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新+查道斌+彭中舉
摘 要:近年來,由于極端天氣事件不斷增加,加之農村防雷設施不健全以及農民防雷意識薄弱,因農村雷電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呈上升趨勢。該文分析了宿松縣農村防御雷電災害的特點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農村防御雷電災害的對策建議,為降低農村雷電災害,建設宿松美好和諧平安鄉(xiāng)村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雷電災害;對策建議;宿松縣
中圖分類號 P4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6-0156-02
雷電災害是重大的自然災害之一,其是指遭受直擊雷、雷電感應和雷電波侵入而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fā)展,現代化設施的增多,加之全球變暖趨勢,極端天氣事件不斷增加,在熱力條件的推動下,因雷電帶來的災害呈上升的趨勢。由于農村防雷設施的不健全及農民防雷意識的薄弱,導致農村成為雷電的重災區(qū),很多的雷電安全事故發(fā)生在農村,使得農村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了極大的威脅。
1 宿松縣農村雷擊災害的特點
宿松縣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全縣轄9鎮(zhèn)13鄉(xiāng)209個村(社區(qū)),總面積2394km2,總人口87.35萬。春夏之交多受西南低渦、江淮切變線影響,盛夏多為副熱帶高壓控制,氣候變異性較大,雷電災害頻發(f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決定了宿松農村出現雷擊呈現以下特點:
1.1 雷電活動活躍期與農村農忙時節(jié)重疊 據氣象資料分析,每年4月份以后,西南暖濕氣流逐漸增強,北方冷空氣頻繁南下,冷暖空氣在宿松境內上空匯聚產生強對流天氣。5—10月份,恰好是該地從事農業(yè)生產的高峰時節(jié),強對流天氣出現時間與農忙時節(jié)重疊,極易造成野外勞作人員遭雷電侵害。
1.2 獨特的地理位置及充沛的水汽條件有利于雷電活動 宿松縣地處大別山東南麓,南北長、東西窄,呈南北向分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為山區(qū),東部為丘陵、平原。據氣象資料分析,宿松縣年平均雷暴日數46d,最多年份達83d。宿松縣雷電活動大致分為以下3類:(1)春末夏初受西南氣流、江淮切變線影響,暖濕氣流自該縣西南山區(qū)進入,受西南高山地形抬升多有雷電活動;(2)夏末秋初因副高東退,冷空氣擴散南下,宿松處于冷暖空氣交匯地帶,暖濕氣流受西北高山地形抬升及湖區(qū)低層水汽補充等因素影響而加強;(3)仲夏季節(jié)受局地熱力抬升,午后陸地表面受日射加熱,地表受熱不均,在湖泊陸地間形成局地溫差,出現強雷暴天氣。因此,泊湖水源地對雷電活動有水汽補充作用,有利于水汽的低層輻合,西部的高山迎風坡地形抬升作用也有利于對流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2 宿松縣農村防御雷電災害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宿松縣各級政府、部門為改善農村民生需要投入了大量資金,但推廣農村防雷公共服務的資金不足,農村防雷設施不健全,農民防雷意識淡薄,防雷知識缺乏。
