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東
(海南大學(xué)旅游學(xué)院,海南 ???570228)
斯蒂芬·戴德利導(dǎo)演的影片《朗讀者》的鏡頭聚焦最多的是“朗讀”場景。影片中朗讀場景要么使用大量瞬間轉(zhuǎn)換的鏡頭反復(fù)凸顯,要么被人簡單地“講述”。當朗讀不斷重復(fù),并在重復(fù)中昭示著生命的韻律,朗讀本身就成了一種生命的儀式,一種充滿人生悖論的儀式,一種看似簡單而實際蘊含豐富的人的存在儀式。影片中一共有三組朗讀場景,每一組朗讀都遵循著一定的程式,成為主人公不同人生階段的象征。
影片以男主人公邁克回憶的方式來講述故事。畫面有節(jié)奏地、舒緩地閃回到過去:15歲的邁克與大他21歲的漢娜相遇,并開始維持了一個夏天的交往。這一組激情而浪漫的性愛畫面,也是朗讀場景與性愛場景的不斷切換和不斷“重復(fù)”。它持續(xù)了40多分鐘,占影片的三分之一。這里的朗讀是一種愉悅的、感性的,甚至是詩意的呈現(xiàn),成了男女主人公的性愛儀式。
這一次邂逅是由于少年時期的邁克生病,善良的漢娜在他最無助的時候給予了幫助。之后就有了邁克與漢娜這兩個孤獨生命個體的交會。漢娜獨居,獨來獨往地上下班,沒有朋友,沒有家人。她是孤獨的、寂寞的,也是神秘的。邁克雖然家里有爸爸媽媽、兄弟姐妹,但是家人之間的親情似乎比較淡漠。他青春期的性的蠢蠢欲動,被美麗的中年婦女撩撥起來,一發(fā)而不可收。在他們交往的過程中,始終以裸露的身體、激情的性交為底色,卻不會給觀眾以“黃色”之感,反而給人以真實的詩意之感。這不僅因為朗讀與性交相伴而生,還因為愛情。朗讀成為性交的前奏曲,成為性愛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甚至可以說,已經(jīng)成為性愛的莊重儀式。朗讀與性愛的膠合,有著生命的內(nèi)在節(jié)奏感。男女主人公全身心地投入,鏡頭有張有弛地推進,使其成為身體欲望和精神需求,從而為生命譜寫了一曲動人的交響樂。于是,自然而然的,也是始料未及的,邁克對漢娜的感情發(fā)生著由性欲到愛情的變化和升華。人類的原初欲望變成了純粹而高尚的愛情。
在那個夏天,邁克與漢娜以“性”始,以“愛情”而終,而且是無疾而終。我們看到,邁克先是對性的好奇,漸漸身不由自,欲罷不能,然后一路走下去,最終演化為愛情。可以說,“朗讀,見證著愛情,也見證著成長,漢娜因朗讀而獲得知識的成長,邁克因朗讀而獲得精神上的成長”[1]。邁克的初戀故事因漢娜的不辭而別劃傷了內(nèi)心??墒牵缢財r所說的,“受傷越深,我的愛也越熾熱”。他明知道他們的愛情不可能有任何結(jié)果,而且很危險,卻認為危險只會增添這份愛,讓它更清晰、更豐富,并斷言“愛情能讓靈魂完整”。足見這段短暫的初戀對他人生的深遠影響了。邁克激情而儀式化的朗讀成為那個夏天對性和美好愛情的象征和注解。正如有論者所說,“赤裸的身體在影片中是作為一個巨大的隱喻象征體出現(xiàn)的,是承載和貫穿這個性愛故事主軸的核心道具,是邁克裸聲朗讀的主體”[2]。
依然美麗的中年漢娜,在與少年邁克的交往中,有著“朗讀”需求,而且是對性交的唯一“索取”。這是一種非功利性的要求,所以,朗讀在此成了超功利的詩意訴求和高貴的精神需要。漢娜在聽邁克她為朗讀各種文學(xué)作品時,她或笑、或躺在邁克的懷中淚流滿面。由此,一個感性而溫情的漢娜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這里的朗讀以其儀式化與審美化而獨具魅力,映照出中年漢娜獨特的韻致;同時表現(xiàn)出影片深厚的人文關(guān)懷。
如果不根據(jù)敘事時間,而是按照故事時間來看,電影《朗讀者》中的第一組朗讀場景應(yīng)該是二戰(zhàn)期間,那些年輕體弱的猶太女孩為身為納粹看守的漢娜朗讀。而此時的朗讀場景并沒有用鏡頭直接展現(xiàn)出來,而只是在法庭上通過一個幸存者的女兒伊拉娜·瑪瑟“講述”出來的。此處的朗讀,應(yīng)該是這些無辜的猶太女孩的死亡儀式。因為被挑選來為漢娜朗讀,不久后就意味著死亡,意味著她們年輕的生命走向終結(jié)。
二戰(zhàn)時,漢娜加入了黨衛(wèi)軍做監(jiān)獄的看守。1944參與了向西運送囚犯的“死亡之旅”。作為看守的她,每個月要挑選10個囚犯送回奧斯維辛被殺掉。她挑選囚犯的方式與別的看守不一樣,她有自己的喜好,專挑年輕的女孩,而且挑那些體弱多病的女孩。她給這些女孩食物吃,還安排睡覺的地方,到了晚上就叫她們讀書給她聽。這看起來好像她在保護她們,可后來她還是像其他看守一樣把她們送走,送上死亡之路。漢娜為何要挑選年輕女孩呢?也許就是為了聽她們的朗讀。但是她為什么要聽這些女孩為她朗讀呢?根據(jù)故事的講述者,也即主人公邁克的回憶,以及漢娜最后拒絕驗證筆跡來看,觀眾和邁克知道了漢娜的文盲身份。不識字的漢娜每天晚上聽被她挑出來的女孩朗讀,這已經(jīng)成為她的一種精神洗禮,一種知識崇拜的儀式了。這何嘗不是這些年輕朗讀者的死亡儀式呢?
