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鐵成
高職院校特殊群體適應性體育運動設計
江鐵成
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等適應性體育運動是幫助高職院校特殊群體走進社會、獨立生活的必要途徑。適應性體育運動的目標是使高職院校特殊群體回歸社會,成長為一個自力更生,能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才,目的是促進他們的發(fā)展,建設和諧校園的重要基礎,也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xiàn)。
高職院校;特殊群體;適應性;體育運動
高職院校特殊群體需要更多的關愛和幫助,更多的溫暖和鼓勵。體育運動是特殊群體身心發(fā)展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科學地開展高職院校特殊群體體育運動,進行體育教育,滿足其身體和運動的特殊需要,是高職院校特殊群體適應性體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適應性體育是指根據(jù)個體身體和運動特殊需要而進行適應性調整的體育活動。雖然高職院校特殊群體體育運動取得一些進步,但是人類很久以前就是通過體育運動或體育鍛煉對特殊人群進行醫(yī)治和理療了。我國雖開世界理療性鍛煉的先河,但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才零星地介紹適應性體育的相關理論,本土化的系統(tǒng)研究和科學實證幾乎空白。
1.1 適應性體育含義
“適應”的含義是“調整”或“使適合”,本文中“適應”的意思與這定義是一致的,含有通過“調整”來滿足學生需要的意思,它包括適應體育的傳統(tǒng)元素:改正、評定、矯正。適應性體育是指個別教育計劃,包括滿足個體特殊需要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基本運動技能和運動模式,適應性體育被看作是為不同能力的學生提供安全、個別化需要和成功體驗的一個體育分支,同時適應性體育通常滿足長期有特殊需要的人的體育活動。
本文中,適應性體育與運動被看成是研究的新興領域的一部分,人們稱之為適應性體育活動,這個術語包含廣泛的夸學科的體育活動研究,用來滿足有特殊需要個體的教育、保健、運動參與以及休閑的需要。適應性體育活動涉及整個生命過程,而適應性體育只關注0-21歲的階段。雖然適應性體育可能超過政策或法律規(guī)定的最短時間,但是它不應該被相關服務、校內活動、體育活動日、運動或其他并非以教學活動為主要目的的經(jīng)歷所取代。
1.2 適應性體育運動
適應性體育運動指的是為了滿足殘疾人的需要而修改或發(fā)明的體育運動。依據(jù)這個概念,籃球是一項普通的體育運動,而輪椅籃球是適應性體育運動。盲人門球是一項適應性體育運動,因為它是為了滿足殘疾人的需要而發(fā)明的。適應性體育運動包含殘疾人體育運動,這通常集中在融合式參與普通體育運動或適應性體育運動方面。雖然殘疾運動這個說法已經(jīng)被用作為專門術語,包含和殘疾人有關的體育運動,但是,由于這個術語和適應性體育以及適應性體育活動是一致的,更趨向于使用適應性體育運動這個術語。它關注對體育運動的修改而不是關注殘疾,它鼓勵參與最普通的融合的環(huán)境,這和正?;瘋惱硎且恢碌?。它提供更多運動的機會,通過廣泛參與追求卓越。適應性體育活動也可以在正式、開放或沒有人組織的方案中進行,用于休閑或娛樂目的,作為個體或群體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或用于矯正治療、運動治療或保健方案的一部分。一般來說,參與體育運動或適應性體育運動有多個目的,本文關注的重點是在高職教育環(huán)境中促進殘疾人體育運動的正式組織機構保障高職院校特殊群體參與適應性體育活動。
1.3 適應性體育運動的歷史
適應性體育運動最早起源于美國,據(jù)甘農(nóng)報道,19世紀80年代,俄亥俄州立聾校成為第一所為聾人提供籃球運動的學校,伊利諾伊州立學校在1885年引進美式橄欖球運動。19世紀末,橄欖球成為很多聾校的主要體育運動。1906年,籃球被引進到威斯康星州聾校。除了校際項目外,正式的國際比賽開始于1924年,那時,9個國家的運動員在巴黎集合,參加了第一屆無聲比賽(現(xiàn)稱聾人奧林匹克)。1945年聾人運動協(xié)會成立,它為美國聽障者提供競技性體育運動的機會。
近年來國內由于對適應性體育運動認識的增加和關注的增多,專注于這一主題的多種期刊應運而生并發(fā)展起來,其中,最為相關的期刊是《適應性體育運動季刊》、《特殊教育雜志》、《體育教師》等。
2.1 體育融合參與連續(xù)模式
