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不是潘金蓮》中李雪蓮形象研究

    2017-11-16 01:50:54杜春國廣東海洋大學中歌藝術學院廣東湛江524088
    電影文學 2017年24期
    關鍵詞:離婚案我不是潘金蓮玉河

    杜春國(廣東海洋大學中歌藝術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是馮小剛的導演作品,根據劉震云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由一樁“假的”離婚案而引發(fā)的農村婦女李雪蓮長達十幾年的上訪歷程。電影以李雪蓮上訪作為主線,蘸取荒誕且離奇的筆墨,描繪了一幅真實的社會生活圖景背后的荒誕邏輯;以關注中國社會現實為基點,鄭重刻畫了現代官場中部分官員扭曲且丑惡的嘴臉,對深度迂腐的官僚作風進行了諷刺和抨擊,堪稱一部“非主流官場電影”。李雪蓮是該片的女主角,卻并不是電影所要表達的核心,她以一個“介紹人”的身份,將官場之丑態(tài)和人性之自私娓娓道來,而這一表達中,李雪蓮的形象刻畫則顯得倍加關鍵。

    一、現代法律與傳統(tǒng)道德縫隙中的可憐人

    現代法律制度的建構有賴于對傳統(tǒng)道德的觀照,不過礙于時代發(fā)展的特征,時至今日,現代法律體系與傳統(tǒng)道德也并未達成完全的契合,這造就了李雪蓮現代法律與傳統(tǒng)道德縫隙中可憐人的身份。

    李雪蓮和丈夫秦玉河出于得到分房資格的目的辦理了離婚,并商議在獲得房產之后就復婚。不料房子到手后秦玉河不但沒有和李雪蓮復婚,反而和別人結婚了,這激起了李雪蓮極大的憤怒,她找到了法官王公道狀告秦玉河,意圖通過法律手段證明自己被騙和蒙冤的事實。李雪蓮這樣做的原因,出于她樸素的價值觀,而這種樸素在當今的法治社會是不成立的,只能將事情一步步推向更為復雜的層面。李雪蓮離婚案的真實性在法律程序上來講不容置疑,而她對于這場離婚“假”的認定,實質上是出于對“理”的依從,也就是從道德層面上的理解。而她不斷上訪的原因,則是從“情”的角度出發(fā),意圖得到“法律”的認可,這必然導致李雪蓮訴求的失敗。李雪蓮的處境是人情世理與法律規(guī)制激烈碰撞的結果,她懷揣對情理的敬畏在法制堅硬的紋理中沖撞,無意擾亂規(guī)則,卻觸碰了執(zhí)掌規(guī)則之人的痛點,不但沒能解決問題,反而被各級官員當成了一個阻礙仕途發(fā)展的大麻煩而被“特殊對待”。李雪蓮的遭遇不只是她個人的不幸,更是人情社會向法治社會進化中所遭遇的困頓。

    訴諸法律解決“假離婚”的失敗,點燃了李雪蓮通過暴力解決問題的決心,這是一個走投無路的農村婦女的無可奈何,當她所認定的“父母官”無法解決她的訴求時,她將伸向法治社會的那根觸角悄悄地收了回來,轉而又回到了那個“人情社會”,期望通過與弟弟的親情和來自老胡的愛慕將置她于絕望的秦玉河和各級官員殺死,這一點充分暴露了她的法盲本質,卻也透露出她在現代法律與傳統(tǒng)道德的夾縫中艱難求同的悲哀。

    李雪蓮對傳統(tǒng)道德的敬畏是深入骨子里的,這從她為洗脫秦玉河對她的污蔑而不斷奔走的執(zhí)著可以見得。從宋朝至今,人們將婚后生活不檢點的女人稱作潘金蓮,而李雪蓮的丈夫因為她在結婚之前談戀愛時與別人有過肌膚之親而稱她為潘金蓮,這顯然觸碰了李雪蓮的道德底線,這種侮辱是她所不能容忍的,于是她開始了第二次“折騰”,下定決心,直接告狀到北京。至此,李雪蓮的訴求中心由證明自己蒙冤轉向洗刷壞名聲,不過她走的仍舊是一條以“理”為制高點求得法律認同的不通路,濺起的仍舊是滿地的矛盾火花。

    李雪蓮的離婚案導致了多名官員的落馬,而得知這個消息的李雪蓮,第一時間跑到寺廟,一方面感念菩薩懲治了那些在她的這件事上不作為的官員,另一方面則在埋怨秦玉河沒有得到她所認同的懲罰。這是李雪蓮對法律綱紀的無視,更是對她與這個法治社會毫不相稱的價值觀的又一次彰顯,表明了李雪蓮在激流勇進的新社會中的倒退,側面透露出一種彌漫于無際生活的具有滲透性和持久性的體制概念。

