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志平
摘 要 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人們逐步意識到隱喻與語言之間的關系。大多數(shù)的語言文字都是隱喻性的,隱喻與翻譯具有相似的特點,都是思維轉(zhuǎn)換過程。在分析語言的過程中, 能夠從隱喻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對于正確理解及表達譯文都會起較大作用。本文簡要介紹了概念隱喻的相關信息,分析了英漢翻譯中會出現(xiàn)的常見問題,并探討了如何從概念隱喻的角度恰當?shù)胤g原文。
關鍵詞 概念隱喻 思維轉(zhuǎn)換 英漢翻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10.02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people are gradually awa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 and language. Most of words are metaphoric. Metaphor and translation shar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and both are a process of thought transformation. In the course of analyzing language, considering everything from the angle of metaphor will play a tremendous role in understanding original texts and conveying thoughts in target language. The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related information about conceptual metaphor, analyzes problems that may occur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and discusses how to properly render original tex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Keywords conceptual metaphor; thought transformatio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人們最初認為隱喻只是文人墨客使用的一種表達手段,是為了更好地傳情達意,不是普通人所能使用的,亞里士多德認為善于運用隱喻的人是天才。隨著對隱喻的逐步認識,尤其是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人們認識到隱喻具有普遍性,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只有理解了語言背后的隱喻現(xiàn)象,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八十年代初,萊考夫和約翰遜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指出隱喻不僅是語言現(xiàn)象,更是人們認知外部世界的手段,是思維方式的體現(xiàn)。隱喻性思維是人們認識事物,感知客觀世界的重要認知活動。隱喻的普遍性,使得我們在語言交際中處處使用隱喻。英漢翻譯就是將英語的語言結(jié)構(gòu)轉(zhuǎn)換成漢語的語言結(jié)構(gòu),這種語言轉(zhuǎn)換的背后涉及到思維的轉(zhuǎn)換。
1概念隱喻理論概述
1.1隱喻認知觀的發(fā)展
羅馬修辭學家昆體良提出了“替代論”,認為隱喻實際上就是用一個詞去代替另一個詞的修辭現(xiàn)象,亞里士多德提出了“比較論”,認為隱喻是對某種相似性的陳述,相當于省略性的明喻。它們共同的特點是認為本體和喻體只存在某種相似性,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與思維無關。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隨著認知學理論在西方的發(fā)展,隱喻被認為是最重要的認知工具及方法之一。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隱喻研究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認知語言學家提出,隱喻不僅是語言現(xiàn)象,更是一種思維轉(zhuǎn)換過程,是利用人們通過身體體驗及感知的事物來描述另一種抽象、不熟悉的事物,是把源域的內(nèi)容映射到目的域中。通過這種方式,人們對于新奇的事物可以有更好的了解。
1.2 概念隱喻的提出
1980年萊考夫和約翰遜提出了概念隱喻概念,認為隱喻是一種無處不在的語言現(xiàn)象,但這種語言現(xiàn)象的背后是概念隱喻,即語言隱喻是概念隱喻在語言中的具體體現(xiàn)。概念隱喻是來自人們具體的生活體驗,人們的認知能力是和人體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如對冷熱的感知,當我們聽到“受到了冷遇”,或“朋友的話語讓人感到非常溫暖”,都是通過物理意義上的“冷熱”來理解的。所以,歸根結(jié)底,隱喻是一種認知過程,是一種思維過程,是將源域的語義場映射到目標域的語義場上,是將兩個本不屬于同一語義場的概念等同起來。 例如:
Hes without direction in life.
Im where I want to be in life.
Im at a crossroads in my life.
我們通過Journey這個人們熟悉的源域來理解LIFE這一目標域,概念隱喻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感知、體驗等獲得的深層概念,會通過語言隱喻具體體現(xiàn)。概念隱喻通常用A IS B來表示,目標域B通過源域A來理解,這種理解是基于A與B之間的映射, 但源域的語義場只是部分與目標域的語義場形成映射,否則,完全等同就成了同一事物,也就無隱喻可言。
1.3 概念隱喻產(chǎn)生的理據(jù)
概念隱喻中的源域往往是人們習以為常的概念,而目標域?qū)儆诒容^抽象,難以用言語直接表達的概念。人們最初之所以使用隱喻,是因為思維能力比較弱,找不到合適的詞來描述抽象概念,往往是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感知及所經(jīng)歷的事情來幫助理解。例如,當我們把東西堆在一起時,堆得越高,東西越多,反之則越少。這樣就形成了概念隱喻MORE IS UP; LESS IS DOWN.體現(xiàn)在語言中就有如下的句子:
The number of books printed each year keeps going up.endprint
My income rose last year.
He is under age.
