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民進(jìn)會員、廈門作家吳梅影女士新著《蘇軾:一樽還酹江月》近期出版,該書以倒敘手法,由黃州開始,圍繞著蘇東坡一生行止展開。全書分為黃州生涯、東京夢華、杭州歲月、西湖夢尋、惠州儋州五個部分,小標(biāo)題均采用東坡詩詞句,通過對東坡實(shí)際作為、詩詞書畫等的具體展現(xiàn),將一位活生生的東坡躍然紙上。
去年夏,為完成老父親多年來一直想去眉山看一看三蘇祠的心愿(前幾年因整修,一直未能如愿),弟弟開車,我一手牽著極度弱視、幾近雙目失明的母親,一手抱著四歲多的小侄女,同時不忘照看著老父親……祖孫三代共五人,一同前往眉山。
眉山同學(xué)、好友立胡左格盛情接待,幫我抬老父親的輪椅上上下下——父親八年前得了帕金森癥,而今行動不便。此情此景,內(nèi)心的感激無以言表,只好默默領(lǐng)受,并在心里對自己說,這是東坡給我的特別的恩惠吧,從北宋而來,從眉山這人杰地靈的山水間來,從同學(xué)、朋友幾十年的友情中來。
《蜀中名勝記》卷十二《眉州》引《通義志》云:“昔人評吾州,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列眉通衢,平直衍廣,夾以槐柳,綠陰翳然。小南門城村,家多竹籬桃樹,春色可愛,橋之下流,皆花竹楊柳。泛舟其間,鄉(xiāng)人謂之小桃園。蘇子瞻詩:‘清江入城郭,小圃生微瀾。子由詩:‘仿佛城南路,繁香撲市橋?!?/p>
一千多年過去了,老泉、子瞻、子由,依然鮮活著,在故事中,在翰墨間,在詩詞文章里。我們來到眉山,來到三蘇祠,一方面是為了緬懷與瞻望,一方面是想沾一點(diǎn)文氣的吧?讓這中華文化的裊裊香煙,透過他們,傳遞給我們,氤氳不去。
三十多年前,也曾到過眉山、樂山與峨眉,“峨眉山月半輪秋”,古嘉州的明月,曾輕輕照拂著我年輕而明媚的臉孔。故地重游,容顏滄桑,歲月老去,好多地方亦變了模樣。我長時間地駐足在新修建的三蘇祠的碑刻旁,默默念誦刻石上東坡那一首首為人們耳熟能詳并膾炙人口的詩詞。而最讓我激動得幾乎是要落下淚來的,是轉(zhuǎn)入三蘇祠的后院即宋時眉山考試院中,一樹海棠,撲面而來,直撞心扉,開得正方秾艷。這是東坡手植的么?姑且這么想。無論如何,這是他深愛的花樹啊。
“東風(fēng)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他在黃州落魄時,依然忘不了家鄉(xiāng)的一樹海棠:他幾次詠海棠花;他把心中的海棠比作了心愛的美人兒,又把心頭的美人兒,比作了月下海棠花。
這海棠,是他的前妻王弗、現(xiàn)在妻子王閏之,還是黃州照顧他的王朝云?生命中至愛的幾個王姓女子,他用了他的大半生來深情吟詠、緬懷。
不思量,自難忘。
無處話凄涼。
“明月夜,短松岡”,讓我們對著這一樹海棠,展開書卷,從黃州《寒食帖》開始,來讀東坡——
(本文系《蘇軾:一樽還酹江月》一書作者自序)
精彩賞讀
花褪殘紅青杏小
“書必有神,氣,骨,血,肉,五者闋一,不成為書也……”東坡正搖頭晃腦念著手中新墨,這是他適才為子由幼子所書。
朝云端茶進(jìn)來,她穿著新做的一身衣裳:淺緋的衫兒,略深紅的裙兒,為她大病初愈后的蒼黃臉孔,增添了幾許清新。
東坡看向自己青春正好的愛妾,微微點(diǎn)頭稱許。
朝云是十一歲上下、不到十二歲那年進(jìn)入蘇家的。
同樣的這樣一個清秋,西湖邊上,正是十里桂花飄香的時節(jié)。
熙寧五年(1072年),蘇軾時任杭州通判。
就在熙寧元年(1068年),神宗(趙頊)初登大位,血?dú)夥絼偅舷履昙o(jì)的他,決定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奮力實(shí)現(xiàn)國家中興,啟用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深受賞識,離開多年來韜光養(yǎng)晦之地方,直接擢拔進(jìn)京,奉詔入朝,允準(zhǔn)“越級進(jìn)言”。
前年(1066年),蘇軾已離開鳳翔近兩年,返回京城任職史館。不料父親蘇洵去世,按祖制,他辭官回鄉(xiāng),守孝三年。熙寧二年(1069年),蘇軾、蘇轍于故鄉(xiāng)安葬父親,蘇軾并歸葬妻子王弗之后,離開家鄉(xiāng)眉山,前往京城汴京復(fù)職。是年,王安石一升而升,為參知政事(副丞相),大刀闊斧,推行新法,“省勞費(fèi),去重?cái)?,寬農(nóng)民”——用資本削減壟斷,美其名曰“錢平”;取之于富歸之以貧,叫作“均輸”;阻止農(nóng)民向有錢人借取高利貸——借貸任務(wù)交由政府來完成,春耕時借款給農(nóng)民,收成時歸還,謂之“青苗”。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保ā端问贰ね醢彩袀鳌罚?/p>
