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冰倩,王竹影
(南京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研究綜述
胡冰倩,王竹影
(南京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采用文獻資料法,在中文數(shù)據(jù)庫檢索了近8年發(fā)表的關于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58篇中文文獻,對其進行分析和歸納。探討了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效應、不同運動特征的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以及影響機制的研究現(xiàn)狀。認為:體育鍛煉既可以直接促進心理健康、改善消極的心境狀態(tài)、減少抑郁和焦慮癥狀、提高認知能力、改善人際關系和社會適應能力、增加自我效能感,還可以通過身體自尊、自我效能感、心境、主觀幸福感、社會支持、社會焦慮、老化態(tài)度等中介變量間接影響心理健康;不同運動特征的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同;現(xiàn)有研究中存在體育鍛煉與積極情緒狀態(tài)的關注較少、體育鍛煉促進心理健康的生理機制還不太明確等一系列問題。未來應致力于研制符合我國國情的心理測量工具,重視體育鍛煉對積極情緒的影響研究,結合體育鍛煉處方來探究心理健康效應以及深入探討體育鍛煉促進心理健康的生理機制。
體育鍛煉;心理健康;運動特征;影響機制
Abstract:The paper summed up the advancement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mental health study in recent eight years by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and concluded the effect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mental health and the in fluences and mechanism of physical exercise with different sports characteristics on mental health. Physical exercise can directly promot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improve the negative mood state, reduc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ymptoms, improve the cognitive ability, improve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increase self-ef ficacy, but also indirectly affect mental health through intermediary variables including the body self-esteem, self-efficacy, state of mind, subjective well-being, social support, social anxiety, aging attitudes and so on. Different mo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ffect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mental health is different. This paper pointed out a series of problems of existed studies including less attention on physical exercise and positive emotional states, unclear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physical exercise to promote mental health and so on. The future should focus on developing the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tools depending on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s, pay more attention on physical exercise and positive emotional states, combine physical exercise prescription to explore mental health effect and penetrate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physical exercise to promote mental health.
