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成熟,隱喻理論成為其重要理論之一。2012年鄉(xiāng)土文學家莫言以其代表作《蛙》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使此書名噪一時?!锻堋芬杂媱澤}材,以農村為背景,是一部高度隱喻的作品。本文從認知隱喻出發(fā),指出其書名及人名的隱喻現(xiàn)象,分析隱喻在潤色文字、提高表達效果和揭示主題等方面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 隱喻 《蛙》
引言
莫言是我國當代文壇的一名巨匠,也是拿到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位中國人。
他在《蛙》中以“蝌蚪”的身份通過五封書信的形式向日本友人杉谷義人講述了他“姑姑”作為計劃生育工作者的故事。小說中蘊含了大量的隱喻,巧妙地表達了作者對人性、人權和社會制度的態(tài)度。
一、認知隱喻與文學
兩千多年前,隱喻理論濫觴于古希臘先哲亞里士多德的名著《詩學》和《修辭學》,但他僅將隱喻視作一種修辭手法,以提升文字表現(xiàn)力。至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們所提出的柏拉圖學派觀則認為隱喻是一種語言內部的機制,既反映了語言的本質,又反映了人的本質。20世紀80年代,萊考夫和瓊斯的著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被尊為隱喻研究“認知轉向”的風向標,“概念隱喻”的理論框架正是在本書中誕生。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是從一個人們較為熟悉的、易于理解的概念向另一個陌生的、較難理解的概念的映射,即隱喻是一個從源域向靶域的映射過程。
此外,萊考夫認為,隱喻的映射有所不同,有些是普遍性的,有些是范圍較廣的,有些則是帶有文化特色的。而這種文化的概念,會因為作者的經歷而受到影響,形成相應的觀念,進而形成獨特的寫作風格。以《蛙》的作者莫言為例,因其出生于膠東農村,故作品大多以農村為背景,以映射當時普通大眾的生活環(huán)境;又因歷史原因他少時并未上學,而是從《三國演義》等小說中汲取知識,故其創(chuàng)作深深根植于民間文化之中,通過他的視角映射當時平民百姓對歷史事件的反思。文學隱喻雖與普通隱喻基于同樣的機制和圖示,但文學語言能更多地表現(xiàn)語言的形象性與文藝性,以達到潤色文字、提高表達效果及渲染文章主題的作用。
二、《蛙》的隱喻現(xiàn)象
1.書名的隱喻。全文最大的隱喻就是“蛙”。首先,蛙是兩棲動物的一科,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蛙象征著旺盛的繁殖力。因此,這一隱喻的源域是“蛙的旺盛生殖力”,目標域是作品主題“生育問題”。蛙產卵數(shù)眾多,其蝌蚪形態(tài)也與人類最初的形態(tài)相似,映射未實行計劃生育前農村崇尚生殖,子嗣繁衍不息的狀況。其次,“蛙”諧音“娃”,象征孩子;諧音“媧”,象征傳說中人類的祖先女媧。作者以青蛙這一意象隱喻生命的繁衍歷程,用隱喻的方式和魔幻的語言揭示了高密鄉(xiāng)中因計劃生育而發(fā)生的丑陋殘酷的現(xiàn)實。
2.人名的隱喻。文中大大小小的人物命名均隱喻其性格和命運。莫言開篇便寫到“我們那地方,曾有一個古老的風氣,生下孩子,好以身體部位和人體器官命名。譬如陳鼻、趙眼、吳大腸、孫肩……”作者這樣取名絕非隨意,其中包含著深層次的隱喻。細讀之下便可發(fā)現(xiàn),這些器官名是要映射人們在人性方面的缺失,下面筆者就部分人名進行認知解讀。
萬心:“心”乃人體最重要的器官,萬心作為文中姑姑的名字,占據(jù)中心地位,以心臟喻核心,此一喻也;“心”是伴隨著生命開始和結束整個過程的唯一器官,在計劃生育前,姑姑是生命的接引者,見證了無數(shù)生命的開始;在計劃生育后,姑姑變成了生命的終結者,成為無數(shù)胎兒的扼殺者,此二喻也;“心”亦可指感情和思想狀況,映射了她作為婦產科醫(yī)生,從接生時的慈悲之心,到流產時的罪惡之心,再到默許代孕時的“贖罪之心”的心路歷程,此三喻也。
萬足:萬足作為萬心的侄子,全書以他的視角展開敘述,他的人生也如其姓名一般。第一,他出生時先伸出一條腿,“先出腿,討債鬼”,鄉(xiāng)下視為兇兆,但奶奶試圖化兇為吉,稱其長大要“為當官的聽差跑腿”,當他長大之后果真成為了一名軍官,此處映射了他的知識分子身份。第二,“足”乃支撐器官,是人體的最下部的器官,也映射了他狹隘的視野,以及并不崇高的內心世界。他終其一生都在滿足自己的欲望,并不顧身邊其他人感受,雖社會地位較高,但依然只為自己而活。第三,“足”又可指滿足,“萬”指多,即萬事俱足,他逼迫妻子打掉二胎,又在喪妻后不久與小獅子結婚,成為知名劇作家,為生兒子接受與陳眉代孕,盡管不光彩,但他依然達到了理想中的完美人生。