朝臣分為兩派,水火不相容。王安石稱,一為“流俗”,一為“通變”。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流俗”派全面受到清洗。
蘇軾此時,三十二歲,任職史館,官卑位低,但他依然給皇上上萬言書反對青苗法:“今陛下使農(nóng)民舉息而與商賈爭利,豈理也哉?而怪其不成乎?……夫陛下茍誠心乎以為民,則雖或謗之而人不信;茍誠心乎為利,則雖自解釋而人不服?!袂嗝缬卸种?,而不謂之放債取利,可乎?……今天下以為利,陛下以為義;天下以為貪,陛下以為廉,不勝其紛紜也?!彼娜绯庇?,甚至“警告”皇上,說:“……今陛下春秋鼎盛,天賜勇智,此萬世一時也。而臣君不能濟(jì)之以慎重,養(yǎng)之以敦樸。譬如乘輕車、馭駿馬,貿(mào)然夜行,而仆夫又從后鞭之,豈不殆哉。臣愿陛下解轡秣馬,以待東方之明,而徐行于九軌之道,其未晚也?!薄俺几`意陛下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jìn)人太銳,愿陛下安靜以待物之來,然后應(yīng)之。”
熙寧三年,司馬光外放陜西;四年,蘇軾恩師、朝廷重臣?xì)W陽修辭去一切職務(wù),退歸林泉。
這年春天,蘇軾主持開封府國子監(jiān),出了一道鄉(xiāng)試題:《論獨(dú)斷》——晉武平吳,以獨(dú)斷而克;苻堅(jiān)伐晉,以獨(dú)斷而亡;齊小白專任管仲而霸;燕噲專任子之而滅。事同而功異,何也?
王安石滋怒,使御史謝景溫論奏其過,蘇軾遂請外放,通判杭州——算是平級調(diào)動,只不過,由中央到了地方。
蓮葉亭亭。風(fēng)過時,綠浪起伏;更遠(yuǎn)處,波光粼粼,水天一色。清風(fēng)襲來,新涼漸生,荷香怡人。
去年[熙寧四年(1071年)]晚冬,蘇軾到達(dá)杭州;今年深秋,新出生兒子蘇過滿百日,蘇軾于西湖邊擺酒慶賀,順便為新任太守陳襄接風(fēng)。杭州眾官員攜其眷屬,齊聚西湖邊,共賞秋色。
蘇軾高興,不覺隨口吟出: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眾人齊聲喝彩。
一群歌女上前獻(xiàn)歌。中間一位年幼者,身著紅衣,黃鶯兒一般的清脆嗓音唱來: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呵呵”,東坡愣了一下,與妻子王閏之相視而笑。前年,王閏之剛嫁入蘇家時節(jié),晚春初夏,她帶著堂姐王弗留下的孩兒蘇邁,在眉州老宅園子里蕩秋千玩耍:海棠盛放,楊柳新發(fā),妻兒和樂,歲月靜好。蘇軾駐足,為眼前的生活和青春娟好的妻子而歡喜自足,他隨口吟出此詞《蝶戀花》。沒想到今日,竟然由尚未及笄之小小歌女唱出,別是一番韻味。
評論摘編
浙江古籍出版社:縱觀所有的東坡傳記,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影響大,但他有一些錯漏,還有就是對王安石評價(jià)不客觀,有違史實(shí)。另外,書畫,林語堂講得少。本書作者不取史傳,而是采以小說的敘事,一是為了增加可讀性;二是從《寒食帖》開始,多談點(diǎn)東坡的書畫成就。
壽勤澤(浙江人民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輯):吳梅影女士是我見過最為勤奮的作者之一。近年來,她勤于筆耕,成果迭出,她的新著《唯余筆墨情猶在——趙孟頫傳》出版問世以來,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春夏之交,書業(yè)界口碑極佳的“春風(fēng)圖書勢力榜”優(yōu)秀圖書評選中,這部圖書獲得了不少網(wǎng)民的點(diǎn)贊?!段ㄓ喙P墨情猶在——趙孟頫傳》書稿一交出,梅影女士馬上就開始了以“宋四家”為對象的新作的創(chuàng)作,足見她的勤快。她的才思敏捷,她的堅(jiān)韌執(zhí)著,讓人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