Key words:physical exercise; mental health; sports characteristics; effect mechanism
我國正在進行全民健身計劃,其目的不僅是健身,而且還要健心。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是指個人在身體上、心理上以及社會適應上均能保持最佳的狀態(tài)[1]。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就業(yè)競爭日趨激烈,使得人們心理備受壓力,對社會大眾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影響了社會個體的生活、工作和學習。體育鍛煉作為促進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
大量研究證明,體育鍛煉具有改善個體情緒狀態(tài)、消除心理障礙、增強認知功能、完善自我概念等多方面的效果[2]。然而,一些與之相反的研究結果使得體育鍛煉的心理效應變得模糊又復雜。運動干預即便作為心理障礙患者的一種治療手段,卻未得到主流心理健康服務的認可[3]。無論是個人體育鍛煉還是集體鍛煉活動,都包含鍛煉類型、鍛煉強度、鍛煉時間和鍛煉頻率等要素[4]。體育鍛煉既可以是長期有規(guī)律的堅持,也可以是短期隨意的參加。所以,區(qū)分不同運動特征的體育鍛煉帶來的心理效應是十分有必要的。目前,體育鍛煉促進心理健康的生理機制尚不明了,需要理論與實踐的進一步澄清。鑒于此,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在中國知網中文數(shù)據(jù)庫中,以體育鍛煉和心理健康為主題詞進行檢索,共查閱到國內近8年發(fā)表的相關文獻1132篇,排除其中文獻內容不相關、重復以及綜述性等文獻,從中選取與本研究相關的中文文獻58篇,其中包括碩博論文7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對體育鍛煉的心理健康效應進行分析和綜述,探討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研究現(xiàn)狀、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發(fā)展方向,以期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和理論支持。
根據(jù)文獻資料的研究結果,對體育鍛煉的定義和表述有所不同,盡管表述各異,但基本內涵差不多。體育鍛煉是以身體活動為基本手段,為了促進健康而進行的有規(guī)律的、結構性的活動,對身體機能、心理健康產生積極的作用。
心理健康是一個綜合的概念,現(xiàn)在對心理健康的定義還沒有一個完全相同的標準,不同的學者對心理健康具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但是都表示心理健康是個體自身內部協(xié)調和外部適應的結果。心理健康包括心理狀態(tài)和心理調節(jié)能力,其標準是相對的,心理健康是一個持續(xù)動態(tài)的過程,沒有心理疾病或障礙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具備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條件和要求,可以從情緒狀態(tài)、認知能力、自我概念、人際關系與社會適應等方面來評價心理健康狀況。
廣義的情緒狀態(tài)是指情緒本身的存在形式,主要包括心境、激情、應激等[5]。體育鍛煉可以改善情緒狀態(tài),帶來積極的情緒體驗。熊明生等的研究證明,參加體育鍛煉可以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狀況,緩解抑郁、焦慮、敵對、恐怖等心理狀態(tài)[6]。肖海婷對珠三角農村留守老年人進行體育鍛煉干預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強迫癥狀、抑郁、敵對、偏執(zhí)、精神病性等心理因子有明顯的改善[7]。史文艷研究指出,體育鍛煉作為一種行為干預手段,對焦慮、抑郁、強迫等心理癥狀有很大的促進作用[8]。陳開梅等研究認為,身體鍛煉對心理應激具有直接效應[9]。蘭寶森的研究結果表明,體育鍛煉能夠對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心境產生有益的影響[10]。
綜上所述,體育鍛煉可以有效改善情緒狀態(tài)。人們在參加體育鍛煉時,注意力被轉移,忘掉了在生活、學習、工作中的抑郁和失意,釋放了心理壓力,調節(jié)了緊張的情緒,并且可以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緩解了心理應激反應。體育鍛煉還可以帶給人們愉悅的情緒體驗,改善消極的心境狀態(tài),使得焦慮、煩躁等不良狀態(tài)得到改善。