傳統(tǒng)隱喻學注意到了喻體和本體之間的相似在構(gòu)成隱喻的作用,喻體是對本體的一種替換,屬于詞匯層面,沒有從思維認知的角度去考慮。認知隱喻學注意到,相似性是產(chǎn)生隱喻的基本條件,但這種相似性不一定是兩種事物之間本身存在相似性,沒有相似性的事物之間也可以創(chuàng)造出相似性。比如“愛如潮水”,在這種表達方式出現(xiàn)之前,人們并不知道“愛”與“潮水”之間有什么關系。相似性可以是客觀的相似,也可以是主觀的相似。
2 英漢翻譯教學中的常見問題
英漢翻譯教學的目標,就是要正確理解英語原文的意思,并將其用地道的漢語形式表達出來,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傳遞原文意思而且要保留原文的風格。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多以語法結(jié)構(gòu)為切入點來開展教學,通過對比兩種語言結(jié)構(gòu)上的差異來達到翻譯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以講解翻譯技巧為主,如正說反譯,反說正譯,語態(tài)轉(zhuǎn)換,從句長句的譯法等。在翻譯過程中,由于只關注字詞句的理解,忽略了文化背景等因素,就會出現(xiàn)誤譯和死譯。功能對等理論,雖然將文化因素考慮了進去,但沒有從思維的角度去考慮字詞句及文本的深層意思,這就對于翻譯的準確性方面沒有顯著優(yōu)勢。
3 概念隱喻理論視角下的英漢翻譯教學策略
由于人類共有的認知能力,人類有相似的關于事物的隱喻方式,也就有了類似的語言表達形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隱喻形象是可譯的,隱喻的英漢互譯是可行的。就具體的隱喻翻譯而言,可以把翻譯方法分為直譯和意譯兩大類。
3.1 直譯
直譯是翻譯中最常見的方式,直譯可以使譯文表達方式盡量保持原隱喻的形式特點和文化內(nèi)涵,既可以保留原滋原味,又能促進文化交流,豐富漢語表達形式。雖然英漢兩種語言會受到不同地理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但人類的思維還是有很多共同之處的,所以很多字詞句能夠在保留形式的同時,把意思準確地傳達出去。
3.1.1 保留原語形象
由于人類具有共有的一些感知體驗,共享一個世界,英漢兩種語言存在著對等的表達方式,在翻譯過程中就可以保留原語的形式。例如:
A policeman waved me out of the snake of traffic and flagged me to stop.
一位警察示意我從長蛇般的交通中出來,并招呼我停下。
在英漢兩種語言中,都會有用蛇來表示長長的隊伍。
3.1.2 明喻法
隱喻是一種隱藏著的比喻,隱喻與明喻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在于,明喻直截了當、明晰易懂,而隱喻較隱晦含蓄。在翻譯隱喻時,將潛在的意思表面化,使表達的意思更明確易懂。例如: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時間如潮水般不等人。)
3.1.3 直譯加注釋
語言與文化相互關聯(lián),語言傳遞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需要語言來表達,有時英語隱喻中的喻體在漢語中沒有相應的表達方式,如果直譯,由于漢語讀者對原語形式不了解,無法傳遞出原語真正的意思。如果在保留原語形式的基礎上,再加上一些解釋性的文字,則不但可以更好地傳遞原語的意思,而且可以保留原文的語言形式,從而促進文化交流。例如:
She shed crocodile tears when she dismissed him from his job.
她把他解雇時,流出了鱷魚的眼淚(假裝難過)。
3.2 意譯
英文句子結(jié)構(gòu)中存在許多與漢語習慣表達方式大為不同的隱喻方式,體現(xiàn)了兩國人民認識上的差異。這樣的英語隱喻如果直譯成漢語,一方面不易理解,另一方面容易出現(xiàn)誤譯,采用意譯法來處理,不失為一種較好的處理方式。
3.2.1 舍形取意
有時源域的形象不易保留,需要舍棄形象,直接傳遞意思。例如:
He said the old car was an absolute dog to drive.
他說那輛車開起來絕對是個蹩腳貨。
原文中absolute dog 是一個隱喻,如果直譯,目標語讀者無法理解,因此譯者只有舍棄原文形象,譯出真正的喻義,這樣才能使譯文讀者明確原文話語信息。再如:lame duck指“任期即將屆滿的總統(tǒng)”,keep up with the Joneses指“一味追慕虛榮”。
3.2.2 換喻法
人們的認知來自親身體驗,由于處于不同的文化,英漢兩種語言中體現(xiàn)的認知是不同的,隱喻的具體方式也就不同。在翻譯過程中,適當變換英語中的隱喻形式,用漢語中相應的隱喻方式來表達,更易于讀者接受。例如:
He is as strong as a horse.
他像牛一樣強壯。
3.2.3 譯為成語法
成語或四字格是漢語的優(yōu)勢,當英語隱喻中的一些詞語或表達方式與漢語結(jié)構(gòu)相對應時,可以通過等效翻譯,將原文譯為漢語成語或四字結(jié)構(gòu)。如:
Ass in the lions skin 狐假虎威
4 結(jié)束語
隱喻是日常語言中隨處可見的現(xiàn)象,在我們所讀所寫的大多數(shù)文字中,隱喻無處不在。隱喻作為一種認知方式,通過對客觀世界某一領域的認知來詮釋另一領域的認知。隱喻與翻譯有著共同之處,都是一種思維轉(zhuǎn)換過程,從隱喻的角度來思考翻譯中出現(xiàn)的問題,對于提高翻譯教學是有著積極意義的。
€L芑鶼钅浚航魘〗逃蒲А笆濉憊婊?016年度一般課題項目“概念隱喻理論指導下的英漢翻譯教學實證研究—基于英語專業(yè)本科生的隱喻能力調(diào)查”(編號:16YB177)
參考文獻
[1] 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 Ortony, A. Metaphor and Thought[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1979.
[4] 程同春.英語隱喻的思考與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5.
[5] 藍純.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6] 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