難道漢娜就真的沒有一點保護這些女孩的意識?難道就真的沒有一點善念——為了在她們被殺掉之前給予生的安慰?我相信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大多都會認為漢娜本性是善良的;這可以從后來她會幫助不認識的生病的、痛苦無助的邁克看出來。從漢娜放棄法庭辯護來看,她除了不愿意承認自己的文盲身份——這是對尊嚴的維護,還是一種自我審判或者對曾經(jīng)做出的理性選擇的譴責(zé)與承擔(dān)。畢竟“自我潛在的本性與情感,是一個人生命中根性的東西,并不是憑理性就可以遮掩的”[3]。如果她真的比其他看守更有人情味、更善良的話,為何要送走這些為她朗讀的女孩呢?漢娜說,因為要為新來的騰出地方。這是她作為一名看守應(yīng)盡的職責(zé),這是一種理性的選擇,或者說她也不知道該怎么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被卷入戰(zhàn)爭洪流的漢娜處于真實情感與理性的兩難選擇之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種充滿人生悖論式的選擇儀式。
從猶太女孩的角度來看,她們的朗讀也儀式化了,成了告別生命的儀式。只要被漢娜挑選出來,然后讓她們朗讀,就意味著她們的生之希望被點燃,又最終被熄滅。她們每一次朗讀過后,就意味著更接近生命的盡頭,最終被剝奪了繼續(xù)生存的權(quán)利。戰(zhàn)爭背景下,這是一次次別有意味的生死朗讀。
戰(zhàn)爭的無情、生死剎那的轉(zhuǎn)折,都以“回敘”的方式簡短講述出來。敘述者伊拉娜·瑪瑟以非常沉痛的口吻簡潔地在法庭上“講述”了這一組朗讀,講述了這種特殊的“死亡儀式”。從講述的話語來看,她的情緒很傷痛,也很緊張,她極其不愿意回憶戰(zhàn)爭時期關(guān)于生命被踐踏的殘酷事實。這里的敘述節(jié)奏是“倉促”的,因為青春也是短促的。年輕的安娜和更年輕的猶太女孩一起構(gòu)建了青春的“朗讀”、青春的匆匆而過、生命的匆匆而過和戛然而止。
最后一組朗讀畫面是邁克不知疲倦地為獄中服刑的漢娜朗讀。由于邁克不愿意見到漢娜,但是又十分想念她,所以他再次為她朗讀,并將之錄制成磁帶,郵寄到監(jiān)獄去。這一次的朗讀鏡頭是邁克在家中朗讀(錄制)和漢娜獄中聽朗讀(磁帶)的不斷切換和組合。朗讀又一次成為他們之間情感的表達與交流,也成為邁克刻骨銘心的初戀的祭奠儀式,更是老年漢娜生命的祭奠儀式。
邁克為何無法維持正常的婚姻呢?為何繼續(xù)為漢娜朗讀?幾句話是無法說清楚的,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因為愛而痛苦。用朗讀,也只有用朗讀才能表達邁克那無法言表的思念與傷痛。他只是朗讀,卻從來不去監(jiān)獄看漢娜,拒絕寫回信。也許邁克在用朗讀來救贖漢娜和自己,為她朗讀,寄去關(guān)愛,同時也傳達一種期待,即希望用知識救贖她曾經(jīng)蒙昧的人性沉淪。也許只有這樣才能舒緩一下他的內(nèi)心,宣泄一下痛苦,為了忘卻而不能忘卻,或者說為了忘卻的紀念與祭奠。祭奠他的初戀死而不僵,祭奠他的愛而不能、棄而不舍、欲說還休。這對于痛苦地沉溺于初戀泥沼中的他,又何嘗不是一種救贖呢?
