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峰
摘 要:打擊樂是最原始的音樂,同時也是最現代的音樂。打擊樂在戲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戲曲打擊樂節(jié)奏豐富、音色鮮明,具有強烈的音響效果。本文分析了戲曲打擊樂中的。戲曲打擊樂的這種獨特的功能和特征是在長期的歷史流遷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戲曲藝術形成的標志之一。
關鍵詞:戲曲;打擊樂;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9-0095-01
一、前言
戲曲打擊樂在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中的應用相當廣泛,并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從傳統(tǒng)音樂美學方面還是從現在戲曲的演出中剖析打擊樂和人們情感之間的聯系,我們都能夠感受到打擊樂的重要作用。
戲曲打擊樂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依托于中國古典哲學和中國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背景,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特征和完整的表現體系,它以鮮明的音色、強烈的音響效果、多變的節(jié)奏、豐富的組合來渲染氣氛、刻畫人物、表現沖突、深化情感,對我國民族音樂發(fā)展的許多方面都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因此,研究、總結戲曲打擊樂,不僅是戲曲音樂自身發(fā)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我國民族音樂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
二、配合表演,掌握節(jié)奏
戲曲打擊樂器主要有單皮鼓(也叫“單皮”、“小鼓”、“板鼓”)、板(也叫“檀板”、“拍板”)、鼓楗、堂鼓(也叫“同鼓”)、南堂鼓(也叫“花盆鼓”)、大鑼、小鑼、鈸、水镲(也叫“普鈸”、“宮鈸”、“水鈸”、“荷葉”)、小鐃(也叫“走邊鈸”、“镲鍋子”)、大鐃(也叫“大鈸”)、吹打鈸(也叫“啞鈸”)、撞鐘(也叫“星”)、云鑼(也叫“十面鑼”、“九音鑼”)等等。
用鼓、板、大鑼、小鑼、鈸、堂鼓等各種打擊樂的音響組成各種不同的節(jié)奏,以烘托緊張、匆遽、活躍、閑適等不同的情緒和氣氛,形成各種固定規(guī)范的型式,其泛稱為“鑼鼓經”。?戲曲鑼鼓通過“鑼鼓經”的擊法,首先掌握演出的節(jié)奏,配合演員的表演。
所謂“節(jié)奏”,包含快慢、輕重等速度、力度的諸多要素。戲曲演出的全部過程,均由鑼鼓掌握,從[開場鑼鼓]到[收場鑼鼓],從唱腔的[開頭]到唱腔的[收頭],乃至幕間、幕前鑼鼓,均通過固定的“鑼鼓經”的演奏,對全戲的流程進行掌握。
所謂“配合表演”,即演員的唱、念、做、打各環(huán)節(jié),各表演的程度動作,都有與之相對應的“鑼鼓經”予以伴奏,如[四擊頭]配合“亮相”,[急急風]配合“開打”,[旦上場]配合演員的上場,[絲邊]配合“耍槍花”、“耍刀花”等等。
三、渲染氣氛,制造音效
戲曲場次的起承轉合、時空的自由轉換,不同環(huán)境的不同氣氛,均由鑼鼓通過“鑼鼓經”予以渲染體現。例如京劇《三岔口》,沒有唱腔,也沒有幾句道白,主要是演員的武打表演,而打擊樂通過“鑼鼓經”的演奏,渲染了伸手不見五指的深夜暗室中的氣氛,有力地烘托了演員的摸撲、翻打、尋覓、碰撞、廝殺等表演動作,以動顯靜,動靜相生,以聲造境,聲境一體,收到了感人的藝術效果,所以有人說:“京劇《三岔口》是武打與‘武場的完美結合?!贝嗽掝H有道理。
戲曲鑼鼓還可以在模擬自然界的各種聲音的基礎上進行藝術提煉與再造,制造出各種舞臺音效。例如風聲、雨聲、水聲、雷聲、鳥叫聲、馬蹄聲、兵器格斗聲、槍聲、炮聲、更梆聲、更鼓聲等等。既方便又逼真,可謂寫意傳神,一舉多得。
四、表現情緒,表達情感
戲曲鑼鼓通過各種不同的“鑼鼓經”的演奏,可以表現人的喜、怒、哀、樂、驚、恐、懼、疑、傷、思、羞、痛、苦等各種不同的情緒與情感。例如[亂錘]表現人物的焦急煩躁和心緒紊亂的情緒,京劇《空城計》中諸葛亮擔心司馬懿兵臨城下時,就先奏[亂錘],表現他的焦急情緒,但緊接著,又奏出[軟絲鞭二鑼]的“鑼鼓經”,以表現他已想出對策、胸有成竹的安定情緒。又如京劇《女起解》中蘇三的第一次上場時,幕內一聲“苦?。 痹谏畛恋摹拌尮慕洝盵慢紐絲]低虎音鑼的伴奏聲中,蘇三緩步上場,通過她沉重的步履、呆滯的目光,與“鑼鼓經”一起,表現出她凄苦哀怨的思想感情。又如[哭頭],常用于人物哭泣時,它實際上是唱腔與“鑼鼓經”的結合,即固定的唱法配以固定的鑼鼓伴奏,表現人物的悲痛傷感的情感。
這方面成功的例證還有很多很多,如表現戰(zhàn)場格斗的激昂慷慨情緒(如《雁蕩山》、《金山寺》、《挑滑車》等)、表現臨朝帝王的高傲威嚴心境(如《大登殿》等)、表現小家碧玉嬌羞細膩心態(tài)(如《拾玉鐲》、《花田錯》、《鐵弓緣·待嫁》等)、表現衰老病態(tài)痛苦情緒(如《清風亭》、《洪羊洞》、《遇皇后》、《失子驚風》等),都有各種不同的“鑼鼓經”與之一一相對應。
五、結語
由此可見,打擊樂在戲曲舞臺廣泛的運用,至今不衰,因為它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只有通過扎扎實實的學習和實踐,才能悟出打擊樂的運用性、靈活性、創(chuàng)新性和藝術性。
我們在學習老前輩藝術經驗的同時,吸收、并消化,讓自己的演奏技藝更進一步的升華,為我們的戲曲藝術和打擊樂藝術的共同發(fā)展、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為我們傳統(tǒng)戲曲文化事業(yè)的輝煌明天而奮斗。
參考文獻:
[1]李雙來.戲曲打擊樂研究[J].戲曲藝術,2001(04).
[2]汪健.論戲曲打擊樂[J].黃梅戲藝術,2008(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