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明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是由29名采訪對象的口述匯集起來的一部采訪實錄。該書以親歷者口述的方式,從 “知青說”“村民說”“各界說”三個部分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梁家河七年知青歲月腳踏大地、植根人民、追尋真理的歷練故事。
即使是一次歷史與現(xiàn)實的隔空對話,讀起來時,書中的故事依然是那么的原汁原味、親切具體、可觸可感。閱讀書中的每一個故事,對我來說,不僅產(chǎn)生了一種情感上的共鳴和升華,更經(jīng)歷了一次思想上的對標和看齊。
七年知青歲月中,總書記不知道自己要待多久,很多時候看不到未來、也設計不了自己的未來。在那種情況下,總書記仍然堅守初心,樹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決心“為群眾做實事”?!敖竭@個人在他年輕的時候,就志存高遠。但他的遠大理想,恰恰不是當多大的官,走到多高的位置,而是看似平凡的‘為老百姓辦實事’”。無論是“黑幫子弟”的政治污蔑,還是吃不飽穿不暖的現(xiàn)實困境,都沒有讓總書記放棄“為群眾做實事”的理想信念。在物質和精神極度匱乏的環(huán)境中,總書記毅然闖過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五關”,堅持學習、堅持奮斗、堅持工作,在困境中實現(xiàn)了精神升華,逐漸從剛到黃土地時迷惘彷徨的懵懂少年成長為有著堅定人生目標、充滿自信的“黃土地的兒子”、黨的優(yōu)秀干部。在這充滿艱辛困苦的七年中,支撐總書記不斷奮進、走向成功正是信仰的力量。
七年知青歲月,總書記始終對普通群眾充滿真情,把自己完全看作黃土地的一部分,用雙腳丈量黃土高原的寬廣與厚度,千方百計想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他貼近黃土地,貼近農民,下決心扎根農村,立志改變梁家河的面貌”。從把好點的糧食分給老鄉(xiāng)吃,到對貧下中農、老人、兒童、殘疾孩子無不真誠相待;從把“娘的心”針線包送給村民張衛(wèi)龐,把藍色大衣送給上師范的武暉,到把糧票和錢悄悄壓在房東碗底下;從在趙家河村“整隊”果斷治理神車溝,到在梁家河村打淤地壩辦沼氣。一件件具體的事例無不體現(xiàn)了總書記對人民群眾的真摯情懷和大仁大愛。這樣的為民情懷,讓梁家河村民對總書記也一往情深,“近平還是那個為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打拼的‘好后生’”;這樣的為民情懷,更充分體現(xiàn)在他成為總書記后開展的精準扶貧等諸多治國理政實踐中,孕育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
在梁家河插隊的七年,是總書記苦干實干的七年。在歷史親歷者口中,總書記給人們留下講問題“講得最實”“辦法最管用”的深刻印象,“近平是了解實際的”“插隊幾年讓他更加了解實際”等表述一次次出現(xiàn)。書中,梁家河的村民說,“近平不搞形式主義,不搞那個年代時興的學習、運動,而是立志辦大事,要給群眾做實實在在的事情。”村里缺地缺糧食,總書記就帶領大家打淤地壩;村里缺水,就帶領大家挖深水井;為了方便村民縫補衣服、磨面磨粉、購買日用品和農具,他給村里辦起了縫紉社、代銷店、鐵業(yè)社、磨坊?!爸灰谴迕裥枰模灰撬芟氲降?,他都去辦,而且都辦得轟轟烈烈。”總書記就是這樣務實為村民們解決了一系列的勞動和生活需求問題。
七年知青歲月,磨煉了總書記勇于擔當?shù)钠犯耧L范,那就是“為民族擔當”“為人民擔當”“為黨擔當”。書中,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說:“近平敢說敢做敢擔當?!笨倳涀鍪隆坝袥Q心、有毅力,輕易不說出口,只要說出口的話,只要認定了的事,他就堅持到底”。在組織上要他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時,他沒有患得患失推脫,而是毅然決然擔起責任,在帶領鄉(xiāng)親們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實踐中,“干一件成一件,沒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廢的,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他都能想辦法克服”。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之所以能解決過去長期想解決但沒有解決好的難題,辦成許多過去想辦但沒有辦成的大事,就與總書記這種敢于擔當?shù)木裣⑾⑾嚓P。
掩卷沉思,讓我在回望歷史時真切感受到了黃土高原的蒼天厚土在總書記身上所鑄就的那股信仰的力量、那份為民的情懷、那種務實的作風、那身擔當?shù)木?也讓我在對接歷史與現(xiàn)實時更加深刻地領會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起點、邏輯起點與實踐來源;更讓我從總書記的成長經(jīng)歷中獲取了豐富的精神養(yǎng)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目標、新挑戰(zhàn),共產(chǎn)黨人當以總書記為榜樣,在思想上、行動上向總書記對標,對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進一步牢固樹立“四個意識”、進一步增強“四個自信”,不馳于空想、不鶩于虛聲,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