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揚
(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安徽 蕪湖 241000)
親密恐懼及其干預綜述
裴 揚
(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安徽 蕪湖 241000)
在人際交往中,親密恐懼是一種回避型的個體行為。例如,在社交場合中,親密恐懼者會傾向于保護自己而拒絕暴露自我,并與他人保持較遠的社交距離。出現(xiàn)這種社交風格的原因有很多,童年的創(chuàng)傷經歷、父母教養(yǎng)方式等。本文將針對親密恐懼的影響因素和干預方式展開綜述。
親密恐懼
親密,是人與人交往中,人類與他人相處的重要功能。良好的親密關系帶來的是社會支持感和幸福感,而出現(xiàn)親密障礙或者親密恐懼的個體將更有可能會面對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進而引發(fā)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根據(jù)埃里克森社會心理發(fā)展理論,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是18歲到25歲這一年齡階段最重要的任務。大學生正處于戀愛階段,親密恐懼會給戀愛中的雙發(fā)帶來較大的困擾,也會影響個體的社會適應情況。Decutner和Thelen(1991)將親密恐懼定義為:由于焦慮,個體與重要他人交流對自身有重大意義的想法、情感時具有的抑制性。[1]作為一種恐懼型的依戀風格,親密恐懼與個體的經歷有直接關系,例如父母離異,給個體帶去被拋棄、被拒絕的認知,感受到自己是不被接受的存在,出現(xiàn)自卑感,一方面渴望在人際關系中獲得認可,一方面害怕遭受拒絕和傷害,因此會陷入靠近和回避的矛盾之中不可自拔。
2.1自我同一性與親密恐懼
自我同一性是指,自我同一性即個體進行各種可能的探索,并產生個性感以及個體在社會中的角色、經驗跨時間的一致感和對自我理想的投入。[2]近年來,我國學者開始關注自我同一性與親密恐懼的關系,但是其內在機制尚不明確,還沒有豐富的實證研究。張現(xiàn)利[3](2013)采用問卷分析法發(fā)現(xiàn)自我同一性發(fā)展的越良好,其親密恐懼水平越低,同一性獲得能夠負向預測個體想親密恐懼,其中,自卑是中介變量。羅愛明(2016)[4]同樣發(fā)現(xiàn),自我同一性發(fā)展不良的個體有可能會出現(xiàn)親密恐懼現(xiàn)象。
2.2兒童期經歷與親密恐懼
Solomon研究顯示童年創(chuàng)傷經歷會對個體與人形成親密關系造成負面影響。[5]冀云(2014)[6]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同樣發(fā)現(xiàn),兒童期受到虐待的個體更容易發(fā)生親密恐懼。馬艷杰等(2016)[7]調查大學生親密恐懼與兒童感知婚姻沖突發(fā)現(xiàn),父母婚姻沖突知覺對大學生親密恐懼具有重要影響。國外學者也有相關研究,Cohen指出人為因素制造的創(chuàng)傷經歷對個體建立親密關系能力的消極影響十分顯著。綜上可以看出,早期創(chuàng)傷經歷對于個體親密關系的影響十分重要。
2.3自尊、自卑與親密恐懼
不論是自我同一性還是早期經歷對于親密關系的影響,其中自卑的出現(xiàn)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已有學者證明,自卑感在童年期創(chuàng)傷經歷與親密恐懼間具有中介作用。[8]還有學者研究指出,自尊作為一個重要的中介變量,個體同一性的發(fā)展通過影響自尊水平來影響親密關系。[4]簡而言之,同一性發(fā)展不足的個體,更容易產生自卑情緒,長期反復形成低自尊,進而導致個體的自我否定和拒絕,致使個體在人際交往中渴望與別人建立親密關系,卻又不敢暴露自己。
根據(jù)過往文獻,目前針對親密恐懼的干預主要有圖式干預。圖式治療是在傳統(tǒng)認知行為治療的基礎上,結合依戀、格式塔、客體關系、建構主義和心理動力學等理論而形成的一個整合的治療模型。崔麗霞(2011)[9]等通過圖式治療使得來訪者更加敢于展現(xiàn)自己的弱點,來訪者的親密恐懼出現(xiàn)明顯好轉。羅小婧(2011)[10]等通過對一位大學生親密恐懼的個案研究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梢钥闯?,雖然圖式干預較為有效,但是目前針對親密恐懼的敢于技術比較單一,仍有待開拓更加豐富有效的干預方式。
在探討了親密恐懼的相關研究和干預方法之后,我們可以看出,在國內,就研究辦法來說,對于親密恐懼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問卷調查階段,實驗研究幾乎沒有。其次,就研究內容來說,基本上圍繞著早期創(chuàng)世和個體個性特征進行研究,研究內容較為單薄。最后,干預辦法十分有效,但是較為單一,可以開拓更多的行為技術進行治療。
[1] Descutner, C.J., & Thelen, M .H.(1991).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fear-of-intimacy scale.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 3(2), 218-225.
[2] M arcia JE,W aterm an AS,M atteson DR,et al. Ego-iden-tity:the handbook of psychosocial research. New York :OpenUniversity,1993 :1-21.
[3] 張現(xiàn)利.大學新生自我同一性與親密恐懼的關系研究——基于自卑感的中介作用分析[D].湖南:中南大學,2013
[4] 羅愛明.自我同一性狀態(tài)與親密恐懼、自尊的關系研究[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6,43(6):1002=1004
[5] Solomon Z. Combat stress reaction: the enduring toll of war[M].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3: 79-80.
[6] 冀云,劉曉明,馬艷杰,邵姝姮.大學生親密恐懼與兒童期虐待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4,28(2):121-124
[7] 馬艷杰,冀云.大學生親密恐懼與父母婚姻沖突知覺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6):844-846
[8] 冀云,趙斌,馬艷杰.大學生自卑感在親密恐懼與童年期創(chuàng)傷經歷關系中的中介作用[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5,29(6)::457-462
[9] 崔麗霞, Tian P .S .Oei ,藺雯雯 ,騰秀杰,趙晨.大學生親密恐懼的圖式干預研究[J].心理科學,2011,34(2):476-480
[10] 羅小婧,崔麗霞,藺雯雯,鄭日昌.圖式治療減輕大學生親密恐懼的個案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1,25(8):583-587
裴揚(1993.10-),女,漢,安徽六安,碩士生在讀,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研究方向:學校心理學。
C913
:A
:1672-5832(2017)09-02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