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夏
近幾十年來,人們對石油的需求量日益增多,隨著海上石油鉆井開采和大型油輪的興起,不可避免會發(fā)生一些嚴重的海上石油污染事件。當油輪觸礁擱淺或是深海井坍塌發(fā)生泄漏時,就會有幾十萬噸的原油涌入大海。這些海面浮油極難清洗,當它們摻雜在污泥中被一波又一波沖上岸時,會對海洋生物和海岸線構成極大威脅。可見原油泄漏這個爛攤子可一點都不好收拾。
目前,對此的控制措施一般包括將其燃燒或者將油污從海面撇去,但這些方法要么清理效果甚微,要么易引發(fā)二次污染。諸如稻草、沙子和粘土等材料也會用作石油吸附劑,但是這些材料通常吸附后會沉到海底——也就是說,這些石油仍然沒有得到真正的處理。
其實吸附劑是一個不錯的思路,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合成一些吸油材料,但是存在一些共同的缺點。首先,這些材料不能重復使用;其次,吸附之后的材料通常還得通過焚燒處理銷毀里面的石油,這會產(chǎn)生煙霧廢氣,對沿海居民造成空氣污染。
但是如果里面的石油可以回收,同時吸附劑還能重新使用呢?美國阿爾貢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就設計了這樣一種新型材料,似乎能夠很好地達到這兩個目的,減少浪費。他們將親油的硅烷分子修飾到聚酰亞胺泡沫的表面,一方面希望利用硅烷分子吸附石油,另一方面聚酰亞胺又可以充當海綿質(zhì)的材料,便于之后將油擠出。在這里,兩種材料的配比是非常關鍵的:如果吸附劑里的硅烷分子的吸附力太弱,會使這個材料變得沒有吸附效果;而反過來,如果太強,又會導致石油無法釋放。
經(jīng)反復實驗,最終,研究人員制作出來的吸附材料可以吸收自身重量90倍的石油,而且可以反復吸收和釋放。如果將其應用于海上石油清理,那么它就像是一塊巨型的石油抹布,可以輕松將石油提取出來。擠出的油可以保存以備后用,減少了清理成本。
這種新型材料雖然還沒有在海洋中進行測試,但它在模擬真實條件的實驗測試中已有良好表現(xiàn)。研究者將這些泡沫材料裝在特制的多孔袋里,并將其在受石油污染的水面上輕輕地拖動,以測試材料在水中除油的能力。接著他們將其送入絞擰機來擠出石油,再不斷進行重復測試,一直收到很好的去污效果。
可以預見,這種新型吸附材料一旦正式投入使用,必將使人類輕松面對海上石油泄漏的煩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