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月
(四川師范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68)
從黃宗羲教育思想反思現(xiàn)代人才的培養(yǎng)
鄭 月
(四川師范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68)
黃宗羲是我國明清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學術大家、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思想對于他所處的社會狀況下有獨特的啟發(fā)意義,特別是人才培養(yǎng)方面,他主張為國家培養(yǎng)經(jīng)世致用的人才,對人才的培養(yǎng)有自己的見解與實踐,他的教育思想對當下中國教育人才培養(yǎng)仍有很大的啟發(fā)意義。
黃宗羲;教育思想;人才培養(yǎng)
黃宗羲身處在明清動蕩不堪之際,一生經(jīng)歷復雜,幼年喪父,精通歷史并對西方科學文化有接觸和了解,最后以鉆研學術和講學為終。他畢生講學五十余年,長期從事教育活動,提出了初具民主色彩的教育思想。當時正處明清動亂之際,朝廷腐敗,經(jīng)濟蕭條,社會混亂不堪,人才選拔流于形式,學術風氣空洞,同時,西方文化的逐漸傳入,傳統(tǒng)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沖擊,黃宗羲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他注重吸收西方科技知識,主張務實,想要改變當時中國學術空疏無用的狀況,所以他的教育目的也是為國家培養(yǎng)經(jīng)世致用的人才。
2.1公其是非于學校
“公其是非于學校”是在當時學校淪為科舉的附庸的背景下提出的。當時,學校完全成為科舉的附庸,科舉考什么,學校就學什么,學校成了追逐名利的途徑,學校培養(yǎng)不出能為國家和社會效力的人才,社會風氣敗壞。于是黃宗羲認為學校應該具有培養(yǎng)人才,改變社會風氣的職能,同時也應該具有議論國家政事的功能。學校應該作為一個監(jiān)察部門來對國家做的事加以監(jiān)督審查,以防君主作出的政策不利于老百姓而專利于君主的私利。無疑,在學校可以討論國家政事并自由提出觀點是一大進步,學校的功能得以延伸,它不只是鉆研學術、培養(yǎng)人才的地方,又是獨立于政府,監(jiān)督政府行為的場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黃宗羲認為學校并不依附于政府,而是獨立存在,和行政分離。
2.2重視學官的選拔
黃宗羲主張教育脫離行政的干涉,學官的推選應該由地方通過“公議”的方式進行,同時學官不合格也可以“公議”罷免。學官的職能涉及到學校事務的方方面面,講學、自由選擇教學內容和教材、教師的聘請、學生的考試等等。可以看到學官作為學校的一份子,可以參與很多事情,其地位也受到重視。
2.3人才取用制度
1.批判科舉制度。黃宗羲認為科舉取士制度特別是八股取士制度讓士子只會死記硬背、模仿時文、敷衍習學,為了取得功名而忽視真正該怎樣做學問,忽視學習能夠治理國家問題的經(jīng)世致用之學。最后導致在科舉制度下的士子“空無一物”、“無病呻吟”,知識面狹窄,脫離社會生活實際,成了只有形式?jīng)]有實質的書呆子??婆e制度束縛人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不允許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敗壞學風、士風,腐蝕士人思想,人才在科舉制度下走向衰敗。
2.提出“寬進嚴出”的取士用士制度。他提出:擴大取士門路,擴充考試內容。雖仍以科舉取士為主,但在改革科舉制度的基礎上,把科舉考試分為經(jīng)、子、史、時務策,突出經(jīng)學、史學、百家之學的地位,重視應試者的思考能力,考試中還有類似于今天的面試,考官提問,應試者回答,不囿于死記硬背的知識,可靈活作答,目的在于考察士子的獨立思考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采用薦舉、太學、上書等作為科舉取士的補充,從不同視野中選拔人才,給應試者公平競爭的機會。
3.分場篩選措施。即不以第一場考試為絕對標準,也就是說第一場考試如果沒過,可以綜合考察該生第二場和第三場考試效果,這樣增加了應試者的機會同時也可以更全面地考察應試者的能力,選出真才實學之人。
當下,中國的人才培養(yǎng)出現(xiàn)了嚴重的問題,甚至出現(xiàn)培養(yǎng)不出人才的現(xiàn)象。諾貝爾獎至今中國僅兩人獲得過該獎項,顯然,中國人才的培養(yǎng)制度出現(xiàn)了異化。社會在抱怨中國大學培養(yǎng)不出人才,而大學又抱怨是學生上大學之前就沒有被培養(yǎng)好,這好像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惡性循環(huán)。中國長期以來是以高考為目標的教育,小學、初中、高中都是為了能夠考上大學。隨著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中提出實現(xiàn)更高程度的普及教育,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毛入學率達到百分之四十。這樣出現(xiàn)一個問題:讀大學的人越來越多,人才卻越來越少。讀大學仿佛成了很多人必須經(jīng)歷的一個階段,但是經(jīng)歷這個階段的意義并沒有找到。
3.1學校功能定位與人才培養(yǎng)
“公其是非于學?!保S宗羲提出學校具有議政的功能和具有監(jiān)察決策的功能,他認為學校和政策決定機構是等位概念甚至高于政策決定機構,他對學校的功能作了延伸,將學校和行政脫離,初具民主的教育思想在當時有明顯的進步意義。黃宗羲提出“公其是非于學?!彼枷胧浅鲇诋敃r針對學校成為科舉的附庸,培養(yǎng)出的人一心追求功名和榮華富貴,培養(yǎng)不出能經(jīng)世治國的人才而提出的,“公其是非于學校”思想的出現(xiàn),對改變當時的空疏學風起到了積極作用。在教育大眾化不斷發(fā)展的今天,人們逐漸意識到了教育行政化的弊端:官本思想嚴重、行政機構冗長、行政化造成學術的資源浪費、學術氛圍淡薄等等,教育行政化導致人才培養(yǎng)機制的淡化,學校把本應放在怎樣培養(yǎng)人才的精力放在了行政上面。
3.2人才選拔模式與人才培養(yǎng)
黃宗羲提出“寬進嚴出”的取士制度,意在避免人才損失,也杜絕無用之才進入仕途。他倡導全方位地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人才,人才選拔的途徑應該多元化,采用以改革后的科舉考試為主,輔以薦舉、太學、上書等方式來選拔人才,渠道多樣,選拔出的人才也各有所長,并且在選拔人才進入仕途非常嚴格,其中薦舉方式中,如果舉薦人推薦的是有真才實干的給予獎賞,而推薦的是庸才的便會獲罪。我們可以看到,隨著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不斷發(fā)展,大學生的數(shù)量增多的同時逃課、掛科、上課敷衍、作弊、論文代寫等等想象屢見不鮮,學生把大學的學習當成了生活調劑品,最后卻順利地畢了業(yè),但卻無法適應工作生活。黃宗羲提出的“寬進嚴出”或許對當下的高等教育有所啟發(fā)。
3.3教師素質與人才培養(yǎng)
黃宗羲提出學官要經(jīng)過嚴格的“公議”選拔出來,兼?zhèn)洳诺拢S宗羲認為學校不僅有參與學校各方面運行的功能,還有改良社會風氣的責任。所以,學官的素質受到重視,選拔出的學官是受到所有人的認同,其社會地位也較高,學官的地位和當時的政府行政官員地位相當。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到人才的質量。
鄭月(1993.01-),女,漢,四川自貢人,學生,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學碩士,研究方向:教育社會學。
K14
:A
:1672-5832(2017)09-02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