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晨(湖州師范學院藝術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和你在一起》在影片的情感設置上,采用了標準的二元對立結構。這種表達方式對比鮮明、棱角突出,更便于觀眾迅速接收影片所要傳達的信息,使觀眾能夠迅速融入影片的情感氛圍中。
首先,影片中人物生存的背景,就存在二元化。劉成父子的生活環(huán)境,是江南水鄉(xiāng)的一個偏僻的小鎮(zhèn),這里遠離都市的喧囂,生活也平淡如水。影片開頭,導演就用了一組全景鏡頭向觀眾展示了一個古舊的南方小鎮(zhèn)的景色,一條稍顯渾濁的小河,河兩邊??恐婆f的小船,岸邊則是質(zhì)樸的木屋。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北京的城市空間,這里人際關系充滿了冷漠。一方面,大城市中也存在破敗的一面。如,江老師破敗的北京四合院中,空間狹小,空氣污濁,過道下雨就非常泥濘,要靠人為地丟幾塊磚頭才能勉強通過。在江老師的門口,鄰居大媽每年冬天都將蜂窩煤堆放在那兒。另一方面,城市也有其繁華的一面,如,大型購物商場、星級酒店等,都呈現(xiàn)出城市才有的一面。音樂名家余教授的家庭環(huán)境,可以說是城市的縮影。他的家優(yōu)渥雅致、面積超大、裝修精致。
其次,影片中人物的情感,也呈現(xiàn)出明顯的二元對立。電影的敘事、情感的表達,都要通過人物來呈現(xiàn)?!逗湍阍谝黄稹分校宋镄蜗笠沧裱硕獙α⒌臉藴?。從家庭關系來看,父親劉成代表著中國最普通的平民,甚至可以說,劉成屬于底層平民。他是一個小鎮(zhèn)的廚師,靠著微薄的工資養(yǎng)活著自己和兒子,他們房屋破舊、衣著土氣,即使出席鎮(zhèn)上大戶的宴席時,他也是穿著一套灰色的老舊西服,腳上穿著旅游鞋,最可笑的是頭上還戴了一頂白色的太陽帽。平時生活中,他則穿著褪了色的土黃色毛線衣,配著暗紅色毛背心,最具標志性的是那頂紅色的帽子,這種風格的著裝,可以說詮釋了底層的含義。在行動上,劉成更是為了兒子幾乎總是點頭哈腰,一路小跑地跟在老師后面,將小人物不得不卑躬屈膝的形象詮釋得活靈活現(xiàn)、入木三分。而在劉成底層平民的外表下,則是他對并非自己親生的孩子小春的濃濃親情,在他的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普通老百姓的善良、堅忍以及無法割舍的親情。反觀余教授,他戴著一副金絲眼鏡,頭發(fā)總是向后梳得一絲不亂,臉上始終保持著得體的、淡然的微笑,穿著鮮艷的紅色或者沉穩(wěn)的黑色毛衣、剪裁考究的西褲、舒適的皮鞋。當聽完劉成的故事,余教授的妻子低頭抹淚,而他則表情淡漠。在送走劉成后,余教授交叉的雙手放了下來,露出了釋然的微笑??梢哉f,余教授為人自私冷漠,他與劉成在情感上構成了二元對立。
《和你在一起》中,主人公劉小春原本是一個棄兒,但劉成選擇隱瞞事實,并將他撫養(yǎng)長大。從劉小春不斷經(jīng)歷的人和事中,觀眾能夠深刻地體會到溫情的內(nèi)涵,這種情感貫穿影片始終,成為影片敘事的情感基調(diào)。
