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劍翎(邵逸夫醫(yī)院中醫(yī)科)
秋季來碗“療妒湯” 吧
文/莫劍翎(邵逸夫醫(yī)院中醫(yī)科)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入秋之后,太陽漸漸離我們遠去,暑氣漸散,天氣漸涼,原本空氣中的水汽逐漸凝結(jié)成露水下降,因此空氣濕度明顯減少,再輔之習習而起的涼風,便讓人有了秋高氣爽的舒適感受。
然而,隨著秋意漸濃,空氣中的濕度不斷減少,涼爽過后,人體出現(xiàn)了一些不適之處,如皮膚干癢、咽干唇裂等情況。這時家中長輩們便常常會提醒:“小心秋燥哦?!?/p>
那么,長輩們常說的秋燥到底是什么呢?
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天人相應”,在秋季,自然界濕度較低,環(huán)境干燥,便有了秋燥,秋燥會導致人體產(chǎn)生相應的一些以“干”為主的體液丟失的癥狀和疾病。而“秋氣內(nèi)應于肺”,因此秋燥所帶來的病癥多集中于呼吸系統(tǒng),表現(xiàn)出如鼻燥出血、咽干咳嗽、聲音嘶啞等癥狀;在中醫(yī)學中又有“肺主皮毛”“肺與大腸相表里”之理論,因此,秋燥還會影響皮膚、黏膜、毛發(fā)的情況以及消化系統(tǒng)的功能,出現(xiàn)如皮膚干癢、口干唇裂、發(fā)須毛躁、大便干結(jié)、便秘等情況。
那么,怎樣才能緩解秋燥呢?
很多人會認為,既然秋天這么干燥,那我們多補點水吧。于是每天就會飲用很多水,或是抹厚厚的保濕霜,但是試了幾天發(fā)現(xiàn)并沒有特別好的效果,喝下去的水很快就通過排尿離開人體了,口干咽燥并未明顯緩解,保濕霜揮發(fā)了后皮膚就又顯得又干又燥。這水根本補不進去呢,原因是什么呢?這是因為,秋燥之時,人體缺乏的是體液,也就是中醫(yī)學中泛指的“津液”,而“津液”的產(chǎn)生,并非簡單的喝水或是外部濕敷等就能補充。就如我們常說的“生津止渴”“生津潤燥”,津液不生,則渴不能止,燥不能潤。秋天之燥,需予津潤之,方可愈。
那這津液到底該怎么補呢?
食療既簡單又方便,可用于預防秋燥或是感受燥邪后癥狀不嚴重的人群在家自己緩解秋燥癥狀。
“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
秋天,飲食上應少吃辛散的食物,多吃酸味的食物。
辛性發(fā)散,入肺經(jīng),會加重秋燥,秋季之時應少吃辛辣之物。
酸性收澀,能收斂肺氣,秋季吃酸味食物,具有生津滋陰解渴的作用,如梨、烏梅、山楂、葡萄等。
除了酸性水果,還可以食用一些潤肺生津的食物,如百合、銀耳、甘蔗、蜂蜜等。
這里,我們特別介紹以下幾則食療方的制作方法。
秋梨陳皮湯,又名療妒湯。
此湯出自《紅樓夢》第八十回,天齊廟中的王道士告訴賈寶玉的看似“胡謅”的方子。此方使用“百果之宗”秋梨,秋梨具有“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的功效,雖梨子性寒,但搭配具有溫性的陳皮,不至于傷胃,再加之冰糖一起燉煮即可,具有生津潤燥涼心的作用,對于秋燥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特別適合胃腸功能虛弱的人群(食用生梨后易腹痛腹瀉者)。
原料:
梨1個,陳皮20克,冰糖適量。
做法:
梨洗凈切成大塊,陳皮洗凈掰成小塊,下入湯鍋中,煮開后再煮20分鐘后,調(diào)入冰糖煮化即可食用。伴有燥咳的人群可以在熬梨湯同時加入適量川貝母(5~10g)。
原料:
烏梅120克,代代花30克,山楂20克,桂花10克。
做法:先把2升水煮開,將洗凈的烏梅直接放入沸水中,中火煮1小時。當水熬到剩下一半時,取出烏梅,放入代代花、山楂、桂花,再煮5分鐘,最后加入冰糖適量。建議每次溫熱后飲用。
原料:
鮮百合100克,銀耳20克,冰糖30克。
做法:
將銀耳用溫水浸泡1小時。然后和百合一起入鍋,加水適量,文火煮至湯汁變黏時,加入冰糖融化后,即可服食。
若是秋燥所致癥狀較為嚴重,通過上述方法不能緩解的,也可進一步通過就醫(yī)后服用中醫(yī)湯藥來治療。
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有許多專門緩解燥邪所致疾病的著名方藥,如清燥救肺湯、桑杏湯、沙參麥冬湯、杏蘇散、一貫煎等,這些方藥具有生津潤燥、養(yǎng)陰清心等多種功效,無論證屬“溫燥”“涼燥”,都有與之對應的方藥來讓您安心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