    二、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電影中,無論是李雪蓮,還是受到牽連的官員,都不是純粹意義上的無辜者,他們都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李雪蓮由于離婚案而受到的各種傷害,始作俑者都是她自己,而她對這一點并沒有明確的認知,反而將所有的責任都推向秦玉河和涉及的官員。法庭上,古大行作證李雪蓮的離婚是真離婚,她反而質問他這么大歲數了為什么看不出這是一樁假離婚??梢?,李雪蓮拋給法制的是一個漏洞百出的問題,她近乎偏執(zhí)的奔走是一場基于情理而又偏離情理的胡攪蠻纏,她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強加給每一個牽涉其中的人,而這還不夠,她必須得到所有人的認同才肯罷休。

    李雪蓮的一場荒唐的離婚案,帶來的是一場官場無休止的喧囂,而這樁案件涉及的所有官員卻注定得不到一絲的憐憫??梢哉f,李雪蓮是這場鬧劇的引領者,而所有的官員則由于自身的不作為成了推動者甚至支持者。一場帶有偶然性質的乖謬事件,在官員們利己思想作祟下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不可挽回的必然。電影中的官員們并非嚴格意義上的貪官,只是他們所奉行的是一套荒誕的為官邏輯——為上級負責。自始至終,除了開頭法官王公道聽完了李雪蓮離婚案的始末,縣長史為民安排信訪局長與李雪蓮見面,其余的人對李雪蓮的了解都是通過他人或者傳聞的拼湊而來的,官員們都是打著為李雪蓮好的幌子,為自己的前程鋪路,這與開明的政治思維所倡導的“對百姓負責”的為官理念是嚴重不符的,折射出現代官場一種病態(tài)的丑惡。然而,這些官員又并非十惡不赦,只不過在百姓利益和仕途之間,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是李雪蓮的固執(zhí),促成了一個荒誕對抗荒誕的故事。而就這一點來看,李雪蓮的“利己”表現出一種無意,她對這些官員仕途產生的種種威脅,來源于她對洗脫冤屈和恥辱的執(zhí)拗,她更像是一個揭發(fā)者,一點點挖掘出深藏于這些官員內心的“官本位”思想。

    李雪蓮在去質問秦玉河面對離婚“假戲真做”時,曾埋怨秦玉河不顧多年夫妻舊情,背信棄義,然而她在得知秦玉河的死亡消息時,眼神里透射的絕望卻遠遠多過憐惜,她深知自己再無在她的價值觀中找尋公正和名譽的可能,于是將所有不甘和委屈化作聲聲哀號。雖然是秦玉河促使李雪蓮一步步走向痛苦的深淵,但面對一個生命的逝去,她的冷漠則再一次印證了她靈魂深處的利己主義。

    三、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在李雪蓮的離婚案中,雖然她的訴求背離于法制,甚至非?;闹嚭蜔o理,但她始終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受害者。一場精心謀劃的離婚,使她不僅失去了丈夫,也沒能保住肚子里的孩子,而且在長達十幾年的上訪中,她獨自承受來自丈夫秦玉河的精神上的迫害,失去的更是一個正常人的平靜生活。不過,李雪蓮也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加害者,是自我的加害者,也是官員的加害者。

    李雪蓮與丈夫離婚實際上是一種鉆法律空子謀取私利的行為,她受到傷害的原因一方面來自不忠不義的丈夫,更重要的則來自她所投機利用的法律空子。正是無法證明“假離婚”是假的,從而無法證明李雪蓮的離婚是假的,因此當李雪蓮在個人利益受到傷害轉而求助法律的幫助時,她無法通過正常的法律途徑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李雪蓮妄圖利用假離婚獲得分房資格投射的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諸多“假離婚”催生于全國樓市的“限購潮”,一些人為享受低首付和低利率,通過辦理離婚將“二套房”變成了首套房,這是購房者的投機取巧,也是法律體制的漏洞。這給企圖不法者提供了犯罪的土壤,同時也埋下了如李雪蓮的遭遇般的諸多隱患。李雪蓮在片尾提到,她假離婚不是為了一套房,而是為了多要一個孩子,這是我國“二孩政策”還未普及之前計劃生育政策帶來的弊端,“多要一個孩子”成就了許多家庭的圓滿,也葬送了許多“李雪蓮”的一生。李雪蓮的所作所為于情合理,而于法不合,這是制度之悲愴,社會之悲嘆。

    另外,李雪蓮是眾多官員的加害者,甚至是政府正常工作秩序的加害者。第一批接觸李雪蓮離婚案的法院院長、縣長、市長由于沒能解決李雪蓮的訴求而紛紛落馬。十年后,從法院庭長到新任法院院長、縣長、市長等許多人都被牽涉其中,為每年春天李雪蓮都在人代會召開期間去北京上訪而焦慮不安,發(fā)展到最后,阻止李雪蓮進京甚至變成了比部署防火工作還要重要的事情,一位農婦的漫漫上訪路演變?yōu)橐怀鰦D女和政府的奏鳴曲。實際上,落馬官員的不作為,或者說李雪蓮上訪失敗,并不能武斷地推斷為官員的腐化,李雪蓮有著不可回避之過,也透露出我國信訪工作的艱難。李雪蓮在利益受到傷害之后懂得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但她尋求的是一個“理”字的公正,這在法治社會是行不通的,這是李雪蓮的迂腐,她聽不懂政策性的語言,不了解甚至拒絕了解法律程序,她上訪遵循的是一套自己的處世哲學,這是她的上訪之路只能止于秦玉河的死亡的原因。而這些官員也并不冤枉,他們最大的腐敗是不負責任,如果有任何一位官員愿意傾聽李雪蓮,了解她的困惑和憤怒,并且對癥下藥,消除她的心病,徹底解決問題并不是天方夜譚。