認知能力是指人腦加工、儲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它是人們成功地完成活動最重要的心理條件,包括知覺、記憶、注意、執(zhí)行功能、思維等。高旭等研究發(fā)現(xiàn),身體鍛煉對中老年人的認知功能產生積極的效應[11]。王甲福研究顯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大學生認知水平較高[12]。孫劍對肥胖青少年進行有氧運動干預的結果顯示,有氧運動改善了注意集中能力,提高了學習記憶能力[13]。潘家禮等研究結果指出,運動干預對學習困難和正常的小學生的執(zhí)行功能均有積極作用[14]。殷恒嬋等通過對小學生進行5種運動方案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體育鍛煉可以改善小學生的執(zhí)行功能,“武術+花樣跳繩+8字跑”對轉換和抑制功能的效果較好,“花樣跑步”對刷新功能的效果較好[15]。
對現(xiàn)有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體育鍛煉確實可以改善認知能力,學者針對不同的人群展開了研究。對于中老年人,大部分集中在對認知能力的整體水平以及各維度的研究,因為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認知能力會發(fā)生增齡性的減退,長期有規(guī)律地參加體育鍛煉有利于改善這種增齡性減退。對于青少年,體育鍛煉對注意力、記憶力、知覺等方面的作用更明顯。對于小學生和學齡前兒童,主要集中研究體育鍛煉對執(zhí)行功能的影響,體育鍛煉可以對執(zhí)行功能的各子功能(刷新、轉換和抑制)產生不同的影響。
哲學的3大終極問題之一“我是誰”在心理學上一般可以解釋為自我概念[16]。身體自我概念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影響個體生活滿意度和主觀幸福感的重要預測變量[17]。關于體育鍛煉與自我概念的以往研究,學者主要通過身體自尊、整體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身體價值感等方面來反映體育鍛煉與自我概念的關系。殷曉旺等研究顯示,體育活動對身體健全大學生的身體自尊和整體自尊水平的影響效果顯著[18]。楊劍等基于體育鍛煉的階段變化模型對肥胖小學生進行干預,結果顯示小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水平都得到提高[19]。張立敏等指出,持續(xù)性的身體鍛煉更容易促進與身體直接相關的維度,如身體價值感[20]。高亮等研究結果表明,健身氣功鍛煉可以使老年人獲得較高水平的整體自尊和身體自尊[21]。
綜上所述,體育鍛煉對自我概念的積極作用已經被證實。體育鍛煉可以改善鍛煉者的身體狀況、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增加身體價值感和身體吸引力,提高自尊水平,并且鍛煉者可以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神經系統(tǒng)發(fā)生改變,自我效能感增加,進而影響生活滿意度和主觀幸福感。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的研究已經證明,體育鍛煉可以改善人際關系,增加社會適應能力。閆巖研究指出,體育鍛煉行為與社會適應能力存在較高的相關性[22]。林友標等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太極拳作為體育鍛煉的手段可以對大學生的人際關系產生良性的刺激[23]。殷恒嬋等研究結果指出,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學生獲得更好的人際感知,改善人際關系,提高困境應對能力[24]。楊秀娣等認為,排舞鍛煉可以改善更年期女性的人際關系,提高生活質量[25]。鄭春梅等的研究結果表明,有規(guī)律的健身鍛煉是減少壓力因子與提高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26]。陳曙等研究顯示,體育干預后農村留守兒童的親社會行為維度顯著上升,同伴交往問題顯著下降[27]。
由此證明,體育鍛煉不僅是一個身體活動,還屬于社會活動。在體育鍛煉過程中,鍛煉者之間形成融洽的交流氛圍,他們可以結交更多的朋友,緩解身心的壓力,增加應對困境的能力,提高適應他人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在企業(yè)中全面采集與預算編制有關的歷史資料,明確財務預算對企業(yè)各項資產運轉程度與效率產生的具體 影響,進而估測企業(yè)在后期發(fā)展中可能達到的預算值。
中介變量指能夠傳遞自變量對因變量影響的變量[28]。已有研究證明,體育鍛煉不僅可以直接影響心理健康,還可以通過中間變量的作用間接影響心理健康。朱風書等認為,體育鍛煉可以通過身體自尊和心境中間變量影響心理健康[29]。劉洋等研究表明,具體身體自尊水平是體育鍛煉影響職業(yè)女性心理健康的中介變量[30]。高旭等研究指出,老化態(tài)度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在身體鍛煉對中老年人認知功能的影響中起中介作用[31]。盛建國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在體育鍛煉的心理健康效應中具有中介作用[32]。顏軍等研究發(fā)現(xiàn),身體鍛煉的強度和持續(xù)時間可以直接或通過主觀幸福感這一中介變量間接降低焦慮、社會攻擊和性心理障礙[33]。施正雄指出,社會焦慮在訓練與心理改善之間起調節(jié)作用[34]。陳開梅等研究結果顯示,社會支持既可以直接對心理應激起作用,還可以間接起到中介變量作用[9]。
