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紅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進一步加快了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為適應新形勢的變化,會計工作必然要實行更為有效的新的管理核算方法。而標準成本法正是在原有的實際成本法核算、目標成本核算與管理的基礎上,參照現(xiàn)代標準成本的理論,依據目前生產裝備和工藝流程水平和成本、費用等情況,測定出公司內部各生產廠每道生產工序的各種產品的一整套標準成本并加以應用。
標準成本是通過單位產品的標準用量和標準價格來制定的,它以正常標準為基礎,依據正常的生產效率、正常的經營能力和正常的價格來制定的,既要考慮過去較長時期的實際平均數(shù)值,又要消除企業(yè)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異常情況,并估計未來的生產發(fā)展趨勢。因此,標準成本核定的難度和工作量無疑是非常繁雜的。因此,財務部門要采取分步驟、分工序的方式,收集大量有關數(shù)據與資料,做好基礎工作,力求測算的標準成本完整、準確并具有科學性、先進性。
首先,標準成本的測定。財務部門可以依據各單位、各部門提供的各種指標和數(shù)據,以及各種相應的定額指標按標準測算,并核定各生產廠、各生產工序的標準成本。其主要指標有各種原材料消耗、主要能耗、物耗及步驟費用的歷史最好水平數(shù)據,或上年實際完成指標值、實際生產工序、實際工資數(shù)據等。
其次,標準價格的確定。各種材料物耗的價格以目前市場價格為基礎,以此作為測定標準成本的計價依據。實行標準成本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要進行成本分析,即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的對比分析,而當期各產品計算出的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之間進行對比差異,就是主要計算其“量差”和“價差”,以便作出具體的分析和評價。一是直接材料數(shù)量差異的分析,是指各種消耗材料的單位實際消耗與單位標準消耗不一致而產生的差異。二是直接材料價格差異的分析,是指各種消耗材料的單位實際價格與單位標準價格不一致而產生的差異。三是其他差異分析。除了“量差”和“價差”的分析外,還有人工效率差異、人工工資率差異、制造費用耗費差異、制造費用效率差異、固定制造費用差異等。標準成本分析的形式一般可采用日常分析、專題分析、定期和不定期分析、綜合分析等。而標準成本分析的方式主要可采用先算后干、邊算邊干等方式,注重動態(tài)分析。做好費用預測和成本控制工作。
財務部門實行標準成本管理與考核,將增大降低成本的難度與力度,但為適應形勢的變化則勢在必行。以實現(xiàn)全公司整體效益為目標,全面實現(xiàn)降本增效。財務部門制定標準成本并實行標準成本管理與考核,旨在全面實行以財務為核心的管理機制,逐步形成“供應-生產-銷售”一體化相聯(lián)系的成本效益控制和保障體系。財務部門不僅要對全公司及各部門的成本費用進行全面核算與控制,實行嚴格的責任指標考核制,而且還要對各生產廠的標準成本實行動態(tài)跟蹤管理,隨時分析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的差異,找出差距,提供對策,以確保全公司經濟效益指標的實現(xiàn)。
為實現(xiàn)標準成本,必須對其進行層層分解和項項控制。各生產廠要建立并完善標準成本各級管理組織機構和成本核算網絡化體系,必須按照各產品的標準成本對整個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各項消耗、定額、費用的發(fā)生進行有效的控制和限定,不僅要按照成本項目、成本構成要素進行分解,還要從功能效益方面進行分解。只有通過成本控制,對各種成本差異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加以解決,才能不斷改善經營管理,降低各項消耗,從而有效地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標準成本的制定便于對各種產品實際成本進行歸集與分配,標準成本制定后有利于對責任中心的成本控制、目標考核、績效考核為產品報價、預算、決策提供依據。