    四、女性主體意識存在缺失的“反叛者”

    李雪蓮是一個敢于挑戰(zhàn)權威的新時代農村女性代表,是一個十足的反叛者,敢于向所有不認同的人和事說不,但她原本安定的生活之所以演變成一出悲劇,源于她自身女性主體意識的缺乏。無論是證明離婚是假,還是她不是潘金蓮,李雪蓮尋求的都是他人的認可,她的遭遇是她依照周遭他者的角度與目光諦視自己的結果。第一次訴求法律判定離婚是假而不得,她找到秦玉河并告知他如果他承認離婚是假她就不告了,但秦玉河并未讓她如愿以償,反而加扣了潘金蓮的帽子在她頭上,這意味著今后她不僅要從秦玉河的認定里洗刷假離婚的冤屈,更要在全縣乃至更廣闊的領域洗脫污名,而這所有的偏執(zhí)其實都是李雪蓮在和自己較勁,秦玉河即使承認離婚是假,她的婚姻生活也已經斷送了,這并不能帶給她任何實質性的回報;她與丈夫婚姻存續(xù)期間的忠誠是她不是潘金蓮最好的證明,她卻并不自知,反而非要在外界的認定中尋找真實的自我,這不得不說是李雪蓮的悲哀,而這也顯露出我國歷史上男權奴役逐步退化下女性主體意識緩慢形成的艱難歷程。

    五、結 語

    李雪蓮的幸福是她親手葬送的,而因離婚案所受到的傷害,則是自我認同存在缺陷和官員不作為雙重作用的結果。她目光所及都是過去的悲涼,沒有當下的真實,亦不存在對未來的神往。即使遭遇悲慘,她的偏執(zhí)使她從未獲得哪怕一絲一毫的同情,上訪歷程漫漫,她卻始終徘徊在起點,循著仇恨和不甘過生活,周而復始,循環(huán)無端。秦玉河的死亡了結了李雪蓮多年的狀告之路,而她不但沒有釋懷反而將心里的疙瘩擰得更緊了,可再沒有人能夠解開這疙瘩,于是她選擇上吊來結束自己的生命。而果農的利己主義挑動了李雪蓮那根敏感的利己神經,不過這來自她靈魂深處的體悟,她沒有死成,不過她的過去已經死了,她的主體意識已經萌芽,引領她走向了新的生活,回歸真實而安定的本真生活。導演馮小剛采用荒誕的現實主義敘事手法將一個悲慘而并不無辜的農婦李雪蓮形象刻畫得絲絲入扣,通過描摹李雪蓮在法律層面的弱勢和在道德層面的迫害下尋找公平的種種遭遇及自我意識的解體與重建,展現出一種平民意識的覺醒,更通過對民間政治幽默感的展現,完成對為官者以及當權者的問責,引發(fā)了一場滑稽且嚴肅的官場討論,極富現實意義。

    猜你喜歡
    離婚案我不是潘金蓮玉河
    比爾·蓋茨離婚案爆出震撼隱情
    連載《霜滿玉 六》
    故事林(2019年22期)2019-11-25 02:12:18
    霜滿玉(一)
    故事林(2019年12期)2019-06-20 02:41:27
    秦氏的悲情與野心*——乾隆末年一樁離婚案中的底層婦女
    法律史評論(2018年0期)2018-12-06 09:22:50
    《唐璜》之影射與反抗
    《我不是潘金蓮》,也不是“秋菊”(聊天室)
    《我不是潘金蓮》
    女友·家園(2016年10期)2016-11-10 19:33:22
    《我不是潘金蓮》:華誼有多需要“神奇票房”
    《我不是潘金蓮》調檔有故事?
    關于離婚訴訟中一方當事人死亡后訴訟制度終結的分析
    温州市| 全南县| 中卫市| 枞阳县| 汉阴县| 鹤庆县| 牙克石市| 永福县| 灵寿县| 集贤县| 广东省| 临沭县| 横峰县| 墨玉县| 永州市| 嫩江县| 栖霞市| 赞皇县| 莱州市| 常州市| 杭锦旗| 贵南县| 南汇区| 云安县| 清新县| 塘沽区| 涞水县| 资阳市| 肥东县| 静安区| 林周县| 江华| 巴楚县| 文化| 和静县| 台中市| 聊城市| 小金县| 渑池县| 秀山| 达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