綜上所述,體育鍛煉不僅可以直接對心理健康起作用,而且身體自尊、自我效能感、心境、主觀幸福感、社會支持、社會焦慮、老化態(tài)度等在體育鍛煉的心理健康效應中起中介作用。但是,少數(shù)研究證明,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直接效應不明顯。如邢峰等認為,身體鍛煉到心理健康的直接效應不顯著,經鍛煉感覺的間接效應顯著[35]。
體育鍛煉具有不同的運動特征,包括鍛煉類型、鍛煉時間、鍛煉強度和鍛煉頻率等方面,進而對心理健康產生不同的影響。
體育鍛煉可以分為有氧和無氧運動、競技性和休閑性運動項目以及集體和個人項目等,不同的運動類型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存在差異。全明輝等研究表明,有氧運動、抗阻運動和協(xié)調性練習等不同類型的運動方式對不同的認知能力產生影響[36]。劉瑾彥等研究指出,乒乓球和太極拳對老年人認知功能的促進作用更明顯[37]。李浩浩研究認為,集體項目和個人項目產生的心理效應有所差異,健美操和籃球這種集體項目更能使女大學生消除焦慮和敵對情緒[38]。呂仙利研究發(fā)現(xiàn),集群性較高、需要配合的體育鍛煉項目比集群性低、不需要配合的體育鍛煉項目對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效果更加顯著[39]。孟祥輝研究也發(fā)現(xiàn),以集體形式參加體育鍛煉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好于以個人形式參加的[40]。王濤等指出,長期有規(guī)律的健身氣功鍛煉可以有效地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41]。王莉的研究顯示,不同體育鍛煉項目對在讀研究生的影響程度不同,以有氧運動較明顯[42]。張磊等通過比較單一類和混合類運動方案對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發(fā)現(xiàn),“8字跑+武術+跳繩”的混合方案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更多[43]。李芃松等對大學生進行不同類型的運動干預研究顯示,屬于競技類的籃球、羽毛球、游泳對大學生的偏執(zhí)、強迫等心理狀況有顯著影響[44]。
綜上所述,由于鍛煉動機和身體素質的不同,不同人群選擇的運動類型不同。針對中老年人群,多選擇散步、太極拳、健身氣功等運動項目,運動強度較小,適合中老年人的身體機能,在提高身體素質的同時改善心理狀況。針對青少年人群,多選擇籃球、健美操、羽毛球、游泳等運動項目,他們的運動能力相對較好。對小學生人群,多選擇花樣跳繩、跑步、游戲等具有趣味性的項目。大多數(shù)研究表明,有氧運動和集體型的鍛煉項目所產生的心理效應更佳。然而,劉繼志研究表明,參與不同的課余鍛煉項目對中南區(qū)高等農業(yè)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的效應不存在顯著差異,不在于運動項目本身,而往往取決于對其的偏愛[45]。
鍛煉時間包括參加體育鍛煉的年限和每次鍛煉所持續(xù)的時間。顏軍等研究表明,鍛煉持續(xù)時間是健美操鍛煉影響大學女生執(zhí)行能力發(fā)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相比鍛煉持續(xù)6周組,12周組的執(zhí)行功能更好[46]。江大雷等采用35min/次、2次/周的8周中等強度足球運動游戲對學齡前兒童進行干預發(fā)現(xiàn),促進了執(zhí)行功能的發(fā)展,提高了抑制和控制能力[47]。張靖波研究發(fā)現(xiàn),每周3~5次運動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顯著好于每周1~2次運動的高校大學生[48]。陳莉莉研究指出,體育鍛煉持續(xù)時間在45~60min的學生有著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49]。赫秋菊研究認為,參加體育鍛煉5年及以上、每周參加體育鍛煉5次及以上、每次鍛煉30min及以上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好于其他[50]。高亮等研究顯示,長期參與、每周頻率在5次以上、每次持續(xù)時間在30min以上的體育鍛煉對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較為有益[51]。
綜上所述,參加體育鍛煉促進心理效應以堅持性為前提,保持一定的運動頻率,必須堅持一定時間。體育鍛煉年限在5年及以上,每周參加體育鍛煉5次左右,每次持續(xù)時間30min及以上,心理效應更佳。短期鍛煉只是影響個體淺層、局部的心理健康因素。研究者多采用干預周期為8~12周、每周2~4次或3~5次、每次持續(xù)時間30min及以上的運動干預方案。
