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建英
摘 要 國家教育部針對普通高中圍繞“高考指揮棒”設置課程,致使大部分高中畢業(yè)生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動手能力這一局面,提出了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意見,從加強和改進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入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各地高中進行特色課程建設。一些地區(qū)在實踐中摸索出具有自身特色化發(fā)展的路徑,在促進學生全面、個性發(fā)展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特色課程建設存在誤區(qū),需要我們從理論上理清一些基本問題,從思想上認識到高中建設特色課程的必要性,進而明確建設高中特色課程的未來走向。
關鍵詞 高中特色課程 理論依據 必要性分析 未來走向
多年來,我國普通高中教育始終圍繞“高考指揮棒”設置課程,升學率儼然成為評價一個學校高中教育質量的唯一指標。這種“千校一面”、嚴重束縛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教學模式,談何培養(yǎng)面向未來的人才?在國家提倡“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今日,探索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為不同潛質的學生提供各具特色的課程選擇,讓教育真正做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個性發(fā)展,讓特色課程充實和完善學校的課程結構與教育內容,進而成為推動一所學校特色化發(fā)展的強大助力,帶動一個地區(qū)普通高中的多元化發(fā)展,是當前高中教育的實然之需、應然之求。
一、建設高中特色課程的必要性分析
在國家提倡“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今日,各地學校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建設高中特色課程,有助于改變“高考指揮棒”下絕大部分高中辦學同質化日趨嚴重的傾向;有助于完善現行高中課程評價體系;有助于建立高中三級課程,以便與高校課程接軌,是當前高中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1.有助于改變高中辦學同質化傾向
一直以來,因為高考的壓力,我國高中教育無論從課程目標設置、內容評價體系還是社會認可度上都存在日趨嚴重的同質化辦學傾向。例如課程目標圍繞高考升學率設置,與高考無關的課程,不管是否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無論是否有價值,均被排除在外。由此導致評價學生的標準只能是高考的分數和最終考取的學校,社會對某一所高中的認可度也取決于高考升學率。于是我們會看到每逢七月,各個高中學校在校門口以各種方式展示自己的升學率,更有甚者在高速公路上刊登巨幅廣告,昭告天下某某高中今年考上了多少位985、211大學的學生……這種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功利化行為,忘記了作為學習者的學生的主體需求,扼殺了高中學生內在的個性和潛質,用整齊劃一的培養(yǎng)模式培養(yǎng)出一個個刷題機器,除了會做高考模擬題,其他什么都可以不用管。這樣單一化的培養(yǎng)模式無法達到時代、國家、社會對未來人才的需求。因此,國家在《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要求:“高中應充分發(fā)展自身辦學特色,建設特色化課程體系?!币虼耍梃b國外優(yōu)秀高中辦學經驗,各地高中因地制宜建設特色課程,是克服我國高中同質化傾向、實現高中多樣化辦學、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2.有助于完善現行高中課程評價體系
2014年國務院下發(fā)文件,要求從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入手,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作為目標,建立規(guī)范的學生綜合素質檔案,注重學生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客觀記錄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點滴表現,綜合反應學生德、智、體、美的發(fā)展情況,扭轉當前高中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意見》)。隨后,教育部根據國務院文件精神發(fā)布了教基二〔2014〕10號和教基二〔2014〕11號兩個文件,從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綜合素質評價與實施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兩個方面,敦促各地普通高中加快課程評價體系建設,改革現有“以分數論人才”的單一評價模式為全方面、多角度考核學生的綜合素質。文件要各地高中全面深化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工作,細化學生素質評價內容,在學生自主選擇學科興趣和自由發(fā)展個性特長的基礎上,從心理健康、思想品德、身體素質、學業(yè)水平、藝術素養(yǎng)和實踐動手能力等方面完成高中畢業(yè)生評價工作。普通高中想要完善教育部的相關要求,建設高中特色課程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即通過構建合理完整的高中特色課程,讓學生自主選擇構建適合自己的知識體系,并在情境性與互動性的教學活動中完善自己、發(fā)展?jié)撃埽罱K達到心理健康、思想品德、身體素質、學業(yè)水平、藝術素養(yǎng)和實踐動手能力等的和諧統(tǒng)一發(fā)展。
