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龍
(西北大學 陜西 西安 710127)
《中國合伙人》類型特質讀解
朱元龍
(西北大學 陜西 西安 710127)
類型電影是經(jīng)典好萊塢時期的產(chǎn)物,在當時集結興盛的類型片種類有十余種之多。如同電影是大工業(yè)的產(chǎn)物,應當認識到,類型電影亦是最典型的工業(yè)社會中的藝術形式。雖然時代變遷,當下的電影市場已經(jīng)甚少有單一純粹的類型模式,大多開始復合和雜糅,但類型電影在歷時的創(chuàng)作和觀賞下形成的一些特質是較為固化和有跡可循的。
談到主題,麥基有一種較好的表述,他將主題擴大到一種主控思想,強調“能夠表達故事不可磨滅的意義”,同時“為你的審美選擇提供導向”[1]顯然的,不可磨滅的意義指向電影的深層意涵,應當說《中國合伙人》是影片中時代下所言說的國人當代集體神話。神話本身就反映了一種集體愿望的達成,是“借助現(xiàn)存社會的英雄,表達人們所崇尚的價值觀”[2]通俗的講,他的話語傳達為“我們是什么樣的人”和“我們要做什么樣的人”。是當下和當代中國式神話的想象與建構。因而我們結構了電影里邊從草根到精英這種逆襲的敘事模式,而且在結尾繼續(xù)擴大,這是整個80年代的一代人的奮斗歷史,在配上影片中一以貫之的講述性旁白,讓觀者從底層小人物的奮斗成功中實現(xiàn)大眾的心理愿望。從影片映后電影院中大眾的掌聲似乎便可見此一致性。而在當下中國夢的語境中,我們似乎又可以從羅蘭巴特神話學的思路和意識形態(tài)的領域中窺見一斑?!爸袊鴫簟边@個詞語誕生在一個政治和權力的場合,它與生俱來的帶著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的屬性。而“夢”這一表述,又給足了社會集體無意識滋長的溫床,使得“中國夢”將以一種神話的姿態(tài)并且篤信的存在于國人心中,而《中國合伙人》便是承載了這種篤信的神話。榮格曾對此有精準的認知“獨特的神話比科學更能精確的表現(xiàn)生活”。[3]因而《中國合伙人》在某種程度上、在某種場域中更像是對于改革開放30年的一份官方答卷。
1980年代對于中國是一個特殊的年代,是中國從屈辱的近代史走出來,結束了一波又一波的動蕩,領頭第三世界奮起直追的年代。按照相關論述,中國和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處于“同第一世界的文化帝國主義進行生死搏斗之中,這種文化搏斗本身反映了這些地區(qū)的經(jīng)濟受到資本的不同程度的有時被委婉的稱為現(xiàn)代化的滲透。”第三世界的文化不被看做獨立自主的文化,也因此第三世界的文化持續(xù)的投射著一種自證式的獨立精神和民族主義。因而杰姆遜說“所有第三世界的本文均帶有寓言性和特殊性我們應該把這些本文當做民族寓言來閱讀?!盵4]雖然不盡然完全正確,但對于這樣的文本,有一定的準確性。從西學東漸開始,西方在我們眼中和心中的地位便已開始發(fā)生改變。幾代經(jīng)遷,西方成為了中國人向往的文明地域。隨著二戰(zhàn)的結束,美國話語權加強,使得美國成為了西方的代表。而美國自身的國家發(fā)展史可以構筑一個令他者信服的美國夢。美國夢實際上是對于西部開拓的探險精神的傳承和拓展,它既寄予著個人奮斗獲得成功的夢想,又囑托著平等民主的國家情懷。因而它對于剛剛實行改革開放的中國和中國人來說,是具有無比強大的吸引力的。電影中在全民出國熱的背景下,言說和放大了許多已不可考的美國問題,如社會的歧視等等,頗具冷戰(zhàn)思維和文化斗爭色彩。