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胡湘軍+朱俐遐+劉瓊+李喜+楊曉峰+李華兵+杜宣延
摘 要:攀雜苦瓜7號是以強雌系回一7-3-2為母本,以自交系B15-1-1-6為父本配制而成的苦瓜一代雜種。早熟、豐產、生長勢中等、主蔓長3.5 m左右,分枝性中等,側枝3~5個,第一雌花節(jié)位9節(jié)左右,果實長紡錘形,果皮綠白色,平均瓜長29.4 cm,平均瓜粗5.6 cm,平均肉厚0.8 cm,平均單瓜質量269.0 g,味甘苦,質脆,口感好,田間抗白粉病,在四川省4 a多點區(qū)域試驗平均667 m2產量2 820.5 kg,比對照藍山大白苦瓜增產11.49%,適宜長江以南海拔1 400 m以下區(qū)域越冬保護地栽培及夏秋露地栽培。
關鍵詞:苦瓜;攀雜苦瓜7號;一代雜種
中圖分類號:S64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3547(2017)20-0061-03
1 選育過程
攀雜苦瓜7號母本是用1992年從湖南省蔬菜研究所引進株洲長白苦瓜(A9)經過7 a選育成的強雌系,后經5 a回交選育的強雌系回一7-3-2。1992年從湖南省蔬菜研究所引進株洲長白苦瓜(A9),當年發(fā)現5株強雌株,分別進行自交留種,經過3 a選育,育成強雌系A9-8-2-2,主蔓5朵雄花以下的強雌株占83.5%,純雌株率達65.3%;后在A9-8-2-2的群體中選出5株果形順直、不扭曲單株,經過4 a的系譜選育,1999年育成強雌系A9-8-2-2-1-4-4,主蔓5朵以內雄花的強雌株率達88.9%,純雌株率達50%,瓜條順直,扭曲現象少,瓜條商品性較好。2001年采用苦瓜雌性系A9-8-2-2-1-4-4與選育的瓜形好、耐貯運的材料B9雜交,用B9作輪回親本,進行一次回交,回交后子代通過4代的選育,選育出苦瓜強雌系回一7-3-2,強雌株率85.8%,始瓜節(jié)位12節(jié),13節(jié)以上85%為雌花,單株結果9個,瓜翠綠色,縱橫徑29.0 cm×5.8 cm,瓜長棒狀,商品外觀好,綜合性狀穩(wěn)定。
攀雜苦瓜7號的父本是1993年從廣州農科所引進的英引苦瓜中選育的自交系B15-1-1-6。英引苦瓜(B15)引進后;1994年春季選出了7個雌花較多、瓜形粗大的單株,經秋季播種觀察,B15-1、B15-2表現較好;1998年春季在B15-1中選出1株單株B15-1-1,1999年從B15-1-1中又選擇7個單株,后從中篩選鑒定出B15-1-1-6株系作父本,其坐瓜能力強,能連續(xù)坐瓜4~5個,瓜形粗大、長圓柱形,果皮綠色,尤其是瓜肩寬大,條狀瘤突明顯,中晚熟,生長勢、分枝力中等,強雌株率達到85.0%。
2003年配制了14個雜交組合,于2004-2007年進行了雜交組合的小區(qū)比較試驗,雜交組合回一7-3-2×B15-1-1-6早期產量較對照增加50.68%,早熟
7 d,總產量較對照增加45.53%,是一個早熟、豐產、抗病的新組合。2008-2014年進行了多點區(qū)域試驗和生產試驗,選出早熟、豐產、抗病的新組合回一7-3-2×B15-1-1-6,2015年4月通過四川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品種名稱為攀雜苦瓜7號。
2 選育結果
2.1 品種比較試驗
2004、2007年在攀枝花市農科所試驗地進行了品種比較試驗,對照為藍山大白苦瓜,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3次重復,2004年小區(qū)面積5.9 m2,定植30株,株距35 cm;2007年小區(qū)面積7.92 m2,每小區(qū)定植50株,株距30 cm。四周設保護行。分次記錄小區(qū)產量并進行方差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攀雜苦瓜7號早期產量增產率為61.81%;2 a平均產量2 279.85 kg/667 m2,較對照藍山苦瓜增產55.47%;與對照產量差異均達顯著水平。說明攀雜苦瓜7號早期產量高、豐產性好。