3.有助于建立三級課程以便與高校課程接軌
自新課改實施以來,我國的課程管理體系改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級管理體系。這樣的體系便于管理與執(zhí)行,但也帶來諸如三級課程難以自然融合等問題。究其原因,是因為各地普通高中均圍繞高考的要求設置課程、組織教學,讓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淪為一紙空談。只有從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源頭開始,以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與潛能發(fā)展為核心,以打造本地區(qū)高中特色課程為手段,才能真正做到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真正融合,進而與高校的課程設置接軌。例如,蘇州中學走過了“毀掉濕地又開發(fā)建設濕地”的建校歷程,因此在學校特色課程“濕地”中引領學生理解什么是多元共生與自然和諧、什么是人性完善與價值尊重、什么是社會和睦與互惠合作三重境界。這樣的特色課程設計完美地融合了地域文化特色與本學校特色,且有利于高校學科選拔適合學校特色和專業(yè)要求的學生,即促進了高中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多樣化,又與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完美接軌,可謂一石二鳥、一箭雙雕。針對目前我國絕大多數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課程脫軌現象,各地高中大力建設特色課程有助于學生跳出應試教育的窠臼,從自身的興趣、愛好、特長出發(fā),系統(tǒng)地構建學科知識體系,為將來進入高一級院校學習打下基礎。
4.有助于建立多樣化的課程實施方案
傳統(tǒng)教學課程模式以考試大綱為藍圖,以學生成績?yōu)橹笜?,教師像帶著鐐銬跳舞,在課程內容的選擇、實施及改革上沒有自主權。國家在《教育改革中長期發(fā)展綱要(2010-2020)》中明確提出,教師要轉變觀念,從課程的忠實執(zhí)行者轉變?yōu)檎n程的建設者和開發(fā)者,這勢必要求教師享有課程設計的自主權。建設高中特色課程,扭轉教師作為被動執(zhí)行者的局面,讓教師不但可以靈活編排和呈現課程內容,還可以結合學生個性與本校特色,實現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特色化、優(yōu)質化。這些多樣化的課程實施方案,即發(fā)揮了教師特長,也有助于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為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成長提供了平臺?!敖逃蟹?,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高中特色課程鼓勵教師按照自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個性化教學,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從知識發(fā)展的邏輯規(guī)律、學生認知發(fā)展即身心發(fā)展的科學規(guī)律出發(fā),完成共性與個性的有機結合,在三尺講臺上發(fā)揮自身的人格魅力,展現學科魅力,幫助學生構建屬于自身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成長為具有鮮明人格魅力的人才。當然,任何課程理論的發(fā)展總是體現在各種具體矛盾沖突中的。建設高中特色課程,勢必會遇到,如何面向學生建立相對公平和公正的特色課程評價機制,如何預防高中特色課程過于依靠教師的隨性發(fā)揮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在建設高中特色課程中需要正確面對并在實踐中總結歸納反思的。endprint
二、高中特色課程建設的路徑選擇
建設好高中特色課程體系,關鍵點在于學校如何結合自身特色探索課程變革。各地高中在開展特色課程體系建設時,必須清楚兩點:一是承擔著向高等院校輸送人才任務的普通高中,必須面對高考的壓力,依據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為學生提供必修課程模塊;二是如何開設獨具特色的選修課程模塊。一所學校特色課程方案建構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地方在于學校要如何有機結合必修課程模塊與選修課程模塊,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模塊選擇以及選修時序的多樣化選擇。一所普通高中的特色課程方案,要求設計者思索在現有教學條件、資源配置和師資水平下,最大限度地挖掘學校潛力,為學生提供深度的、多元化的特色課程;同時還要思索特色課程設置是否在學校、教師的可承受范圍內,不要因為盲目追求課程選擇的多樣性,讓老師超負荷授課,竭澤而漁。建設高中特色課程體系須考慮課程設置與未來發(fā)展方向接軌、與世界教育發(fā)展接軌等問題,讓高中特色課程建設真正成為指向未來、引領發(fā)展的學校名片。
1.提倡和發(fā)展多樣化的授課模式
高中特色課程的開發(fā)重點要考察如何將既定的課程目標付諸實踐。特色課程本質上仍然是教學互動,是一種在具體的課堂情境中“創(chuàng)生”優(yōu)質、獨特但又符合課程要求的授課經驗。