然后又通過主人公孟曉駿和其妻子親身碰壁的心酸經(jīng)歷加以印證,強化這種認知。對于這種負面的認知和表述是真是偽已無從證實,而筆者更傾向于是可能存在的一種問題的夸張渲染和放大。原因亦不難總結,其一是中國夢的登場天然并必須的對美國夢產(chǎn)生打擊,象征著一種時代易主的陳述;其二是中國綜合實力的提升,可以發(fā)出從出國到回國的號召,可以在中國的土地上實現(xiàn)中國夢,或如同影片英譯名一樣,可以在中國的土地上實現(xiàn)美國夢,抑或中國夢本身就是對美國夢的同質替換。那中美意識形態(tài)上的差異又是如何處理的呢?美國作為資本主義的超級大國,它的美國夢在任何語境下都會帶著資產(chǎn)階級固有的文化意識和差異,而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在同義替換時對這種敘述做了改變。他讓成冬青、孟曉駿和王陽三個人用兄弟友情做以捆綁,雖然這種友情似乎并沒有很堅固的深層紐帶,而最后的共贏讓三人徹底彌合了階級的差異,契合了我國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
除了集體神話的主題,青春勵志型的電影,還有另外的個人成長主題。所謂勵志,一定層面上就是個人從青澀走向成熟的歷程。在麥基給出的二十五個故事類型中,適配的便是成熟情節(jié)或曰成長電影。我們在電影中見證了三個主人公蛻變和成長的過程,而成長的一個近義詞就是改變。就像音樂中表述的那樣“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成長的路途不是一帆風順,是需要經(jīng)歷種種陣痛才能體會。孟曉駿初到美國,想要開始自己的征程,改變世界;而一次又一次的挫敗使他產(chǎn)生了動搖和迷茫,他無法再面對公眾,給予座下聆聽的人充沛的勇氣去重復他曾經(jīng)遇到的挫敗,從某個層面上,他是被世界所改變了的。而故事并沒有在這個階段畫上休止符??系禄械耐蹶枌Τ啥嗾f起卡耐基“我們總想改變別人,卻不愿改變自己”。意義更迭至了自己需要改變,我們需要配合時代的改變而改變,于是他們投身下海經(jīng)商的浪潮中,組起了個人的企業(yè)。成長的主題繼續(xù)向前探賾,成長的釋義更迭至“我們改變不了世界,但我們可以努力不被世界改變”。同樣的,成冬青由于南斯拉夫使館事件,一夜間從留學教父被抨擊成賣國賊;雖然企業(yè)成功,但個人感情卻多年失意,表面上的金錢與深層的友誼展開了角力等等,鉛華洗盡之后,不被世界改變是在與世界的妥協(xié)中又保有了一種充分的自我意識。此外,三個人的個人經(jīng)歷又和我國改革開放后的一系列大事件相契合,在守得云開見月明的結果之下,回望三十年的變遷,也自然而然的喚起一種光榮的回憶和自豪的喟嘆。
從吉姆·基特西斯的《西部見地》將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主義引入到電影批評開始,雙元對立就成為了分析西部類型片的一個重要的視角和觀點,如荒蠻與文明、自然和文化、個人和社區(qū)等等。而這種方法后來也適用于多種類型電影,如警匪片或犯罪片中的正義與邪惡等。對于《中國合伙人》這樣一部青春勵志影片當中,在人物模型的建構上,其實也是存在這種對立的,即理想和現(xiàn)實的對立。劇中的幾位主人公都處在某一元的堅守或讓渡之中。
成冬青一直都是現(xiàn)實的堅守者。他的燕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是歷經(jīng)多次失敗,跪在全家族作者簡介:朱元龍(1993——),男,漢族,陜西西安。碩士研究生學歷,西北大學,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學
