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內容摘要:《公共關系學》課程教學中的案例教學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法。本文就案例教學法在《公共關系學》中的實施問題,首先對案例教學法含義作了闡釋;再是闡明了《公共關系學》教學中對案例的要求;最后論述了案例在《公共關系學》教學中的合理應用。
關鍵詞:《公共關系學》 案例教學法 要求 方法
一.案例教學法含義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案例本質上是提出一種教育的兩難情境,沒有特定的解決之道,而教師于教學中扮演著設計者和激勵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案例教學方法有一個基本的假設前提,即學生能夠通過對這些過程的研究與發(fā)展來進行學習,在必要的時候回憶出并應用這些知識與技能。案例教學法非常適合于開發(fā)分析、綜合及評估能力等高級智力技能。為使案例教學更有效,學習環(huán)境必須能為學生提供案例準備及討論案例分析結果的機會,必須安排學生面對面地討論或通過電子通訊設施進行溝通。但是,學生必須愿意并且能夠分析案例,然后進行溝通并堅持自己的立場,這是由于學生的參與度對案例分析的有效性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二.《公共關系學》教學中對案例的要求
1.案例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因此它應該具有典型性,且應該與所對應的理論知識有直接的聯系。但它一定是經過深入調查研究,來源于實踐,決不可由教師主觀臆測,虛構而作。案例一定要注意真實的細節(jié),讓學生猶如進入企業(yè)之中,確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樣學生才能認真地對待案例中的人和事,認真地分析各種數據和錯綜復雜的案情,才有可能搜尋知識、啟迪智慧、訓練能力。
2.真實固然是前提,但案例不能是一堆事例、數據的羅列。教師要擺脫乏味教科書的編寫方式,盡其可能調動些文學手法。如采用場景描寫、情節(jié)敘述、心理刻畫、人物對白等,甚至可以加些議論,邊議邊敘,作用是加重氣氛,提示細節(jié)。如,相聲里的包袱,話劇里的矛盾沖突。在客觀真實基礎上的,旨在引發(fā)學生興趣的描寫。
3.案例應該只有情況沒有結果,有激烈的矛盾沖突,沒有處理辦法和結論。后面未完成的部分,應該由學生去決策、去處理,而且不同的辦法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假設一眼便可望穿,或只有一好一壞兩種結局。如,市民王小姐在南京市建寧路300號附近的中國銀行ATM機上取錢時,機器突然發(fā)生了故障,不僅沒拿到錢,銀行卡也被吞了進去。王小姐立即撥打了客服人員電話,可客服人員說無法在當晚將卡返回,要王小姐第二天自己上門領取。隨即,王小姐就謊稱機器多吐了5000元,立刻獲助。在銀行客服人員給予冷漠的回應后,王小姐靈機一動撒了個謊,稱取錢時機器多吐了5000元出來,并告訴客服人員如果其不在10分鐘之內趕到,自己就把這5000元錢拿走了。這下,銀行客服人員的態(tài)度立馬發(fā)生了改變,在王小姐電話掛斷后多次回撥過來提醒她不要走遠。,這樣的案例就會引起爭議,學生就會產生興趣。從這個意義上講,案例的結果越復雜,越多樣性,越有價值。
三.案例在《公共關系學》教學中的合理應用
1.深化理論學習。任何公共關系案例都或多或少地蘊藏著公共關系的理論。因此,案例的研究可以通過個別到一般,透過現象到本質來揭示其中蘊藏的公共關系思想,從而在具體案例中導出一般的公共關系原理,探尋帶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內在規(guī)律。
2.典型示范引導。帶有典型性的公共關系案例,具有示范的價值與功能。從典型案例中總結出的原理與方法、經驗與教訓,能反映出特定時代的公共關系活動規(guī)律。這些活動規(guī)律與方法,對其它公共關系實務同樣具有指導意義和示范價值。當然,這種指導應該是科學理論本身的自然輻射,而不是牽強附會式的照抄照搬。應是結合具體實際的應用,而不能盲目地生搬硬套。
3.模擬周密的公共關系環(huán)境。模擬類似的環(huán)境可以避免學生出現紙上談兵的學習效果, 也通過模擬監(jiān)測學生利用理論知識處理公共關系的能力。在模擬的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組,以比賽的方式記下他們的得分,這樣也鍛煉的他們的策劃能力。《公共關系學》教學改革中“師生互動”案例教學教師應注意的事項。首先在案例分析時教師要從各個角度全面的引導學生去思考,要通過一個具體的案例啟迪學生思考存在的幾種公共關系問題。讓同學們逐層的去分析、思考,做到對案例的分析要透徹,達到能夠舉一反三的效果。
4.運用了大量的公共關系案例,讓學生去分析。并且精選具有典型性、代表性、鮮明性和趣味性的案例,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很快的掌握了相應的知識,而且實現了師生的雙向交流,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老師一般都是對授課中的某一重點問題在講授完畢后,再舉出案例,讓學生分組對案例進行討論。
參考文獻
[1]謝宗云.淺論案例教學.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2.11
[2]林漢川,李覓芳主編.公共關系案例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3]熊江鵬,緊貼時代 創(chuàng)新教學《公共關系學》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及感悟《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第29卷第01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