體育鍛煉的強度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心理健康效應。杜娟研究指出,選擇中等適宜負荷進行體育鍛煉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明顯高于選擇大、小運動負荷進行體育鍛煉的老年人[52]。陳愛國等研究發(fā)現(xiàn),中等強度(運動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69% )短時籃球運球訓練對小學生執(zhí)行功能的改善效果最好[53]。熊明生等研究顯示,中等強度的鍛煉量和輕松的鍛煉感受對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最為顯著[6]。余玲等研究認為,有規(guī)律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運動心率控制在130~150次min之間,有助于弱體質學生群體情緒的改善[54]。李煥玉研究發(fā)現(xiàn),中等運動量有利于促進體質消瘦型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小運動量有利于緩解肥胖型學生的消極情緒[55]。朱風書等研究證明,中等強度(運動心率范圍控制在135~150次/min)健美操鍛煉有利于提高女大學生身體自尊及其心理健康水平[29]。徐濤等研究指出,低負荷的東北秧歌鍛煉對老年人的心理效應最佳[56]。
多數(shù)研究證明,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能夠產生較好的心理健康效應[6,29,53,54]。然而對于體質較弱的群體,如肥胖者、老年人,小強度的體育鍛煉也可以改善心理健康。對指導大眾健身來說,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更適宜。
研究表明,運動場地是影響體育鍛煉的心理健康效應的因素之一。張彥研究認為,選擇營業(yè)性健身場館的人群,心理健康狀況優(yōu)于平均水平[57]。高亮等研究指出,選擇在公共體育場館、收費體育場館和單位體育場館鍛煉的老年人心理健康高于其他人群[51]。尹少豐研究表明,選擇專業(yè)健身場館進行體育鍛煉的社區(qū)居民心理健康狀況好于其他[58]。
體育鍛煉可以改善身體各項器官機能,增加心肺耐力,提高運動能力,改善身體健康狀況,以提高身體健康狀況來促進心理健康狀況的改善是體育鍛煉發(fā)揮心理效應的重要途徑之一。運動可以強健或改善人類的大腦和神經系統(tǒng)的功能[59]。相關腦區(qū)活動水平的提升可能與身體活動導致的“突觸發(fā)生”、血液供應的增加及尚未明確了解的“膽堿能效應”有關[60]。體育鍛煉過程中機體產生兒茶酚胺等神經遞質,改善鍛煉者的情緒,減輕焦慮和抑郁癥狀,精神處于放松狀態(tài),有利于促進心理健康。一些學者認為,體育鍛煉促進心理健康的原因之一是認知評價產生的作用。對于體育鍛煉促進心理健康的機制研究結果不一致,有待深入研究。
大多數(shù)學者集中研究體育鍛煉對抑郁、焦慮、煩躁、敵對等消極情緒狀態(tài)的影響,關于體育鍛煉與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的研究還不多。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對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加大體育鍛煉對積極情緒的影響研究是必要的。
在現(xiàn)有的研究中,采用調查問卷方式進行研究的相對較多,結合體育鍛煉處方進行實驗研究的相對較少。隨著現(xiàn)在社會中心理疾病的增加,針對不同人群制訂相對應的運動處方是非常重要的。結合體育鍛煉處方來探究心理健康效應是非常值得重視的。
大多數(shù)研究中采用的是來自外國學者研制的心理測量工具,盡管進行了信度和效度的檢驗,但是由于文化差異,可能不能更好地反映被試者的情況。所以學者們需要研制符合我國國情的心理測量工具。
關于體育鍛煉影響心理健康的機制研究還不多,一些學者認為與體育鍛煉引起大腦和神經系統(tǒng)的改變有關,具體的生理機制還不太清楚,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
1)體育鍛煉可以直接促進心理健康,改善消極的心境狀態(tài),減少抑郁和焦慮癥狀,提高認知能力和自尊水平,并且鍛煉者可以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改善人際關系和社會適應能力,增加自我效能感,進而影響生活滿意度和主觀幸福感。
2)體育鍛煉可以通過身體自尊、自我效能感、心境、主觀幸福感、社會支持、社會焦慮、老化態(tài)度等中介變量間接影響心理健康。
3)體育鍛煉具有不同的運動特征,包括鍛煉類型、鍛煉時間、鍛煉強度和鍛煉頻率等方面,進而對心理健康產生不同的影響。在堅持性的基礎上,采用中等強度的運動負荷、運動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69%、每周參與鍛煉5次左右、每次持續(xù)時間30min及以上、選擇營業(yè)性和專業(yè)性的健身場館以及集體型的有氧運動項目,對心理健康的效果更佳。
[1] 殷俊益,于玥,宋湘勤.大學生生活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0,46(3):128-133.