親在他的生活中是缺席的,他缺乏精神參照,直到來到校園中遇見孟曉駿,才開始有了偶像和標靶。他為了跟隨他,端茶遞水當跟班;為了成為他,夜讀圖書館數(shù)百本書;為了超越他,申請簽證去美國。他的美國夢似乎沒有根本的切實原因,全部是因為孟曉駿要去美國所以自己也應當做出這樣的選擇。他的生活缺乏真正的、主動的、自我的理想投射。后來留校任教,也是出于擔負女友蘇梅的教材費用而去補課。東窗事發(fā)之后,王陽勸他保存尊嚴主動辭職,而成冬青還是出于現(xiàn)實的向學校做檢討,懇請寬大處理。在成冬青經(jīng)歷失戀之后,他覺得自己的青春結束了,如果不是生活饑飽問題所迫,他甚至會失去工作和奮斗的動力。成冬青在自己企業(yè)的逐漸壯大中開始了自我的確立。在掌舵新夢想期間,他否定了孟曉駿的上市計劃,也是處于現(xiàn)實的考量,他不敢不能去承擔風險,因為他對于新夢想的寄予不是個人的,而是三人集體智慧與情感的全部投入。也就是在否定孟曉駿的時刻,他終于完成了對偶像的超越,實現(xiàn)了自我的建構。
孟曉駿是典型的理想主義堅守者。他出身精英的家庭,父輩與祖父輩都是留美歸國。兩本英文字典給予了他遠大的理想,他對美國充滿了愿景與渴望。當老師在課堂上講美國的問題時,他會反對提出異議,因為美國在他心中代表著理想的凈土,他不會允許任何人踐足。于是在成冬青肺炎期間,他會因為跟留美相關的考試而拒絕探望。孟曉駿從一出場便帶有過剩的自我印記,因為影響自己而阻撓別人讀書,字典上刻印的從不外借的字樣。而他在面對父輩的高山時,只能懷有更大的期許,徹底留美才能實現(xiàn)超我的建構。他認為在大學期間的核心為他積蓄了足夠的自信去面對迎接美國的生活。而美國的現(xiàn)實沉重的對他造成了打擊。即便如此,他的思考方式依舊是理想化的。他認為當他更加成功的時候會贏得美國的尊重,他不理解美國對他的排斥和拒絕是深層意識層面的,而非簡單的外化物質層面。于是他回到國內進入新夢想,有較高的期許和驅動。當?shù)诙稳ッ绹艿酱驌舻臅r候,他依舊采取理想化的思考,他重新判斷獲得尊重的可能和條件,于是他想要公司上市,站在紐交所揮錘,出現(xiàn)在時代光廣場的大屏幕上,真正讓美國人看見自己,他兩次留美的傷痕經(jīng)歷,使得他擴大的認為上市的益處惠及的并非他個人,而是他們新夢想的團隊,甚至是整個國人。在如此強烈的欲望之下,他的選擇和判斷難免操之過急,于是在遇到成冬青的現(xiàn)實考量之下,兩人出現(xiàn)的激烈的交鋒。這種交鋒已不是兩個人之間的交鋒,而是中國處于特定時期下,青年理想與現(xiàn)實兩種心態(tài)的對抗?!霸谛聣粝朊媾R危機時,又結伴前往美國。這次,他坦白了此前美國行的感觸,明確了對尊重需要的渴望。坦誠獲得好友尊重,最終贏得美方尊重。他終歸自我實現(xiàn)、完成人格認同,也只有這樣才能進入心理自由的狀態(tài)?!盵5]
王陽的出場帶有明顯且典型的理想主義。他留齊肩的梨花燙長發(fā),在露臺上吟誦英文版的莎士比亞。詩歌在當時的時代是文藝青年的流行標配。他與美國的女記者談戀愛,談理想,全然一副浪漫主義者的形象。不僅如此,他還借用燈光投影向成冬青傳授浪漫的求愛方試。直到畢業(yè)的分手,他似才醒悟,似乎過分的理想與當下的現(xiàn)實是難以協(xié)調相融的。他剪去了標志性的長發(fā),似與過去的日子揮別,開始和成冬青一起發(fā)展培訓事業(yè)。但在此時,王陽并非全然的劃歸現(xiàn)實,他的影視授課方式和放映的電影依舊是具有理想化的情懷和浪漫主義情調;他拿到第一桶金時,將錢一把撒向天空;這些都彰顯了他的價值觀和原則。