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蓮
“能力-效果”評價機制下提高語文教師素質之我見
鄭麗蓮
教師是發(fā)展教育事業(yè)的主要力量,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育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需不斷完善自身素質,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提高教學質量。本文從“能力-效果”評價機制的角度出發(fā),結合藝術類中職生的語文課情況,談談我對提高語文教師素質的一點看法。
藝術類中職生 提高語文教師素質
語文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因而語文教師的素質在學生的人格、知識、能力等各方面都有影響。為了樹立好的榜樣,語文教師需從多方面嚴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素質。但是,在藝術類中職學校,許多語文老師有這樣的感受:學生不重視語文課,課堂上聽課者寥寥無幾,不交語文作業(yè),考試成績極差者不在少數(shù),更語文老師探討問題者更少。很多語文教師剛開始是抱著滿腔熱情,積極備課,用心上課,可效果不好;對此種情況,許多老師也想過很多辦法,可收效甚微。漸漸地,語文教師從剛開始的熱情、著急,到后來的習慣、無視,這于學生而言,幾乎提不起上語文課的興趣;于語文教師而言,在這個崗位很難有提高,有作為。這種不利的局面亟待改變。
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展心理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申繼亮教授認為,教師的素質就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決定其教育教學效果對學生身心發(fā)展有直接而顯著影響的心理品質。申教授還認為,教師的素質包括: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師的職業(yè)知識、教育觀念、職業(yè)理想;教學的監(jiān)控能力[1]。根據這一理論建構,結合“能力-效果”評價機制,要提高藝術類中職學校語文教師的素質,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加里…鮑里奇認為,教師進行有效教學至關重要的五種教學行為是:“清晰授課、多樣化教學、任務導向、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確保學生成功率”。[2]這為衡量一個教師教學行文提供了準則,也是藝術中職類語文教師的一個參考標準。
(一)清晰授課
指的是語言清晰、重點突出、邏輯性強,在我校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授課時能做到語言清晰,但在重點突出方面,我們所講授的內容還不夠精煉,藝術類學生文化基礎薄弱,這方面知識
接受能力差些,應把重點知識再壓縮,在學生注意力能集中的時間段里講解清楚。如在古文的學習過程中,對文中的人物、事件,讓學生了解即可,文章的寫作特色可以少講,重點的是對疏通字詞,理解字義,讀懂古文,掌握古今異義詞、通假字、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翻譯,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檢查時,能通讀全文,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文意就是不錯的收獲了。
(二)多樣化教學
指的是教學手段多樣化,可以是提問的內容與形式結合,多媒體技術與黑板結合,學生參與等。傳統(tǒng)課堂上,是老師提問,學生回答,我們可以反過來,積極引導學生問,老師答,學生問學生答等,或是由學生表演作課文內容的導入,盡量讓學生參與。如在運用課件上課時,往往是講到某些內容時幻燈片上會出現(xiàn)相應的畫面,這畫面也可以由學生堂上根據自己的理解來畫,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拉近師生的距離,有益于課堂教學內容的展開。
(三)任務導向
指的是教師帶著明確的任務來授課。一般是課堂內容講解后讓學生做練習冊上相應的習題,可收效不好。在任務內容的選擇上,可以根據授課內容和學生特點來定。如在講到普通話和方言的區(qū)別時,可以就同一段話,讓學生用自己的方言來讀,再用普通話來讀,由此進行區(qū)別。
(四)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
指的是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語文課的學習中。很多時候,學生是被動學習的,原因有不懂、不感興趣。那么在引導的過程中,教師引導的內容則起了很大的作用。如在講授作文時,讓舞蹈專業(yè)的學生寫一段話,內容是自己跳過的某段舞蹈,學生熟悉舞蹈內容,對他們而言這是容易去寫的,就非常積極投入寫作中。
(五)確保學生成功率
指的是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內,讓學生有收獲。這時候就看教師是如何評價學生的。我認為,對藝術類中職生而言,語文課堂的收獲是多樣的,學生作業(yè)寫得好是對本節(jié)課講授知識的收獲,從被動到主動去做作業(yè)是收獲,從不認真上課到有聽課的想法是收獲,從問一句答一句到主動提問也是收獲,學生往好的方面發(fā)展也是教師進步的體現(xiàn)。
教學是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合作的過程,語文課上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fā)展是教師努力的結果,也體現(xiàn)了“能力-效果”的評價機制。
淵博的知識積累是語文教師職業(yè)知識的具體體現(xiàn)。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不僅要求語文教師掌握扎實的語文教學專業(yè)知識,還要求掌握其他學科如哲學、政治、歷史、物理等的相關知識,對社會地理、自然現(xiàn)象、世界形勢、生活潮流乃至傳統(tǒng)文化也要有一些基本了解。因此語文教師必須緊跟時代,不斷學習,時刻充電,為給學生一滴水,應擁有一片海。
(一)要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有一種魅力,可以使人迷戀,讓人沉醉,若語文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高超,則會吸引學生聽課。如擁有標準的普通話,在推廣普通話的今天,這顯得尤為重要,試想,若語文教師的普通話不標準,課堂會如何,學生作何感想,語文課的魅力又怎會存在?如口頭表達能力,語流的疏緩、節(jié)奏的快慢、語氣的強弱、肢體表情是否到位都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深入理解語文課內容