首先,父子間的溫情是《和你在一起》中敘事的基礎。陳凱歌以平凡而瑣碎的細節(jié),展現(xiàn)了父愛的溫暖、寬廣。這種呈現(xiàn)方式,使父愛表現(xiàn)得更加真實具體,細膩而又生活化。劉成本身是一個看不懂樂譜的粗人,他生活拮據(jù),卻始終沒有放棄對小春的培養(yǎng)。他密切關注一切與小春有關的信息和機會,可以說小春成功的求藝之路,是劉成用心經(jīng)營的結果。在京比賽的時候,劉成偶然在洗手間發(fā)現(xiàn)了少年宮江老師對小春琴藝的贊賞,隨即就帶著小春多次登門拜訪,最終成功拜師。之后,在打工送貨期間又偶遇了湯融在完成小提琴獨奏表演后,向大家介紹自己的恩師余教授。于是,他又不惜對江老師出爾反爾,拜訪余教授。甚至將小春的身世向余教授和盤托出,為小春向成功靠近,又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如果說小春是劉成的親生兒子,作為父親望子成龍的做法無可厚非,可是作為養(yǎng)父,劉成的全力以赴,就顯得尤為可貴了。這種質(zhì)樸的、深厚的,甚至不求回報的父愛則更顯偉大、無私。而作為兒子,小春對父親的愛也是深厚的。劉成在菜市將錢遺失后,回家洗頭的時候,告訴小春自己犯了個大錯誤,將錢丟了。那是小春為數(shù)不多的學費,沒有了學費,小春的小提琴課程也面臨著停課的危險,甚至可能危及他的藝術前途。但小春不但沒有絲毫責怪父親的意思,還微笑地提著水壺為父親洗頭,邊笑邊說:“你犯了錯誤,趕緊低頭認罪?!?/p>
其次,師徒間的溫情是影片中重點詮釋的情感之一。江老師對于小春的關懷,是出自真心的,他讓小春體會到了師徒的溫情,這也是小春努力求學的助力。早在第一次聽小春比賽時,江老師就對他情有獨鐘。影片在搖鏡頭中,定格在了躺在椅子上閉目養(yǎng)神的江老師。隨著鏡頭的推進,觀眾看到了他和其他評委的格格不入。江老師不修邊幅,頭發(fā)亂蓬蓬地向上奓起,在聽了小春的琴音后,略微睜開了雙眼,露出了會心的笑容,并且在聽完這一曲后就離席而去。
作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導演,陳凱歌通過影片,展現(xiàn)了他對當代人價值觀的審視。而劉成父子的身上,則寄托著導演對重塑正確價值觀的希望。
首先,劉小春以自己的善良、純真,修正了身邊人的價值觀。在小春進京后,首先遇到了三陪女莉莉。她的價值觀建立在金錢的基礎上,衡量標準也是物質(zhì)利益的多少。但隨著與小春的交往,她感動于小春對自己的真誠付出,坦言“從來沒有人對我這么好過”。在潛移默化下,她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從外表著裝到內(nèi)心認識都有了質(zhì)的變化。至于和小春亦師亦友的江老師,也在和他交往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過于驕傲,不肯認錯。于是,他也從自我放逐中醒悟過來,改變了自己。在給小春上最后一堂課時,江老師一改不修邊幅的姿態(tài),以干凈整潔的形象授課。江老師開誠布公地告訴小春他要走的路是在成功和學藝之間選擇,他也認可這對父子的選擇。
其次,余教授作為狹義上的成功者的代表,則是影片抨擊的對象。余教授有著富裕的物質(zhì)條件、良好的聲譽、高超的技術,在舞臺上、大眾前總是風光無限。但實際上,他的內(nèi)心冷漠、狹隘,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私自利的代表。他所謂的成功,就是獲得名譽地位,掌控他人,為自己從中牟利。這種成功標準注定了他與真正的成功永遠有緣無分,所以,他始終都無法掌控小春。小春則是站在余教授的對立面上,詮釋了成功的含義。對于小春自己來說,求藝,獲得更好的發(fā)展機會,站在更廣闊的舞臺上展示自己,不僅是父親的愿望,也是他自己的追求。小春最終毅然放棄一切誘惑,選擇了和父親回歸小鎮(zhèn),回歸平靜。對他而言,和父親在一起,能給父親演奏,才是他的價值所在。在這種意義上,他對名利的放棄實際上是心態(tài)平和的表現(xiàn),也是一個藝術家邁向成功道路的重要一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