王肝:肝是人體臟器名,五臟之一,是脊椎動物身體內以代謝功能為主的一個器官。王肝此人性格與肝功能特點相通。首先,黃帝內經中說道:“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他是個愛思索之人,因其單戀小獅子的緣故,又因為計生事業(yè)殫精竭慮,間接成為了姑姑這個君主手下的將軍。其次,肝有藏毒排毒的功能。他為了表示對小獅子的愛,不惜出賣了自己的妹妹,也出賣了袁腮、王仁美,足見其心之渾濁,其人之狠毒無情。最后,格致余論中說:“司疏泄者,肝也?!彼麑π—{子到了迷戀的地步,為小獅子寫了無數(shù)感人至深的情書,雖用匿名,但毫不掩飾自己的感情。
王膽:膽和肝有經脈相互絡屬,互為表里。王膽的性格又與“膽”這一器官有著莫大的聯(lián)系。其一,在莫言的《蛙》中,王膽被塑造成了王肝的孿生妹妹,這正符合肝膽相連的特征。其二,肝大膽小,小說中王肝長得高大,而王膽是個侏儒,而這正符合肝膽的形體特點。其三,膽受肝影響較大,最終王膽難產而死,與王肝的出賣有關。
三、隱喻在《蛙》中的功能分析
1.潤色文字。《蛙》之所以被稱為“將魔幻現(xiàn)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的作品,是因為隱喻的使用比比皆是。同樣的意思通過隱喻,可達到某種特殊的語言效果,提升文學作品的內涵。
例:“千萬只青蛙組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大軍,叫著,跳著,碰撞著,擁擠著,像一股濁流,快速地往前涌動?!?(137)
此處是姑姑自述路過田野時的場景,“千萬只青蛙”映射著被姑姑扼殺的生命之多,罪孽之重;隨后用一系列動作描述了青蛙們找她報仇的急切、嗜血之態(tài);為何是“濁流”?“濁”意為不清明,混亂,不僅是指青蛙膚色暗沉,更是指未成型胎兒內心的冤屈及憤懣。短短幾句話,卻將計劃生育給姑姑和被流產的胎兒帶來的痛苦抒發(fā)得淋漓盡致。endprint
2.提高表達效果。概念隱喻用于文學作品時,可將讀者較陌生的概念喻為較熟悉的概念,從而引發(fā)讀者的共鳴,提高表達效果。
例:“你這個老妖婆子,你以為女人的陰道像老母雞的屁股一樣,用力一擠,雞蛋就會蹦出來?”(8)
此處隱喻的目標域為接生婆、孩子,而源域則為老妖婆、雞蛋,其隱喻結構為“接生婆是老妖婆”、“孩子是雞蛋”。此處作者用了較為粗魯?shù)脑?,但將當時不懂科學方法的接生婆的個性特點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她們不懂生育知識,光憑著一點經驗就做了接生婆,與老妖婆會一點法術便危害人間的特征相似。而雞蛋與嬰兒都是屬于剛出生的生命,一樣脆弱需要呵護。此處的隱喻使用得既滑稽又恰到好處,極大地提高了表達效果,使愚昧無知的接生婆形象躍然紙上。
3.渲染小說主題。第一,《蛙》中最大的隱喻便是上文提及的書名與人名,兩者都直指當時的計劃生育政策,從而使“人權”這一主題得到展現(xiàn)。人名中暗含著每個人的性格特點,為之后事件的發(fā)展埋下了伏筆。
第二,《蛙》在故事情節(jié)上用隱喻的方式和魔幻的語言揭示了丑陋殘酷的現(xiàn)實,將當時的情境虛實結合地傳遞給讀者。主人公姑姑是一位對國家忠心耿耿的工作人員,在她的帶領下,所有未經允許而懷孕的婦女全部都做了流產手術,晚年退休后卻特別害怕青蛙,甚至被一只青蛙嚇得口吐白沫,暈倒在地,于是與她的丈夫郝大手一起捏泥娃娃,以此來為自己贖罪。作者借此表達了自己對生命的關懷,以及自己對文學藝術的特殊追求。
四、結語
隱喻是作家語言創(chuàng)造、思想表達的重要手法。認知視角下的隱喻觀能較好地闡釋作家認知和思維影響下的源域向目標域映射的機制,換言之,它能幫助讀者較好地理解文學作品中隱喻的運用背景和使用目的。莫言將對各自生活時代的認知,對社會現(xiàn)實的思考幻化為層出不窮的文學隱喻,寓意深遠,大大提升了文學作品的內涵和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Lakoff,G &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王天枝,韓葉.《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的隱喻綜述[J].赤峰學院學報,2011,(12).
[3]莫言.蛙[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周睿(1994.2-),女,漢族,湖南常德人,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