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玉(武昌工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
《海洋之歌》以愛爾蘭地區(qū)凱爾特傳說和民間故事為背景,通過小男孩“本”的視角為現(xiàn)代觀眾闡述了生命、自由、親情的內涵。該片在美國好萊塢快餐文化的消費語境下,最大限度地堅守了愛爾蘭的民族文化姿態(tài),對民族元素進行了現(xiàn)代轉化,使影片處處彌漫著極為濃郁的民族風情。
動畫是視聽藝術,電影中視聽語言的運用直接反映出影片的審美風格。電影《海洋之歌》作為一部制作期長達七年的手繪動作作品,在制作過程中將色彩、場景、音樂等視聽語言與愛爾蘭民族藝術進行了充分的結合,讓影片在視聽風格方面呈現(xiàn)出濃郁的愛爾蘭文化色彩。首先,在手繪色彩設計方面采用了《凱爾斯書》上典型的愛爾蘭-撒克遜風格的技法和色彩,以此作為影片的主色調讓影片具有非常鮮明的民族審美風格。《凱爾斯書》在色彩上主要采用紅色、黃色、綠色、黑色、白色、藍色,而且每一種顏色則象征著人類的品質或情感。電影《海洋之歌》汲取了凱爾特傳統(tǒng)文化色彩的樣式和思想,主要以棕黃、深紅及藍色為主,在配色上講究干凈鮮明,這與愛爾蘭民族審美形成了鮮明的一致。而在色調安排上,影片也與凱爾特傳統(tǒng)藝術習慣一致,采用暖色調,只是當人物心理情緒或情節(jié)起伏變化時,影片色調才會發(fā)生一定的變化。其次,為實現(xiàn)視聽語言的民族化,導演在電影中也根據凱爾特民族的藝術習慣,對場景進行了針對性設計。場景設計最能體現(xiàn)社會時代特征與民族地域特點,對反映人員內心活動、推動劇情發(fā)展、渲染氣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影片《海洋之歌》中,場景的設計充滿了平面化和圖案化的藝術風格,與凱爾特藝術形成了極為相似的特點,讓每個場景都變?yōu)槊垒喢缞J的裝飾畫。例如,影片根據凱爾特文化特點,對場景門、窗等物體進行變形夸張,同時使用抽象線條和幾何圖形突破真實物體形態(tài)。再如,影片場景中采用了大量凱爾特宗教圖騰和符號以表現(xiàn)愛爾蘭的民族風情,尤其是旋渦符號作為凱爾特文化典型符號之一更是頻繁出現(xiàn),寓意著人的生和死的輪回。同時十字架、靈光等凱爾特文化極為普通常見的符號,在影片場景中也被大量使用,這一方面增加了影片的想象空間,另一方面也通過各種圖案和場景元素增加故事的文化價值,為影片注入更多的異域風情。最后,電影《海洋之歌》采用愛爾蘭民族音樂與視覺語言進行配合,配樂大都采用了愛爾蘭豎琴與風笛進行演奏,愛爾蘭樂器本身的純凈和簡潔及絲絲感傷與憂郁,與影片的整體感情基調極為吻合,讓故事人物本身的幽怨與哀婉通過音樂完美地演繹出來。
導演以凱爾特人海報精靈和巨人族神話傳說為背景,從愛爾蘭神話傳說中選取了大量人物、節(jié)日、故事等元素,并將這些神話元素融于影片敘事中,一方面讓故事的敘事具備了更為寬松的文化包容力,對民族哲學進行了藝術化的演繹,凸顯影片的民族審美風格;另一方面也為現(xiàn)代觀眾構建起一個充滿文化意蘊和想象力的魔幻空間,讓觀眾在異域文化的語境中感受動畫藝術的奇幻之美。在影片中導演直接選取了海豹人的故事,用它闡述自由、回歸、鄉(xiāng)愁等主題。將愛爾蘭民間神話和傳說按照一定的順序安排在“本”的冒險之旅中,讓觀眾隨著他的旅行感受電影天馬行空般的炫目與瑰麗。
