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永元
從進入文學創(chuàng)作的那天起,我們就常常被變化無窮的文學現(xiàn)象所困惑。尤其是那些燦若星辰的古代優(yōu)秀詩歌,每每品讀總有新的認知,讓人欣喜不已。時間久了我就感覺到:有許多詩詞,解釋好了,就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有些長點的詩詞,再細細地品讀,分析,甚至夠得上一篇吸引人的小說。
難怪一位著名的作家說過:讀現(xiàn)代小說,細品品那些最精彩的部分,幾乎都屬于詩歌。
這話不無道理。
小說精彩處,往往出神入化,美在詩情畫意中。
盡管,這話聽了深受啟迪,然而,真正讓自己能夠悟出點深意來,實在是在有了一定的創(chuàng)作經驗后。比如讀白居易的《琵琶行》,最初感受到的就是美中的情感享受。詩人對愛情和人生的感嘆,通過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令人感到古時作為女人的不幸。這種不幸是從具體的故事和形象里品出來的,所以稱得上情深意切。而再讀下去,品味下去,就不那么簡單了。那位琵琶女的身世以及由琵琶聲里感受到的纏綿和哀怨,讓我們同作者一樣有著諸多的聯(lián)想,而這樣的聯(lián)想,并沒有隨著時間的飄逝而減少,相反,卻因為跨越了時代,更增添了人們不斷伸展的想象,不斷補充著,豐富著,進而產生對琵琶女不幸的傾心同情和更美好的祝愿。那種“轉軸撥彈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朦朧之美和不時繚繞著哀怨聲的楚楚動人之態(tài),都讓我們的心靈不時引起震顫和共鳴。對自古商人重利輕于別離的譴責,似乎是以淡淡的抱怨表達的,卻更能起到動人魂魄的效果。
正是這種給讀者留有更大想象空間的描述,一點點讓我們對這位琵琶女有了銘心刻骨的認識;才能體會到,白居易為什么最初不過是在船上,為聽聽小曲,解解旅途的勞頓才請來的琵琶女,最終在曲終人散時,卻能夠被感動得淚透長衫了。
我由此想到,如果詩人沒有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手法和功力展示這樣的畫面和情節(jié),它能達到至今仍讓人感懷不盡的效果嗎?
由此,讓人想到眼下我們的創(chuàng)作,現(xiàn)代化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了,可是,我們?yōu)槭裁磳懗龅挠H身經歷的作品卻常常吸引不了人,打動不了人?本來是一個非常好的題材和素材,落到紙上后,讓人讀起來索然無味。
盡管,現(xiàn)代化的媒體傳播手段盡顯風采,可是,沒有最真切的文字描述,照舊蒼白乏味。因此,大凡文學作品打動不了人的,肯定是在創(chuàng)作中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太缺少藝術的功力。作品不是寫得太滿,就是太直白,太概念化。由此再品味一句“猶抱琵琶半遮面”,就更感到在作品中這個“半遮面”的神奇可貴了。
由此,我常想,至今琵琶女的形象還這般富于生命力,是值得我們深思的。這樣的創(chuàng)作技巧值得我們借鑒。盡管,這是老生常談,但是特定的時間和特定的環(huán)境里,往往“溫故而知新”的效果會更令人受益非淺。
所以,人們說好的作品不能那么滿,好的作品是由作家和讀者共同來完成的,“是要遮點面”的。
一首《琵琶行》千百年來有多種解釋的版本,而各種發(fā)揮的想象和感受更是因人而異,不盡相同??梢娏舫隹障?,給讀者以更多想象的空間是何等重要。
文學發(fā)展到今天,許多轟動一時的作品已經不新鮮了,昨天還新鮮的東西今天已經陳舊了,但是,藝術的表現(xiàn)手段,永遠有我們值得借鑒的東西,我們不能在感懷現(xiàn)代化的同時,在創(chuàng)作的學習中,把洗臉盆里的水和里面的孩子一同潑掉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