2.1 農村居民防雷科普知識缺乏和主動接受防雷措施意識淡薄 當前的農村居民對雷電產生的原因和防雷裝置避雷作用知之甚少,且主動安裝防雷設施意識淡薄,應對防雷措施匱乏,給農村防御雷電留下了安全隱患,甚至部分交通閉塞的山區(qū)村落,部分村民對于雷擊造成人員傷亡的認識依然停留在迷信階段。農村經過多年的發(fā)展,農民的居住條件得到極大的改善,在宿松縣許嶺鎮(zhèn)白云村,調查人員發(fā)現,該村家家均蓋上了小洋樓,大部分村民都購買了家庭小汽車。按照當前的物價,農村一套兩樓兩底的小洋樓,從土建到內部裝飾全部完工,平均造價約40萬元,條件較好的家庭可能達到50萬元,但其在雷電災害防御方面的投入基本為零。原因在于:其一,農村居民從思想上沒有認識到防雷設施的重要性;其二,缺乏基本的防雷科普知識。與村民交談中發(fā)現,部分居民認為在自家屋頂架設避雷針會把應該落在其他住戶家的雷電引到自家房屋上來,自己花錢替別人辦事。持這種認識的人不在少數,所以當務之急應加強農村、農民防雷知識的宣傳和普及。
2.2 防雷公共服務目前沒有延伸到農村 隨著防雷裝置圖紙審查制度的完善,目前城區(qū)及鄉(xiāng)鎮(zhèn)新改擴建建筑的防雷裝置圖紙審查、跟蹤檢測均能嚴格安裝程序進行監(jiān)管,但農村居民宅基地、自留地自建房屋的防雷技術服務得不到普及,農村居民接受防雷技術服務的途徑有限。
3 宿松縣農村防御雷電災害的對策建議
3.1 安裝防雷設施,盡量避免雷電災害帶來的傷亡損失 縣政府加大對避雷設施的財政投入,政府出資或籌資在宿松縣雷擊高風險區(qū)安裝避雷裝置,吸引和攔截雷電帶來的直擊電流,進行區(qū)域性防雷,同時采取資金補助形式鼓勵農民在建造新房的時候,將避雷裝置設計和安裝進去,舊屋也可以加裝避雷裝置,這樣可以避免雷電對房屋的直擊。另外,在電線架和木本植物茂密的地方加建警告牌,提醒人們在雷雨天氣不要靠近可能遭受雷擊的危險地帶。
3.2 多渠道、多途徑加大農村雷電災害科普力度 宿松縣幅員遼闊,農村人口居住分散,農村防雷工作面臨居多困難。雷電活動雖不可控,但可防,只要堅持不懈的開展農村防雷科普教育,使百姓在出現雷電時科學保護自己,就能有效保護農村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要建立多渠道、多途徑的農村災害科普工作機制,一是充分發(fā)揮鄉(xiāng)村氣象信息聯絡員橋梁紐帶作用,制訂防雷培訓制度,讓他們經過系統防雷安全培訓后,成為防雷科普宣傳的主力軍;二是制作通俗易懂,百姓喜聞樂見的防雷科普宣傳小冊子及宣傳畫在每個農村村部、村口、小學、老年人活動中心等農村人口密集場所散發(fā)和張貼;三是加強對農村中小學學生進行防雷安全培訓,確保其掌握正確的防雷避雷方法。
3.3 完善有效合理的農村雷電預警信息發(fā)布機 雷電活動一般發(fā)生發(fā)展時間短促,如氣象部門發(fā)布的雷電預警信號能快速到達目標受眾手中,則能有效提醒農村居民在雷電活動前提前做好預防措施,盡量避免雷電災害損失。氣象部門災害預警主要是通過手機短信、網絡、微博、微信等方式發(fā)布,對廣大農民而言預警覆蓋面和時效性有限。完善農村雷電預警信息發(fā)布機制,一是建立鄉(xiāng)鎮(zhèn)預警發(fā)布中心,制訂完善的氣象信息發(fā)布制度,使得雷電預警信號及時快速轉發(fā)農戶手中;二是增加農村數字語音大喇嘛,通過語音合成方式將雷電預警信號經過合成播報出來,在野外勞作人員收聽到雷電預警后及時采取躲避措施。
3.4 建立防雷示范村,通過示范效應促進農村防雷工作的開展 可根據宿松縣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及交通因素,在交通要道及易發(fā)雷電災害的村組選擇幾個點,通過防雷監(jiān)管機構統一組織,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礎上,由防雷監(jiān)管機構負責技術指導,村組具體組織施工,將該村居民自用房安裝防直擊雷及防雷電流入侵設施。通過示范村的示范作用帶動相鄰村組接受防雷設施,從而推進農村防雷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鄧戰(zhàn)滿,王智剛,楊建友,等.湖南省農村雷電災害情況探討[J].中華居民旬刊,2014(9).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