2.2 多點區(qū)域試驗
2008、2009、2013年多點試驗承擔單位有成都市農林科學院園藝所、攀枝花市蔬菜應用研究中心;2014年多點試驗承擔單位有廣元市農業(yè)局蔬菜辦、瀘州市江陽區(qū)經濟作物站。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3次重復,四周設保護行,試驗對照為藍山大白苦瓜。2008年成都試驗每小區(qū)面積9.8 m2,株距50 cm,每小區(qū)定植28株;2009年成都試驗每小區(qū)面積14 m2,株距50 cm,每小區(qū)定植40株;2013年成都試驗每小區(qū)面積17 m2,株距50 cm,每小區(qū)定植48株;2013年攀枝花試驗每小區(qū)面積14.4 m2,株距60 cm,每小區(qū)定植40株;2014年廣元試驗每小區(qū)小區(qū)面積14.4 m2,株距60 cm,每小區(qū)定植40株; 2014年瀘州試驗每小區(qū)面積14.4 m2,株距60 cm,每小區(qū)定植40株。分次記錄小區(qū)產量并進行方差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攀雜苦瓜7號苦瓜4 a平均早期產量為873.6 kg/667 m2,比對照藍山大白苦瓜增產25.28%,說明攀雜苦瓜7號早熟性好,早期產量高。表3結果表明,攀雜苦瓜7號4 a平均每667 m2產量為2 820.5 kg,比對照藍山大白苦瓜增產11.49%,達顯著水平,說明攀雜苦瓜7號豐產性能強。
2.3 生產示范
從2008年開始,攀雜苦瓜7號在米易的禹王宮村4個農戶地中進行試種,每戶種植80~200株,農戶反映早熟性好,結瓜多,瓜長棒形,能夠被米易市場接受。2011-2014年,攀雜苦瓜7號在四川樂山、眉山、成都、廣元和瀘州等地進行生產示范,示范面積13.33余hm2,攀雜苦瓜7號平均667 m2產量3 000 kg,平均667 m2產值5 000元。生產示范結果表明,攀雜苦瓜7號具有較好的豐產性和良好的增收效果。
2.4 抗病性
2011年對田間自然發(fā)病情況進行調查,攀雜苦瓜7號白粉病發(fā)病率10.5%,對照藍山大白苦瓜為12.7%;田間未發(fā)現霜霉病。
2014年調查攀雜苦瓜7號白粉病病情指數為25.7(抗),對照藍山大白苦瓜白粉病病情指數為28.3(抗)。
3 品種特征特性
攀雜苦瓜7號植株生長勢、分枝性中等,生育期162 d左右。主蔓長369.0 cm,葉掌狀、綠色,第一坐瓜節(jié)位9.0節(jié),早熟且早期產量高,果實長紡錘形,瓜長29.4 cm,瓜粗5.6 cm,肉厚0.8 cm,單瓜質量269.0 g,果皮綠白色,果實粗大,味甘苦,質脆,商品性好,667 m2產量2 820.5 kg,豐產性好,田間較耐白粉病、霜霉病。
4 栽培要點
四川省內一般在2月至3月中旬播種,苗期約40 d,播種前要磕破種嘴,然后浸種催芽,種子露白后點播于營養(yǎng)缽中。1.2 m包溝開廂,雙行定植,株距0.40~0.45 m,每667 m2定植3 000~3 200株。以施腐熟有機肥為主,每667 m2溝施基肥3 000~3 500 kg、過磷酸鈣50 kg、尿素50 kg、硫酸鉀20 kg。蔓長30 cm時開始搭架綁蔓,及時摘除1 m以下的側枝,留主蔓結瓜。注意防治蚜蟲和白粉病、霜霉病、枯萎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