其中,“優(yōu)質”、“獨特”指的是在課程目標的指導下,變革傳統(tǒng)課堂中單一、被動、封閉的教與學,提倡和發(fā)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中成長為學習的主人,學會內化知識,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檢驗高中特色課程設置是否真正指向未來,關鍵是考察課程是否調動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與主觀能動性;是否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是否促進了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必須認識到:建設高中特色課程是沒有一套固定模式或者現成程序規(guī)則的。凡是能結合本校特色、凸顯教學過程中的思維、發(fā)現、探究等認知活動;凡是能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凡是能促進學生學生習知識與技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fā)展的特色課程,都是指向未來的高中優(yōu)質特色課程建設。
2.將必修、選修課程有效融合,彰顯學校特色
對一所普通高中而言,承擔著向高等學校輸送人才的責任,課程設置既要考慮國家規(guī)定的通識課程,又要開設獨具特色的選修課程模塊以彰顯學校特色。因此高中課程方案的設計,不同的學校由于上述結合方式不同,會形成多種多樣的學校課程方案。例如:同一個地區(qū)的A、B兩所普通高中,按照上述結合方式,發(fā)展了極具特色的特色課程模式。其中A學校因為歷史沉淀,“人文與社會”領域方面的師資力量較強,于是學校圍繞“人文社會”這個主題,設置一系列圍繞該領域的特色課程方案,高水平的選修課得到了教育界同行乃至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使“人文與社會”成為該校的特色招牌,想在這方面得到深造并由此進入高一級學府繼續(xù)深造的學生會優(yōu)先選擇A校;B學校則可能在“科學技術”領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圍繞“科學技術”這一主題開設高質量的選修課程,當地人們都知道該學校的強項是理科,具備“人有我優(yōu)”的特征。因此,有效融合必修與選修課程,彰顯學校特色,是指向未來的高中優(yōu)質特色課程建設。
3.抓住高考改革的契機,探索課程多元化評價
正如前文所言,無論普通高中課程如何改革,高考都是無法回避的話題。因此普通高中在深化課程改革開發(fā)與實施選修課程時,需要考慮如何與高考接軌。這需要學校在深化特色課程建設與實施過程中,處理好高中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關系,關注高考與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關系,實行高考必考科目與選考科目相結合,抓住高考改革的契機,從國家要求普通高中“改革現有‘以分數論人才的單一評價模式為全方面多角度考核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一點入手,探索課程多元化評價體系。學??梢砸龑Ы處熣J識到課程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發(fā)現與創(chuàng)造課程價值,進而認識到課堂類型評價模式不只是一篇論文、一份調研報告等形式上的變化,而是通過課程學習,讓學生理解什么是科學的研究方法——提出問題、定義問題,學會用可操作性的方法解決問題、收集資料、選定研究方法、選擇參加人員、得出結論、提出建議等等。這樣的課程改革,強調學生的主體學習,探索選修課程實施中如何突出評價的激勵與調控功能。
4.完善各類機制,建立特色辦學的評估檢測標準
我們必須看到,建設高中特色課程體系不能僅僅依靠學校的力量推動,還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在政策、環(huán)境、條件及管理體制上給予保障與支持。例如,教育行政部門需要完善教師培訓體系,正視高中教師教學任務重、升學壓力大、學校資源設備有限等客觀制約因素,建立一套完善的高中教師選修課程開發(fā)與激勵機制,切實提高普通高中教師課程開放與設計能力。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建設高中特色課程、開發(fā)普通高中特色,是一個不斷試錯糾錯的過程、是動態(tài)的循環(huán),包括了學校特色辦學理念的確立、師生特色課程參與程度、學生發(fā)展變化的顯效度等等。這一切都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協(xié)同普通高中,完善各類機制,建立特色辦學評估檢測標準。例如,行政部門要思考如何正確引導高中改進學業(yè)水平考試評價體系,拓展對學生個性化水平認證標準,建立一套地區(qū)普適的評估標準。最后,普通高中也要勇于承擔責任,敢于在特色辦學過程中形成“試錯、糾錯”機制,通過不斷的教學反思,形成自主能動型的特色辦學模式,不斷促使本校校長和教師參與特色辦學,讓高中特色課程指向未來,為高等學校培養(yǎng)時代需要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朱華偉,李偉成.特色課程建設推動學校特色化發(fā)展——以廣州市普通高中特色課程建設實踐為例[J].中國教育學刊,2015(9).
[2] 王建.論普通高中特色課程建設的理論依據及實踐意義[J].教育探索,2015(8).
[3] 彭建平.為了每一個生命的激揚——對學校特色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中小學管理,2015(12).
[4] 徐士強.普通高中特色課程建設模式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13(5).
[5] 吳景松.當前普通高中特色發(fā)展的制度困境與重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25).
[6] 羅潔.在實施中創(chuàng)生:北京市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校本實踐[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4(1).
【責任編輯 王 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