特別是在確定不屬于同批產品的銷售價格時,更要以標準成本為基礎。減少成本會計的工作量,使成本計算更合理。標準成本制定方法(直接材料)通常從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制造費用三方面著手。直接材料成本是指直接用于產品生產的材料成本,它包括標準用量和標準單位成本兩個方面。材料標準用量,首先要根據產品的圖紙等技術文件進行產品研究,列出所需的各種材料以及可能的代用材料,并要說明這些材料的種類、質量以及庫存情況。其次,分析過去用料經驗的記錄,采用其平均值,或最高與最低值的平均數(shù),或最節(jié)省的數(shù)量,或通過實際測定,或技術分析等數(shù)據,科學地制定用量標準。標準直材成本—注塑、壓鑄類:出模產品去除水口、毛刺后的毛重(水口、毛);直接材料的比例及其單價加權平均后單位材料成本;標準直材成本=標準產品重量*標準。直材成本—板材、型材:板材直材成本=板材單價*使用比例(含邊角料);型材直材成本=單價*重量。標準直材成本—烤漆、噴粉:產品面積=需加工表面積;單位面積單價根據工藝流程及原料使用確定;標準直材成本=面積*單位面積單價。標準直材成本—總裝:標準直材成本=∑產品物料清單材料數(shù)量*產品單價;半成品單價=標準直材成本+標準人工成本+標準制造費用。原材料包括合格產品、不合格產品、邊角料、尾料、回料、廢料。直接人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產品生產的人工成本。在制定產品直接人工成本標準時,首先要對產品生產過程加以研究,研究有哪些工藝,有哪些作業(yè)或操作、工序等。其次要對企業(yè)的工資支付形式、制度進行研究,以便結合實際情況來制定標準。標準人工成本:標準人工成本=計件工費(若為計時工費,則標準人工成本=單位人工成本/標準數(shù)量)。標準成本制定方法(制造費用):制造費用可以分為變動制造費用和固定制造費用兩部分。這兩部分制造費用都按標準用量和標準分配率的乘積計算,標準用量一般采用工時表示。
標準成本是事先制定的一種預定的目標成本。它是根據企業(yè)目前的生產技術水平,在有效的經營條件下可能達到的成本。制定標準成本的作用:
第一,便于企業(yè)編制預算。第二,用于控制日常發(fā)生的經濟業(yè)務,指示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之間的差異,并分析發(fā)生差異的原因,保證企業(yè)預定目標的實現(xiàn)。第三,標準成本可以作為評價和考核工作質量和效果的重要依據。第四,標準成本可以為正確作出經營決策提供有用的數(shù)據。第五,為進行原材料、在產品和產成品等存貨的計價提供了合理、客觀的基礎。第六,促進和簡化產品成本的計算。第七,便于成本控制,明確成本中心的責任后,使成本控制的責任下放到車間、作業(yè)區(qū)三級成本中心,并將成本標準、成本指標層層分解到個人,加強考核,使獎金與成本業(yè)績掛鉤。另一方面,在標準成本實踐中實行月度成本計劃的措施,有利于計算月度成本消耗量,然后采購員、領料員按此月度成本控制計劃采購、領料,以達到控制原材料成本的目的。第八,便于成本核算。只要劃定成本中心、確定成本標準、制定成本項目后,按一定的程序便可核算出標準成本、實際成本及成本差異。采用標準成本后,在制品按成本的標準留,剩下的成本即為轉出成本,這樣解決了在制品留法不合理的難題。第九,增強決策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單位邊際貢獻=單位銷售收入-單位變動成本,進行標準成本管理,可以確認企業(yè)的單位邊際貢獻,有利于企業(yè)測算出盈虧平衡點,從而增強決策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傳統(tǒng)的成本管理,特別是全部成本管理,在考慮產品收益時,不僅包括變動成本,而且包括固定成本,這就干擾了決策者的決策。標準成本管理的實施為企業(yè)正確核算產品單位變動成本提供了科學依據,從而有利于企業(yè)決策者作出正確的決策。
(作者單位為鞍鋼集團礦業(yè)弓長嶺有限公司財會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