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林+金坤榮
摘要:語文課堂上要立足文本,放飛思維。立足文本的拓展,是文本解讀的延伸和補充;立足文本的思維,是文本解讀的深入和透視。在文本基礎上的有效拓展、放飛思維,才能讓語文課堂呈現(xiàn)出新的生機。
關鍵詞:語文教學;立足文本;教師;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8-0006
語文課堂上要立足文本,放飛思維。立足文本的拓展,是文本解讀的延伸和補充;立足文本的思維,是文本解讀的深入和透視。在文本基礎上的有效拓展、放飛思維,才能讓語文課堂呈現(xiàn)出新的生機。
一、品讀,探幽尋勝
品讀是語文閱讀的一種有效方式,能夠讓學生從中獲得語言文字的熏陶,提升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理解文字內(nèi)在的思想和情感,開拓思維,加深理解。
學習古文,要著重品讀關鍵詞句,詞句中有深義。如李煜的《相見歡》有一句:“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逐字研析:“梧桐”有什么深意?為什么是梧桐而不是楊柳呢?(楊柳常與春天有關,用在此處,顯然與詩境不吻合。梧桐與悲秋常連在一起,一葉知秋。秋天常給人蕭瑟之感,詩人們常借秋來抒發(fā)悲傷的情懷)梧桐怎么會“寂寞”呢?(運用擬人手法,此時詞人被幽囚了,所以寂寞的還有詞人)梧桐的生長地點在哪里?(深院。體現(xiàn)出環(huán)境的幽深、詞人內(nèi)心的悲涼。如“庭院深深深幾許”)“梧桐”籠罩在秋色里,但詞人恰恰說“深院鎖清秋”,怎么理解?(鎖住了清秋,更鎖住了詩人。因為一個亡了國被軟禁的人,不能直白地表達出情感。一個“鎖”字,凸現(xiàn)出詞人的無奈、詞人內(nèi)心的孤獨寂寞悲傷)
品讀的不僅是文字,有時標點也格外多情。此時無聲勝有聲。標點意蘊豐富,值得玩味。學習李商隱的《夜雨寄北》,要感受在《夜雨寄北》中所寄托的思念孤寂慰藉之情,可以抓住一個標點:“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何當”意即什么時候;為什么用了“。”而不是“?”經(jīng)過研讀體會,學生領悟到——“?”多了一份傷感和沉重,妻子接到書信不免更加傷感。而“?!眲t更多的是一份期待與安慰,可見詩人對妻子那份深厚情誼;詩中,凄清中有溫暖,孤寂中有慰藉。
二、比較,探奇識珍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庇斜容^才有鑒別,才能了解事物的共性和個性,認識事物本質(zhì)。將比較的方法運用在閱讀教學中就有了比較閱讀。比較閱讀能較好地解決知識的橫向聯(lián)系問題,利于分清歧義,鞏固知識,使學習者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一位教師教學李煜的《相見歡》一詞,相機采用了比較方法,學生理解深刻。
教師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關于“愁”的詩句詞句,辨別李煜的愁和一般的愁有什么不同?教師展示了一般詩人的“愁”的詩句:“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保ù揞棧弧拔壹某钚呐c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講解了《相見歡》的寫作背景(南唐亡國降宋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樓中,過著終日以淚洗面的凄涼日子,《相見歡》寫的就是這種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又聯(lián)系了李煜《虞美人》中的句子:“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至此,學生能夠明白:李煜是亡國之君,李煜的愁不是一般的離別之愁,而是失掉故國的深愁長恨。在探究“愁“的寫法時,教師又運用了比較閱讀的方法賞析了詞人的兩個詩句:“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和“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兩個句子都寫“愁”,在寫法和表達的內(nèi)容上有什么異同呢?學生熱烈討論,放飛思維,理解頗為深刻:兩者都是直接抒情,直接寫愁。都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用絲縷來比喻愁思,用愁比做一張春水。但前者突出愁思之紛繁和難以解開。后者突出愁的多,源源不斷。試想,如果不采用比較,“愁”字含義、“愁”字寫法內(nèi)容就不能有效拓展,理解就不能深入透徹??梢?,比較能開拓思維,深化知識的前牽后連,達成內(nèi)容的左右逢源,有效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改編,激思增趣
學貴能疑,教貴善誘。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材料,巧妙引導學生編寫出有別于課文的材料,通過一定的手段組合在一起,這樣能充分展開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更好地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一位教師在教學《小石潭記》時要求學生為小石潭設計景點,學生群情振奮,廣開思路,就“文”取材。學生根據(jù)文中描述,加以合理想象設計出一些多姿多彩的景點:——根據(jù)“隔篁竹”“伐竹取道”,設“竹徑幽路”景點;根據(j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設“聽水軒”景點;根據(jù)文中“潭中魚可百許頭”一段,設“觀魚臺”景點;根據(jù)“潭西南而望”一段,設“望溪亭”景點……學生還對景點一一做了解說。在這個編創(chuàng)活動中,每位學生都成了“胸中有丘壑”的設計師,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發(fā)揮,也使教材內(nèi)容活了起來。
“以節(jié)生枝,以枝養(yǎng)節(jié)”。課堂中可以“節(jié)外生枝”教語文,對課文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和使用,利用豐富的課文課程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如古文教學中,適時恰當?shù)剡\用或擬寫對聯(lián),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與欣賞能力,更好地領會作品精髓。在教學《醉翁亭記》一文時,筆者讓學生以對聯(lián)概括課文,領會內(nèi)容。學生擬寫出好多對聯(lián),既概括又恰當,如“蔚然深秀瑯琊山;翼然凌空醉翁亭”“滁人游醉翁宴;眾賓歡太守醉”“日出云歸朝暮美,野芳佳木四季麗”“觥籌交錯眾賓歡,蒼顏白發(fā)太守醉”“山肴野蔌泉香酒洌,游宴歡;觥籌交錯臣民同樂,太守醉”……在總結(jié)課文時,筆者又指導學生聯(lián)系《岳陽樓記》,擬寫了對聯(lián):“范仲淹以天下為憂,歐陽修與百姓同樂”;“岳陽樓上范仲淹為天下先憂后樂,醉翁亭里歐陽修與吏民同醉同樂”。對聯(lián)藝術概括力強,思想內(nèi)涵豐富,凝練短小、富有哲理。對聯(lián)的擬寫體現(xiàn)了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品味,體現(xiàn)了他們創(chuàng)造性運用語言的能力,使語文課凸現(xiàn)出無窮的情趣魅力。
古語曰:“善學者,師逸而功倍;不善學者,師勞而功半。”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我們立足文本,采用品讀、比較、改編等方法來拓展閱讀,注意向?qū)W生傳授學習方法,放飛學生思維,那么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教學也能收到“師逸而功倍”的最佳效果。何樂而不為呢?
(作者單位:①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同里中學 215000;②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盛澤第一中學 215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