導演湯姆·摩爾雖然大量借鑒了愛爾蘭神話傳說,但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將其改造融于電影中,根據故事主題需要實施改編,讓其與一定文化現(xiàn)象、歷史結合。例如,電影雖然借鑒了愛爾蘭巨人族和女巫的故事,在影片中將巨人“麥克·里爾”、女巫、貓頭鷹等神話引入主人公的冒險故事中,將各種神話人物雜糅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一個和貓頭鷹長相相似,身穿紅色長袍并具有一定魔力的人物。向現(xiàn)代觀眾輸送了更多文化符號,亦超越了民間神話原有的故事框架和背景,以更加簡化和容易接受的畫面降低觀眾對陌生文化的審美難度。尤其影片在凱爾特神話的借用方面,并非只是簡單地將神話視覺化,而是將其放置在現(xiàn)代背景下,保留凱爾特人神話中的萬物有靈、自然和人密不可分及聯(lián)通交流的文化內核。即使在神話相關的場景設計方面,電影也將它們與現(xiàn)實城市相聯(lián)系,營造了一個虛幻世界,讓現(xiàn)代觀眾對愛爾蘭民族文化和審美元素充滿了美好的想象。電影《海洋之歌》讓觀眾在欣賞故事內容的同時也能以現(xiàn)代視角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魅力,進而構建起影片與眾不同的民族審美風格。
導演湯姆·摩爾在人物的塑造和設計方面既沒有追求美國動畫電影中夸張的造型,也沒有模仿日本動畫人物寫實唯美的造型,而是在愛爾蘭民間神話和《凱爾斯書》的基礎上,對故事人物的形象等進行塑造,讓其人物形象更具有濃郁的愛爾蘭民族特性?!逗Q笾琛吩谒茉烊宋飼r采用了對愛爾蘭民間神話和傳說中的人物的對照式模仿。影片中無論是父親“康納”、母親“布羅納”、兒子“本”,還是女兒“西爾莎”、奶奶、擺渡老人、小狗“庫”,都與愛爾蘭神話人物一一對應,不僅借鑒了愛爾蘭神話中的人物形象,而且還遵循了神話傳說中人物的內在品質或性格,既可以讓影片奇幻多彩,同時讓人物形象更容易為現(xiàn)代觀眾理解并由此產生強烈的文化傾向。
電影還根據觀眾的現(xiàn)代審美情趣、人物性格,采用愛爾蘭傳統(tǒng)審美文化中常用的線條和符號等元素進行了角色的二次設計,讓傳統(tǒng)文化元素和現(xiàn)代審美標準實現(xiàn)了完美契合,同時也讓影片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更加飽滿生動,具有較高的識別性。例如,影片中“本”“西爾莎”在人物造型上主要采用圓形的設計方式,在愛爾蘭傳統(tǒng)文化和審美文化中,圓形本身就代表著柔和與輕盈,象征著陽光與美滿。同時哥哥“本”與妹妹“西爾莎”的身份是善良的小孩,圓形人物形象的設計將其純真的性格直觀地表現(xiàn)出來。為凸顯奶奶與女巫瑪查其“惡”的本質,影片故意將愛爾蘭審美文化具有一定寓意的斜三角形、單螺旋符號置于其面部以打破其造型的柔和感,彰顯人物的偽善。再如影片中父親康納雖然沉浸在妻子離去的悲傷中,但仍然獨自盡力撫養(yǎng)孩子,為凸顯其家庭核心和正面形象,影片借助愛爾蘭審美文化中不協(xié)調的矩形圖案對其進行形象設計,既凸顯其敦厚、高大及力量感,又彰顯其消沉痛苦、寡言少語的性格弱點,而這種矩形造型也體現(xiàn)在海神的形象上,既表現(xiàn)出其權力和力量,又將其僵硬的弱點表現(xiàn)得恰如其分。簡而言之,無論是人物造型還是性格品質,電影中每個人物的身上都具有非常明顯的愛爾蘭民族文化的圖騰和印記,所有人物都是各種民族文化符合聚集而成的藝術產物,為現(xiàn)代觀眾勾勒出一幅幅充滿異域文化和審美情趣的奇幻世界,讓影片具備了和其他動畫電影截然不同的文化個性和審美風格,進而形成對現(xiàn)代觀眾的文化傳遞和情感觸動。
影片《海洋之歌》將愛爾蘭地區(qū)凱爾特民族文化元素融于影片之中,呈現(xiàn)出強大的藝術感染力,表現(xiàn)出電影人強烈的文化責任感,值得我國動畫電影人去學習和研究,探尋適合我國民族文化與動畫電影的結合之路,提升我國動畫電影的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