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概要】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戰(zhàn)國時期曾子所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并稱“四書”。宋、元以后,《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一致性。
《大學》全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yǎng)理論,以及關于道德修養(yǎng)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
【作者簡介】
曾子是孔子三千門徒中的佼佼者,后被列入儒家“七十二賢人”。曾子名參,少孔子四十六歲,相傳四書之首的《大學》為其所作。曾子以政治為軸心,以倫理道路為本位,弘揚并發(fā)展了孔子的仁學體系。到了明世宗時,改稱曾參為“宗圣”曾子,并敕封曾參之妻公羊氏為躑國一品夫人。
《大學》中提出“至善”是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也是政治上的最終理想。“誠意、正心、修身”是道德修養(yǎng),“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政治實踐。通過道德修養(yǎng)實現政治抱負,道德與政治水乳交融,這是儒家思想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名作賞析】
《大學》以人為中心,旨在提高人的修養(yǎng),造就高尚的人格,成就人的德行功業(yè)。《大學》從現實的人、道德的人、理想的人三個層面,關注人的心靈建設,凈化人的思想,純潔人的靈魂,是對人的終極關懷。
《大學》所論述的主題是“道德”,重在關照人和人生面臨的具體問題以及應取的態(tài)度。作為百姓,修養(yǎng)道德,可使自己的言行規(guī)范,堂堂正正地做人,心正、身修、家齊,實現生活的幸福,體味人生的美好快樂,從而達到國治、天下平的德化社會。對于承擔著一定社會責任的人來說,修養(yǎng)道德,則可以使其品質高尚,行為端正,具備正心、修身、齊家的基本素養(yǎng),進而擔負起治國、平天下的使命,最終建立和諧美好的大同世界。
“大學之道”是關于如何做人的大學問,其核心“正心、修身”的思想,自古至今,始終閃耀著璀璨的光輝,深刻地固化在中華民族人民的心靈之中。無論人們此前有沒有讀過《大學》,那種深深根植在精神之中的道德意識和人生信念,早已融匯在我們的血液之中,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一切。科學是發(fā)展的,人類是進化的,世界是多變的,生活是變化的。但是,總有一種東西是永恒不變的,那就是陪伴我們一生的道德。
【注釋】
①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指人格修養(yǎng)、濟世安民的學問。在傳統文化中,“大學”的含義有兩種:一是指博學;二是相對于“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jié)等小學內容而言的“大人之學”,即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道: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guī)律、原則、方法等,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基本概念。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也指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語義環(huán)境之中有不同的意義。
②明明德:弘揚偉大的德澤。明:發(fā)揚、弘揚。明德:光明磊落的品德。
③親民: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程子曰:“親,當作新。”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以史為鑒】
許衡,元朝著名學者,字仲平,號魯齋。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歷任國子祭酒、中書左丞、集賢殿大學士、領太使院等職。為官敢于直言,一生致力于教育,是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歷法學家。許衡青少年時即聰敏勤學,立志學以致用,一生博覽群書,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留下了“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的千古佳話,成為人們效仿的楷模。
宋朝末年,天下大亂,百姓背井離鄉(xiāng),四處逃難。天興二年,蒙古兵逼臨許衡的家鄉(xiāng)新鄭縣。許衡從河陽經過,正值酷暑季節(jié)。由于長途奔波,天氣又熱,喉干口渴,同行的人發(fā)現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樹,樹上結滿了鮮嫩的梨子,眾人爭相摘梨解渴。人們吃著摘來的梨子,坐在樹下乘著蔭涼,感到一陣愜意。只有許衡獨自忍受著干渴,端坐著不為所動。同行的人覺得很奇怪:難道他不渴嗎?
于是便有人對許衡說:“先生,路途遙遠,也摘個梨吃吧,權且解渴?!?/p>
許衡回答說:“那梨樹不是我的,怎么能隨便去摘取別人的果實呢?”
那人說:“社會動蕩,兵荒馬亂,大家都各自逃難,這棵梨樹的主人恐怕早已逃走了,您又何必固執(zhí)迂見呢?”
許衡說:“雖然梨樹沒有主人,難道我的心中也沒有主人嗎?”
“我心有主”,這是挺直脊梁的一句錚錚名言,是一條不可逾越的做人底線。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能夠在外在誘惑的境況下,堅守著道德的操守,恪守著做人的準則,固守著廉恥與尊嚴,守護著自己心靈的潔凈。不為利誘,不被色動,這是人格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德的完美體現。
【原文】
知止①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節(jié)選自《大學》)
【注釋】
①知止:知道目標所在。
【譯文】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確定志向,志向確定才能夠心靜不亂,心靜不亂才能神思安穩(wěn),神思安穩(wěn)才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有所收獲。
【以史為鑒】
徐彥伯,名洪,兗州瑕丘(今山東兗州東北)人,七歲能寫出好的文章,曾在太行山搭草廬居住。彥伯文章典縟,語言清麗沉凝,功力深厚,參與撰修《武后實錄》,兩次出任州刺史,都很有政績,后官至太子賓客。年老辭歸,對待他的寡嫂和孤侄很好,受到鄉(xiāng)鄰的贊譽。
徐彥伯任太子賓客時,正值則天皇帝清除異己,大興冤獄。有不少讀書人乃至王公大臣因語言不慎而被治罪,致使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不可終日。鑒于此,徐彥伯撰寫了《樞機論》一書,反復闡述“多言”的危害,告誡世人慎言謹行。他認為言論是道德的手柄,行為的主宰,志向的端緒,立身的表現。它像是一個人的樞機,只要發(fā)動,外物就會隨之有所感應,得失就會立即表現出來。語言可以幫助自己成功,也可以毀滅自己、敗壞事業(yè),它同自己的災禍、幸福、光榮、恥辱密切相關。如果能經過思考以后再說,反復推敲之后再做出表達,看準對象以后再談論,深思熟慮之后再行動,那么后悔的事情就不會發(fā)生,怨恨仇隙也不會到來。只有做到“慎思”,而后才可“謹言”。
詩詞常識知多少
詩韻術語。指在一定的語音條件下,兩個不同韻部的字可以押韻,可以通用,包括對轉、旁轉和通轉。除律詩、絕句不得換韻外,古體詩尤其是長篇古體詩,換韻較自由,既不限平聲韻、仄聲韻,也不限于鄰韻。轉韻時往往在換韻那一聯的出句先轉,接著聯末韻腳跟著轉。古代對韻腳要求十分嚴格,不同的聲調都不能算是同一個韻,比如說安和按,在古代是不同韻的,在我們現在的白話詩中,這可以算是同韻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