn)壓而失敗。
5.2會黨最后的走向
(1)被鎮(zhèn)壓
由于會黨勢力與政府力量對比懸殊和會黨不可克服的缺陷,在政府把控全局情況下,勢力不大的會黨起義多數會被鎮(zhèn)壓,余部也很難再掀波瀾。
(2)秘密化
會黨起義失敗后通過秘密化掩人耳目繼續(xù)開展活動。如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臺灣部分天地會改稱“小刀會”,南方省份不少天地會改稱“三合會”、“百子會”、“匕首會”、“雙刀會”等名目,但會黨的活動內容、規(guī)章儀式仍與天地會相近。
(3)匪化
隨著會黨規(guī)模不斷擴大,會黨行事初期執(zhí)行的規(guī)章制度會不斷松懈,會黨的參加人員變得越來越復雜,秩序越來越崩塌,脫離會黨約束的分子逐漸淪為土匪,搶劫勒索,危害鄉(xiāng)里,無惡不作。
(4)革命化
加入其他農民起義勢力。太平天國初期吸收了大批天地會勢力。天地會的“米飯主”制度及財產歸公等制度,對太平天國的圣庫制度和《天朝田畝制度》的出臺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轉變?yōu)榻h。清朝開啟政治改革的大門后,部分會黨為了更好地參與政治,在人員構成上,不斷吸收新知識分子、官僚、士紳以及商人,在政治組織上,不斷為適應新興的憲政體制而作出調整,逐步實現(xiàn)了向近代政黨的轉變。清朝晚期,部分會黨還接受了“排滿”等民族主義旗幟,參與了辛亥革命。
6結語
會黨基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應亂世而生。隨歷史步伐不斷發(fā)展變化。隨著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全面勝利,傳統(tǒng)會黨走到了它的盡頭,隨后而來諸如“鎮(zhèn)反”等一系列颶風般的社會治安強化運動和政治運動,更摧毀了會黨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會黨這種秘密社會形式最終走出歷史舞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