在過去的幾年里,為高職院校特殊群體(殘疾人)提供參與體育運動的機會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前國外較常用的教學模式有體育融合參與連續(xù)模式:隔離式適應性體育運動-調整式適應性體育運動-平行性體育-調整式常規(guī)性體育運動-常規(guī)性體育運動五個階段水平,限制性逐漸減少,體育融合參與連續(xù)模式中涉及的最少限制環(huán)境,也包括在校內和校外體育,以及閑暇運動機會中。通過五個階段水平的體育融合參與連續(xù)模式,高職院校特殊群體可以獲得很多參與到適應性體育運動的選擇機會。適應性體育運動指的是殘疾人在常規(guī)性體育運動中借助輔助器具進行體育活動。體育融合參與連續(xù)模式重點是高職院校特殊群體在一個完全隔離的背景下參與適應性體育運動或常規(guī)性體育運動,這個層面上的運動項目為每一位參與者提供了機會。
2.2 多元化教學模式
高校特殊群體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體育教學模式設計中應有所不同和側重,例如對傷殘的學生教學的總方針是:掌握體育鍛煉身體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個人較好的生活衛(wèi)生習慣;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初步掌握補償自身缺陷的基本方法;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的康復。對非病弱的學生如易發(fā)生損傷性的學生教學方針是:掌握鍛煉的基本方法,在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時側重損傷部位的鍛煉,特別加強功能恢復性訓練,如加強受傷部位肌肉和力量的訓練,這是受傷特殊群體的針對性練習,也是高職院校保健課中重要的教學內容。
2.3 合作教學模式
在體育課中運用“分組”學習形式,教學模式上稱為“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方法是教學中集體性出發(fā),針對傳統(tǒng)教學中忽視同伴相互作用的弊端,著眼于學生之間的互動的變化,將合作教學納入課堂教學的目標,并促進學生的個性與集體協(xié)同發(fā)展。高職院校特殊群體體育教學中,采用合作學習的意義在于特殊群體身上有傷病或殘缺,在體育的學習與鍛煉中需要相互的職稱,在學習體育項目或完成某一體育動作時需要同伴的幫助。高職院校特殊群體合作學習可以改善他們人際關系和提高交際能力分擔任務與共享快樂,學會接受別人的觀點和幫助,善于與他人溝通與協(xié)作,使學生能體驗到一種被人他人接受、信任和認同的情感;提高適應社會能力和社會化程度。對于即將走向社會的特殊群體的學生來說是非常必要的,高職院校特殊群體的體育教學更需要合作學習的體育教學組織形式。
3.1 個別教育的教學策略
高職院校個別教育的教學策略是針對特殊群體開展的體育教學計劃,個別教育計劃是一份為每個高職院校特殊群體(傷、殘、病、弱)制定的教學計劃。個別教學策略是一種以適應并發(fā)展學生的差異性和個別性為主導的教學策略與設計,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能力、興趣、需要、身體狀況等設計不同的教學計劃和方案,采用不同的教學資源、教學方法,從而使高職院校每個特殊群體能得到合適的教育,取得盡可能大的進步。
3.2 行為分解的教學策略
面對高職院校特殊群體時,教師必須要細心地組織教學。學生個體之間的相互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種教學方式被稱之為行為分解教學。行為分解教學建立在行為主義的原則之上,在自閉癥大學生教育領域這種方法使用最為廣泛,事實上它可以有效地適用于各種類型的學生。這種方法被用來教授語言技能、社會技能和基本的運動技能。它是一種結構化方法,通常是在一對一教學情境中使用,提供給學生的運動任務是分解式的、簡潔式的。一個特殊的分解技能可以在一個序列中,或一天中,甚至若干天中重復很多次,直到技能被掌握為止。行為分解教學一個很突出的有點是精確性,以及對每一個分解動作的關注而又不會影響至關重要的情感成分。行為分解教學策略如下:指示或環(huán)境暗示、選擇性提示、學習中的反應、評價、聯(lián)系間隔。
3.3 發(fā)展適應性教學策略
