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興
(華中師范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00)
略論閑暇教育與大學生精神生活發(fā)展
王興興
(華中師范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00)
當代大學生閑暇時間充足,精神生活發(fā)展需求迫切。閑暇教育有利于滿足大學生精神需求、調(diào)適大學生精神狀態(tài)、豐富大學生精神內(nèi)容,提升大學生精神境界。因此,幫助大學生樹立良好的閑暇意識、科學的閑暇價值觀、正確的閑暇道德觀,提高大學生自主享受閑暇的能力是促進大學生精神生活發(fā)展緊迫而重要的任務。
大學生;閑暇教育;精神生活
“下班后四小時,是你最好的增值期,也決定了你的精神顏值?!盵1]這說明閑暇對個人成長以及精神生活發(fā)展具有重大作用。大學生閑暇時間充足,但是多數(shù)學生并沒有意識到閑暇的價值,閑暇活動多停留在較低層次,無法充分利用閑暇促進個人生活質(zhì)量的提升。通過閑暇教育向大學生傳授閑暇知識和技能,幫助大學生有價值地利用閑暇時間,提高大學生閑暇生活質(zhì)量,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精神成人。
嚴格意義上的精神生活,也就是體驗和追求精神價值的生活,應該是自由王國領域中的活動,也就是擺脫了強制的生活需要之后、很大程度上在閑暇時間內(nèi)的活動。[2]閑暇教育對當代大學生的精神生活發(fā)展的作用表現(xiàn)為:
1.1滿足精神需求。人不僅有自然需求,還有精神需求。馬斯洛認為,人不僅有基本生理需求,還有更高層次的社交、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借鑒馬克思和馬斯洛的需要理論,結(jié)合大學生精神生活實際,有學者將大學生的精神需求分為三個層次,包括“基礎型精神需求、享受型精神需求和發(fā)展型精神需求,包括求知需求、情感需求、交際需求、娛樂需求、審美需求、理想需求和信念需求七個方面?!盵3]
1.2調(diào)適精神狀態(tài)。部分大學生擺脫高中生活的束縛,開始肆意放縱自己,把大量閑暇時間投入到吃喝玩樂的低層次閑暇活動中;還有部分學生習慣了中學被動、機械的學習和生活節(jié)奏,面對大量閑暇時間不知所措。這些問題都不利于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和高校人才質(zhì)量的提升。開展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閑暇教育活動,幫助大學生調(diào)適精神生活狀態(tài),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回歸人的自身,因為“離開了人的生活,人作為人將無立足之地,他只能被異化、扭曲或者降格。”[4]
1.3豐富精神內(nèi)容。如果閑暇時間沒有被積極向上的活動占領的話,就會被消極腐朽的活動占領,輕則腐蝕精神意志,重則滋生違法亂紀行為。蘇霍姆林斯基提到,真正的人,是具有和諧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在閑暇時間里,大學生擁有閑暇自主權(quán),自由支配活動,完全可以按照個人興趣發(fā)展,既可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又可以“琴棋書畫不離手,詩詞歌賦樣樣行”,也可以“推陳出新,另辟蹊徑”,更可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1.4提升精神境界。不管是宗白華的“功利、倫理、政治、學術(shù)、宗教”五境界,還是馮友蘭的“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境界,體現(xiàn)了自古以來人們對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精神境界指向一種對終極價值的體驗與追求,是包括真、善、美的精神價值及超越這些精神價值趨向終極意義的境界。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的目的,即人可實踐的最高善,就是幸福。幸福還包含著閑暇,幸福在于沉思。
通過閑暇教育使大學生樹立良好的閑暇意識、科學的閑暇價值觀和正確的閑暇道德觀,提高自主享受閑暇的能力,既是閑暇教育的內(nèi)容,也是大學生精神生活發(fā)展緊迫而重要的任務。
2.1樹立良好的閑暇意識。良好閑暇意識的培養(yǎng)就是讓學生認識到閑暇的價值,合理進行閑暇規(guī)劃,做出恰當?shù)拈e暇評價。傳統(tǒng)觀念把閑暇時間與勞動時間相獨立,使二者割裂開來,片面認為勞動是壓抑的,而閑暇是愉快的。一方面,造成人們消極對待工作,看不到勞動除了獲得報酬外的深層次價值,不利于勞動成就感的獲得;另一方面,導致閑暇的淺顯化和過度娛樂化,造成閑暇的浪費,個人無法從閑暇中獲得真正的幸福體驗。要引導大學生樹立與時俱進的閑暇意識,改變傳統(tǒng)的閑暇觀,使他們認識到閑暇不僅是個體身心放松,調(diào)適心理狀態(tài)的契機,也是求真求善求美的途徑,更是藝術(shù)化人生、提升幸福感的渠道。
2.2培養(yǎng)科學的閑暇價值觀。閑暇價值觀是人們對閑暇價值取向的認識。只有樹立科學的閑暇價值觀,大學生才會正確選擇閑暇活動,充分發(fā)揮閑暇的價值。西方哲人曾言,人的差異在于閑。在閑暇時間里,大學生既可以繼續(xù)接受教育、增長知識,又可以參加社會實踐、進行社交活動、自由運用體力和智力,從而促進個人在藝術(shù)、科學等方面的發(fā)展。毛澤東在閑暇時間里喜歡舞文弄墨、吟詩作賦,為后世留下大量革命著作及文學作品;梭羅的《瓦爾登湖》是其隱居兩年后的絕妙記錄;牛頓的“變分法”、“萬有引力”定律也是在休憩時發(fā)現(xiàn)的。大學生要善于挖掘閑暇價值,利用閑暇價值來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
2.3塑造正確的閑暇道德觀。羅素說:能否聰明地利用閑暇是對文明的最終考驗。由于缺乏正確閑暇道德觀的約束,導致大學生養(yǎng)成不良習慣,甚至觸碰法律法規(guī)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例如,有的大學生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及色情、暴力網(wǎng)站,腐蝕思想;有的淪為“追星族”,盲目模仿明星導致行為偏差;有的生活空虛,陷入愛河不能自拔,荒廢學業(yè);有的奉行金錢至上,盲目攀比,誤入傳銷組織或出賣肉體。
2.4提高自主享受閑暇的能力。研究表明,無能力操持閑暇是造成酗酒、自殺、吸毒、失范行為和病態(tài)心理的重要原因。閑暇的自由性要求大學生要自為地對待閑暇,有自主享受閑暇的能力。但這種自主享受閑暇的能力不是無意義的低層次的消遣,而是建立在現(xiàn)實生活基礎之上的、為主體所掌控的集審美和自由相統(tǒng)一的享受。自主享受閑暇能力的核心是審美能力,是人們認識美、感悟美、評價美的能力,用審美的心態(tài)擁抱生活、掌握自主享受閑暇的能力,有助于緩解快節(jié)奏生活下的精神壓力,提升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有利于人類科學的求真、倫理的求善、藝術(shù)的求美的精神生活的實現(xiàn)。
[1] 下班后四小時 決定你的精神顏值[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7-03-09/doc-ifychihc6007517.shtml.2017-3-12.
[2] 彭仙桃.論閑暇教育[J].素質(zhì)教育研究,1998(06).
[3] 童世駿.世俗化社會中的精神生活論綱[J].思想與文化,2005(1).
[4] 凌石德.論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需求[J].湖北社會科學,2014(10).
王興興(1992-),女,河南周口,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研究方向:青少年德育與青少年流行文化。
G640
:A
:1672-5832(2017)09-00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