[2] 祝蓓里,季瀏.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48-253.
[3] 唐征宇.試論身體鍛煉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J].心理科學,2000,23(3):369-370.
[4] 李昌俊,賈賀男,左俊楠.鍛煉促進心理健康的效果、機制與展望[J].中國體育科技,2015,51(1):132-139.
[5] 叢立新.中學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03-108.
[6] 熊明生,郭煦澄,周宗奎.鍛煉行為、經歷、意愿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45(3):48-51.
[7] 肖海婷.體育鍛煉干預對珠三角農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的影響 [J].體育學刊,2013,20(4):68-70.
[8] 史文艷.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0.
[9] 陳開梅,楊劍,董磊.社會支持在身體鍛煉影響青少年心理應激中的效應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3,30(1):99-102.
[10] 蘭保森.個人和集體項目對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心境狀況的影響比較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24(4):124-128.
[11] 高旭,孟宇.身體鍛煉對中年認知功能的影響:老化態(tài)度的中介作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12):93-98.
[12] 王甲福.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及其與體育鍛煉關系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13] 孫劍,陳平.有氧運動綜合干預對肥胖青少年認知能力的影響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47(1):95-100.
[14] 潘家禮,殷恒嬋,陳愛國,等.運動干預對學習困難、正常小學生執(zhí)行功能影響的實驗研究[J].體育科學,2016,36(6):84-92.
[15] 殷恒嬋,李鑫楠,陳愛國,等.5種運動干預方案對小學生腦執(zhí)行功能影響的試驗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2015,30(1):7-10.
[16] 張連成,竇皓然,高淑青.體育鍛煉提高身體自我概念的心理機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5,30(3):190-194.
[17] 張力為.身體自我與主觀幸福[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30(8):1011-1015.
[18] 殷曉旺,張力為.參與不同體育活動的肢殘人與正常人心理健康狀況比較[J].體育學刊,2010,17(6):38-42.
[19] 楊劍,季瀏,楊文禮,等.基于體育鍛煉的階段變化模型干預對肥胖小學生自我效能、自尊及體重影響的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4,29(3):185-189.
[20] 張立敏,張力為,楊寧,等.長期健身活動對大學生印象管理及心理健康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9):108-112.
[21] 高亮,薛欣.老年人參與健身氣功鍛煉的心理效應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3,30(4):466-471.
[22] 閆巖.上海市中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與體育鍛煉行為關系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4.
[23] 林友標,章舜嬌.太極拳對青少年身心健康影響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0,30(40):105-107.
[24] 殷恒嬋,陳雁飛,張磊,等.運動干預對小學生身心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J].體育科學,2012,32(2):14-27.
[25] 楊秀娣,畢永興.排舞鍛煉對更年期女性異常心理癥狀干預的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5,31(5):68-71.
[26] 鄭春梅,伊向仁,李元.健身鍛煉對不同職業(yè)國民多維壓力與心理健康影響的分析研究—以山東省不同職業(yè)人員為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1):73-78.
[27] 陳曙,王京瓊.體育參與對農村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干預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9):93-100.
[28] 張力為.體育科學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6-107.
[29] 朱風書,顏軍,許克云,等.健美操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其心理機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22(6):76-80.
[30] 劉洋,郭玉江.身體自尊在職業(yè)女性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間的中介模型檢驗[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22(5):85-88.
[31] 高旭,柴嬌,孟宇.身體鍛煉對中老年認知功能的積極效應:基于老化態(tài)度、一般自我效能中介模型檢驗[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5,34(3):7-12.