企業(yè)逐漸壯大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在經(jīng)歷物質的洗禮,王陽表現(xiàn)的有點難承其重,尤其在經(jīng)歷成冬青和孟曉駿的對抗和交鋒時,他全然的充當了兩人感情粘合劑的作用,他對事業(yè)壯大與否全然不關心,在另外兩人期初爭執(zhí)的時候,他卻與公司中樣貌平平、手藝不錯的女孩產(chǎn)生了溝通;他在股東大會上一言不發(fā),只顧低頭玩手機游戲,不參與公司員工的表決,散會后只是遞上了自己的新婚請柬;在婚禮現(xiàn)場說出了自己的真情告白“不要和自己最好的朋友開公司”、“我是為了你們倆才這樣的”。王陽不再是當時的王陽,他的理想和浪漫一定程度上讓渡給了現(xiàn)實生活,從羅曼蒂克回歸了粗茶淡飯;但王陽亦是當年的王陽,在商業(yè)物質淘洗多年,依舊沒有被物欲綁架,存留著精神貴族的脈息。
相比與三個主人公,女性的形象是較為缺失的。在以男性為主角的勵志敘事話語中,似乎女性總是如同《畢業(yè)生》中的女性一般,充滿著引誘等反面氣味的成長領路人的角色。在《中國合伙人》中,蘇梅似乎就是這樣一個角色。在諸多如“我對你這么好,你不跟我在一起就是你不對”的男性話語的敘述中,似乎女性往往被至于一個被動的角色。她們對殷勤的追求者似乎就應該感天動地并且感恩戴德,否則就是背叛。蘇梅的形象較為復合,她對成冬青的求愛一直是拒絕的,最后勉強在一起也不是出于愛情,那么蘇梅的離開也是必不可免的,因而蘇梅選擇美國的生活,我們亦從故事中難以判斷蘇梅的選擇是出于內心還是第二次的勉強。蘇梅形象的塑造缺失較大,背景和動因都敘述不足。
一提到青春類型的電影,必不可免的會重現(xiàn)校園的場景。校園在國人的心中有著特殊的意義,校園是蒙昧通向知性的一個特殊平臺。中國式的傳統(tǒng)教育對青年人束縛往往較大,而大學校園就像伊甸園一樣,青年第一次可以沒有阻礙的舒張內心和個性。所以校園里有談情說愛的鶯鶯燕燕,有兄弟手足的熱血情懷。校園也是諸多青年建構自我的空間,他從原先的考大學和改變命運的意圖下進入大學,然后在我將向哪里去的思考中走出校園,校園不是青年的歸途,青年也只是校園的過客。所以在校園意象的圖景里,填充的都是大多數(shù)觀眾關于青春詩意樂動的懷戀和游絲般的淡淡傷感。
中國電影市場日漸壯大,但更夠適配這種市場的精品作品仍舊不多?!吨袊匣锶恕冯m不算至臻至善,但一定意義上平衡了藝術與商業(yè)的權重,優(yōu)于大多數(shù)的空賣回憶的青春片,并且應該承認它可以作為該類型下的一種可供參考的范式,來繼續(xù)的推進和完善。
[1] 羅伯特·麥基. 故事(周鐵東,譯)[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2] 羅吉·福勒. 現(xiàn)代西方文學批評術語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3] 榮格. 榮格自傳:夢、記憶和思考[M],江西人民出版社,
[4] 弗雷德里克·杰姆遜. 處于跨國資本主義時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學(張京媛, 譯)[J].當代電影 ,1989(06)
朱元龍(1993-),男,漢族,陜西西安,碩士研究生,西北大學,研究方向:戲劇與影視學。
J90
:A
:1672-5832(2017)09-00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