漢娜為了守護自己是文盲的秘密,為了守護她那可憐的尊嚴,她不僅幾次放棄了升職的機會,甚至在審判二戰(zhàn)戰(zhàn)犯的法庭上,她也拒絕做字體鑒定,承擔(dān)了作為主犯的罪名而獲終身監(jiān)禁的判處。她在獄中待了二十多年,最初的幾年被省略了,影片強調(diào)了她收到邁克為她錄制的“朗讀”磁帶的那十多年。每次收到磁帶,她是快樂的;聽“朗讀”,她是幸福的,也是入迷的。這種不見面的朗讀是漢娜與邁克獨特的情感交流,是他們愛情的明證,是愛情傳達的橋梁。這又何嘗不是老年漢娜的心靈歸宿與情感棲息呢?
就在聽朗讀的過程中,漢娜逐漸萌發(fā)出識字的強烈興趣,而且開始一邊聽朗讀一邊自學(xué)。朗讀伴隨她度過難熬的監(jiān)獄生活,朗讀促使她自學(xué)識字,朗讀也促使她更加想念她的情人邁克。所以,當學(xué)會寫簡單的字時,她就迫不及待地寫一句話的便條式的信給邁克。第一封信是:“謝謝你最近寄來的這一部,孩子,我很喜歡?!北磉_了她的感激之情和歡快心情。第二封信:“請多寄點愛情小說?!边@說明愛情依然是她心中最美的所在和最后的棲居地。第三封信:“我認為席勒需要一個女人?!边@是對作家的評價,席勒是孤獨寂寞的。可見漢娜有著一種直覺的文學(xué)認知和體悟。我們還可以做這樣的理解,這也是她此時的心境寫照。因為寫出去的信,沒有收到回信,是不是加重了她的孤獨寂寞呢?如果說,這是借人表己,含蓄地傳達失望的話,那么第四封信:“你收到我的信嗎?寫給我?!本捅砻鳚h娜實在耐不住心里的失落感,直接發(fā)問和提出希望。但是結(jié)果卻讓她更加失望,還是沒有收到回應(yīng)。老年的漢娜情歸何處?
漢娜最終在監(jiān)獄中自殺。難道“朗讀”——“書籍和知識能夠喚醒人性,拯救靈魂,喚醒了的人性,拯救了的靈魂,卻唯有死亡?”[4]如果說這種救贖是有效的話,那么這救贖的代價是巨大的、毀滅性的??墒牵覀儏s認為,漢娜的死與其說是因心靈凈化而進行的自我救贖與懺悔,還不如說是對愛情的失望與對現(xiàn)實的恐懼。正如監(jiān)獄管事在電話里對邁克所說的,“你無法想象今天的世界對她有多么可怕”。漢娜在出獄前,監(jiān)獄管事對來監(jiān)獄的邁克說,漢娜一直表現(xiàn)得很堅強,可最近幾年變了,變得放任自流。這是為什么呢?觀眾和邁克一樣清楚,這都與邁克“拒絕回應(yīng)”的態(tài)度有關(guān)。而邁克見到即將出獄的漢娜,握了一下漢娜主動伸出的手就收回去了,依然是一種排拒的態(tài)度。于是,精神無所皈依的漢娜選擇了自殺,而不是出獄。漢娜因愛情對“朗讀”產(chǎn)生一種精神上的依賴,就像是一次收不住腳的生命狂奔,并最終成為其加速墜落、朝向死亡深淵的助推劑。
因此,朗讀已經(jīng)是漢娜和邁克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甚至成為一種儀式。電影《朗讀者》中的三組朗讀場景,代表著主人公不同人生階段的人生儀式。青年時期的漢娜懷著對知識和優(yōu)秀文化的虔誠與敬畏之心,開始養(yǎng)成了對“朗讀”的特殊喜好,也開始了她悖論式的人生走向。中年和老年的漢娜懷著對愛情和對生命的癡戀與求解、對尊嚴的維護、對知識的敬仰持續(xù)著對“朗讀”的濃烈愛好。直到她在監(jiān)獄學(xué)會了認字,她說她還是喜歡聽人念,可是為她朗讀的人不愿意再為她朗讀,她的愛和生命很快走向死亡。毫無疑問,這里的“朗讀”被賦予了人類文明的寓意,它令漢娜精神得到飛升,也使她肉體走向死亡。而青少年時期的邁克在裸身朗讀中成長,生命開始得以豐富。中年邁克的朗讀象征對愛與痛的反復(fù)品味以及對生命本身的救贖,而不完全是道德或人性的救贖。
朗讀場景的次第呈現(xiàn),也就是生命本然形態(tài)的呈現(xiàn),朗讀畫面與生命蘊含完美交融,訴說著生命的起承轉(zhuǎn)合、愛情和死亡。影片把生命抽象化,也儀式化了,每一組朗讀都是儀式,三組(不斷重復(fù)的)朗讀就變成了生命的生死象征。朗讀場景的儀式化,使得主人公的生命過程煥發(fā)出一種人文主義的光彩,從而淡化了影片中的道德救贖、歷史罪責(zé)、人性善惡的深深烙印。事實上,“關(guān)于愛、正義和寬恕,對于普通的他們來說實在太大太重了”[5]。何必苛求每一個人都必須去承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