[32] 盛建國,高守清,唐光旭.體育鍛煉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中國體育科技,2016,52(5):98-103.
[33] 顏軍,孫雪梅,陳愛國,等.應對方式和主觀幸福感的中介效應:身體鍛煉對大學女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1,32(5):95-99.
[34] 施正雄.啦啦操訓練對女大學新生心理健康和社交焦慮的影響[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46(8):79-82.
[35] 邢峰,許海燕.鍛煉感覺對身體鍛煉和心理健康關系的中介效應[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27(3):25-28.
[36] 全明輝,陳佩杰,王茹,等.體力活動對認知能力影響及其機制研究進展[J].體育科學,2014,34(9):56-65.
[37] 劉瑾彥,陳佩杰,牛戰(zhàn)斌,等.不同運動項目對老年人認知能力的影響[J].上海體育學院,2016,40(3):91-94.
[38] 李浩浩.不同體育項目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1,30(3):57-60.
[39] 呂仙利.體育鍛煉類型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5):1020-1023.
[40] 孟祥輝.沈陽市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D].沈陽:沈陽體育學院,2010:10-12.
[41] 王濤,高亮.健身氣功鍛煉對老年人心境狀態(tài)影響的調查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47(8):59-62.
[42] 王莉.體育鍛煉對在讀碩士研究生心境的影響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4,1(1):145-147.
[43] 張磊,宋湘勤,胡惕,等.單一、混合類運動干預方案對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6,30(1):108-116.
[44] 李芃松,王磊,曹玲.不同類型體育項目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3,32(3):143-144.
[45] 劉繼志.課余鍛煉對中南區(qū)高等農業(yè)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26(5):93-96.
[46] 顏軍,馬山山,陳愛國.不同持續(xù)時間健美操鍛煉對大學女生執(zhí)行功能影響[J].體育與科學,2012,33(6):88-91.
[47] 江大雷,曾從周.8周中等強度足球運動游戲對學齡前兒童執(zhí)行功能發(fā)展的影響[J].中國體育科技,2015,51(2):43-50.
[48] 張靖波.體育鍛煉與壓力、人際關系、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4.
[49] 陳莉莉.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現(xiàn)狀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0.
[50] 赫秋菊.體育鍛煉對老年人心理效應促進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0,29(2):99-101.
[51] 高亮,王莉華.體育鍛煉與老年人自評健康關系的調查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49(8):64-71.
[52] 杜娟.體育鍛煉對鄭州市老年人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D].贛州:贛南師范學院,2014.
[53] 陳愛國,趙 莉,李煥玉,等.不同強度短時籃球運球訓練對小學生執(zhí)行功能的影響[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4,29(4):352-355.
[54] 余玲,夏君玫,張偉偉.運動干預對弱體質學生群體心理健康和自我效能感的影響[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47(8):73-76.
[55] 李煥玉.體育鍛煉與大學生體質弱勢群體情緒狀態(tài)的關系[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27(1):80-84.
[56] 徐濤,毛志雄.東北秧歌鍛煉與老年人自尊、生活滿意感和心境的關系[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10):82-87.
[57] 張彥.體育鍛煉與城市社區(qū)居民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3,33(6):69-72.
[58] 尹少豐.社區(qū)居民體育活動與心理健康關系研究—以廣州市匯景新城社區(qū)為例[J].體育文化導刊,2013(8):38-40.
[59] 劉洋,漆昌柱.基于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鍛煉心理學研究進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39(9):70-75.
[60] 孫擁軍,吳秀峰,段再復.身體活動的心理健康效應:效果與機制—發(fā)展的視角[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4,34(5):83-87.
Literature Review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Mental Health Study
HU Bing-qian, WANG Zhu-ying
(School of Sports Scienc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Jiangsu China)
G804
A
1004 - 7662(2017)06- 0087-06
2017-05-01
胡冰倩,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運動人體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