語文教師應立足教學大綱,“吃透”語文課本。在這基礎上,語文教師才能把最重要的知識在有限的時間內傳給學生,特別是藝術類學生,他們理解能力很有限,教師需把課文內容理解透徹,再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方便學生理解。
(三)駕馭能力
有駕馭課堂的能力,課堂教學進行過程中,有許多未知的因素,如打亂了教學的進度,學生的特別表現(xiàn)等,應有處理突發(fā)狀況的能力。有駕馭漢語言文字的能力,能熟練掌握我們的文字,有較深的文學功底,善于總結,寫教學后記,寫教學論文。有駕馭新知識的能力,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新的知識不斷出現(xiàn),這要求語文老師跟上時代的腳步,關注教育的發(fā)展及語文教育的動向,閱讀教育學書籍,把新的教育理論運用到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來,不斷拓寬知識面,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
所謂觀念,是指人們對事物形成的看法和期望。它包括有:觀念是人們的感官受到外界事物的作用而形成的各種特定的認識;觀念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反映;觀念專指作為社會存在反映的社會意識;觀念指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根據觀念的含義及教育本身的特點,可以把教育觀念理解為基于對教育的各種現(xiàn)象和各個方面的認識所形成的觀念,以及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觀念形態(tài)。[3]教師的教育觀念是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慢慢形成的,這其中有教師本身的理解,有教育制度、工作學校等因素的影響,教育觀念的形成影響了教師的行為、決定等。適應教育發(fā)展的觀念對教學起積極的推動作用,反之則阻礙教育的發(fā)展。作為藝術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師,應適應社會和學習的發(fā)展,更新教育觀念,做好學生的引路人。
(一)立足知識經濟的時代,更新教育觀念
當今世界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它最大的特點就是知識內容豐富,且更新速度快,新的知識層出不窮,掌握新知識則掌握了主動權。若脫離社會,不關注新的知識則落伍,被社會淘汰,跟學生的差距會越來越大。而世界知識更新速度快,內容多,最主要一個原因是知識的創(chuàng)新,人們在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因此,作為語文老師,應有創(chuàng)新的觀念,在教學過程中要擯棄陳舊過時的東西,從語文學科發(fā)展中汲取新知識,新養(yǎng)料,新方式,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我們的教材和學生。教學的過程中,在選擇課堂導入的內容中,我們可以選擇最近發(fā)生的,或是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在講授古文《逍遙游》時,以電影《大漁海棠》中的一段作導入,因這電影剛上映不久,很多學生都知道,里面內容中還有我國民居建筑特色的福建土樓,學生們非常感興趣。同時,把中國特色建筑通過動畫的形式在一個神話故事中展現(xiàn),本就充滿了創(chuàng)意,這對學生也有一定的啟發(fā)。只要善于發(fā)現(xiàn)與利用,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把學生帶入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語文教學氛圍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并以此來評價學生的語文能力,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立足藝術類中職學校,更新教育觀念
藝術類中職學校的大部分學生,把學習的重心放在其專業(yè)上,語文課上他們無精打采,得過且過,可是舞臺上的他們精神抖擻,充滿激情。究其原因是,他們能與專業(yè)產生共鳴,卻排斥文化課;在專業(yè)的世界中,他們如魚得水,在語文課上卻備受煎熬。如此,語文教師需改變原來的教育觀念,在導入、提問問題、舉例說明、講解課文時,盡量從專業(yè)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找共鳴,找共同語言。在布置語文作業(yè)時,也可以靈活多樣,結合學生專業(yè)特點和語文教材的內容,讓學生喜歡做,想做,這樣的作業(yè)才有效,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
語文課內容,分兩大類,即課文和作文,課文有古詩詞、小說、散文、人物傳記等,詩詞講究意象和意境,給人很大的想象空間,讓美術專業(yè)的學生根據詩詞畫圖,音樂專業(yè)的學生根據詞作曲,舞蹈生用舞蹈詮釋;作文,除了技法外,在內容方面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yè)特點來安排,讓語文課與專業(yè)結合起來。有些學生專業(yè)水平好,語文成績差,可以在語文作業(yè)中涉及專業(yè)知識,這樣對這些學生而言,將是鼓舞,讓他們感到自信,對學習語文也充滿信心。這其中還有重要的一點是,語文教師要有目的地去接觸或學習相關的藝術專業(yè)知識,如:關注藝術領域的名家、新秀,觀看藝術類綜藝節(jié)目,如跨界歌王、跨界喜劇王、中國新歌聲、我是歌手、中國好歌曲、天籟之音、舞出我人生、舞林大會、舞動奇跡等;在畫展中賞析畫作,寫自己的認識再和學生討論;通過聽音樂會、看歌舞演出等途徑了解這方面的知識,還可以跟專業(yè)老師、學生交談等獲得相關知識,亦可以通過相關書籍進行了解。也許有些語文教師不以為然,認為自己非專業(yè)人士不必關注此類知識,但身為藝術類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師,要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吸引學生的注意,不能安于現(xiàn)狀,需改變原來的舊觀念,突破教材、教參的框架,把語文教“活”,這樣的語文課堂才充滿無窮的魅力。
總之,在“能力-效果”評價機制下,應在全面發(fā)展學生素質的情況下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要提高藝術類中職學校語文教師的素質,可從教師的教學行為、職業(yè)知識、教育觀念三個方面做起,也可從其他方面去做,這有待于我們的進一步探索。
[1]申繼亮,辛濤.教師素質論綱[M].北京:華藝出版社,1999.
[2]鮑里奇.有效教學方法[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3]鄭金洲.教育觀念的世紀變革[J].集美大學學報,2003(3).
(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附屬中等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