隨著高職院校學生群體多樣性的日益增多,實施有效的體育教學使學生獲取豐富的體驗是一項很有挑戰(zhàn)性的事業(yè),盡管高職院校特殊群體學生營造的多樣化的體育環(huán)境,但大量學生還是被頻繁地合并進臨近的學校并與正常大學生一起接受教育。因此,和以往相比,我們需要注意為不同個體準備和提供更適合的體育教學內容。高職院校特殊群體體育教學是一項具有較高要求的事業(yè)。它需要積極性、豐富的知識儲備和系列的實踐經(jīng)驗,以及來自有經(jīng)驗的體育觀察者的反饋。當高職院校班級里有特殊群體時—無論這個環(huán)境是融合的還是隔離的,特殊群體的異質性都在明顯增加,有效教學的挑戰(zhàn)性也在顯著增加。一個富有責任心的優(yōu)秀體育教師具備廣泛的技巧,包括課程的構想與設計、組織教學內容、通過適合的管理優(yōu)化教學過程,以及促進社會與學校計劃之間有效的連接。另外,當高職院校體育教師面對特殊群體學生時,他還會面臨著一些附加的挑戰(zhàn),而如何應對這些挑戰(zhàn),實際上在傳統(tǒng)的師資培養(yǎng)階段并沒有涉及。這些挑戰(zhàn)包括編寫個別教育計劃或個別家庭教育計劃,適應性體育活動,任務分析活動(把一些技巧進行分解),提供適合的激勵措施,訓練和管理志愿者,與包括家長、合作伙伴在內的團隊進行合作,以及對一些特異行為進行管理,等等。
4.1 結論
隨著人們對發(fā)展高職院校特殊群體適應性體育運動內涵理解的不斷深入,特殊群體適應性體育教師應該能夠對高職院校特殊群體的運動能力發(fā)展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適應性體育運動的介入需要事先計劃,需要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實施,這種環(huán)境應當以積極的方式挑戰(zhàn)和增強大學生的運動學習能力。最終,有效的適應性體育運動介入將為高職院校特殊群體提供享受運動的機會。
4.2 建議
1.因地制宜,加強適應性體育運動教學策略在高職院校特殊群體的運用。
2.彰顯特征,個別教育在高職院校特殊群體體育運動中的開發(fā)。
3.利用交叉學科的特色,行為分解引導高職院校特殊群體適應性體育運動的拓展。
4.倡導多元化的適應性體育運動,提高高職院校特殊群體參與體育運動的樂趣。
[1] 盛永進.特殊兒童體育與運動[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1.
[2] 潘躍林.高校特殊群體體育教學內容改革與模式創(chuàng)新[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9,(5):33.
[3] 潘躍林.契約學習—構建人性化的體育教學模式[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7,(1):98.
[4] 吳燕丹.中國大學特殊體育教育現(xiàn)狀調查與思考[J].體育科學,2007,(1):42-43.
AdaptiveSportDesignforSpecialGroupatSeniorVocationalColleges
Jiang Tiecheng
By us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survey,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at adaptive sport is a necessary way for special groups in senio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build independent social life. The goal of adaptive sports is for the special group to return to society and grow up as independent talents that make contributions to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oup will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ampus and reflect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of China.
senior vocational college; special group; adaptation; sport
G807
A
1005-0256(2017)10-0094-2
江鐵成(1982-),男, 湖南祁東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學。
貴陽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貴州 貴陽 551400 Guiyang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Guiyang 551400, Guizhou, China.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