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確的數(shù)學概念是學習一切數(shù)學知識的基礎。對小學生而言,獲得正確的數(shù)學概念,是一個主 動、復雜的思維過程。正確理解各種數(shù)學概念是掌握數(shù)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石,是學生能力養(yǎng)成和思維發(fā)展的基礎。但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數(shù)學概念并非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有的"概念"始終懸而未決,成為學生知識、技能的障礙,成了教師、學生"頭疼"的問題。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掌握新的數(shù)學知識,本人結合平時的教學,談談自己的思考--有效引導是數(shù)學概念教學的關鍵。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數(shù)學概念;有效引導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0-0159-02
1.找準認知起點,引導學生在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中自主構建數(shù)學概念
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是學習新知識的起點。教學中,教師能幫助學生建立新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中相應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是實現(xiàn)有效教學的重要策略。對于數(shù)學概念教學,教師首先要思考并弄清楚,學生學習新知識學習的支撐點在哪兒,他們需要有些什么知識經驗等,并且這些認知基礎是否已經具備了的,教新知識前,教師還要幫助和引導學生準備些什么 ……即找準并尊重學生的學習起點,據此展開教學。
以"三角形高"的教學為例。教學實踐一:師: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樣正確的畫出三角形的高呢?看看書上是怎樣說?又是怎樣畫 的?隨后播放多媒體,在屏幕上展示變化前和后兩個平行四邊形,觀察發(fā)生了變化?
生1:面積發(fā)生了變化?;生2:高也發(fā)生了變化。
師:請一位同學上來比劃一下, 高在哪里?什么是平行四邊形的高? 生: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距離叫平行四邊形的髙。
緊接著教師又出示一個銳角三角形,師:平行四邊形有高,三角形也 有高,以底邊這條為底,你認為這個 三角形的高在哪里?你們誰會畫下來?
師:誰來說說?師:請你在剛才的三角形中畫出二角形的一條高,并標出它所對應的 底。這位學生獨立畫,老師收集幾組典型的作品。
師:我們來看看這幾位同學畫得對不對?為什么?(讓學生在不斷的糾錯、辨析中掌握三角形高的畫法)
這樣的設計無可厚非,教師提得問題也比較開放,能體現(xiàn)出學生自主學習,也能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基本上都能達到教學目標。可它的缺陷是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前后聯(lián)系,或者 說是沒有站在學生已有知識的起點。 實踐證明,這樣教學,學生對三角形 的高的認識也只是硬生生地"嵌人" 自己的知識網絡,知識脈絡并不暢通。
那么就"三角形的高"的教學,可以站在什么起點上呢?或者說,可以和學生已有知識網絡中的哪部分知識相聯(lián)系起來,從而形成合理的遷移呢?
教學實踐二:
師:看看平行四邊形變形后,什么發(fā)生了變化?在屏幕上展示變化前后兩個平行四邊形。
生1:面積發(fā)生了變化。生2:高也發(fā)生了變化!師:請一位同學上來比劃一下高在哪里?什么是平行四邊形的高。生: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距離叫平行四邊形的高。
緊接著教師出示一個銳角三角形。師:平行四邊形有高,三角形也有高,以底邊這條為底,你認為三角形的高在那里?你會畫下來嗎?讓學生通過實操畫出三角形的高并標出底和高。
師:以前學過平行四邊形除了畫底邊這條底上的高,還可以畫出另外 一條底上的高,三角形還有哪里有高呢?
師:你能畫出另外兩條底邊上的高嗎?(學生畫,教師巡回觀察指導后投影反饋,檢查矯正。)師:畫了這兩條高后,那么你認 為什么是三角形的髙呢?生:經過頂點,到對邊的距離叫 高。揭示了出高的概念。接著在練習紙上畫出銳角、直 角、鈍角三角形指定的底邊上的高。
弗賴登塔爾認為,教一個內容的 最佳途徑是聯(lián)系學生的數(shù)學現(xiàn)實和 生活現(xiàn)實,在將要傳授的知識和學生已經在現(xiàn)實世界中積累的或是已經學過的知識之間建立起緊密的聯(lián)系。學生在學習"三角形的高"之前,就已經學會畫垂線的方法,會畫平行四邊形與梯形的高。教學實踐二就根據這些實際情況,從平行四邊形的高遷移 到三角形的高,然后放手讓學生通過試著畫一畫三角形高--說說什么是高,怎樣畫三角形高的方法。這樣基于學生舊知來學習新 知,凸顯數(shù)學知識的本質特點就是舊知的不斷擴充和延伸。讓知識前后聯(lián) 系,使學生的所學知識并不處于孤 立,這樣即使隨著時間的推移,對知 識內容有遺忘現(xiàn)象,也可以在知識網 絡中順著"脈絡"尋找,在有效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中,促進了學生概念學 習的自主建構。
2.引導學生通過分類比較,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
數(shù)學概念中,很多概念學生容易混淆,主要原因就是學生沒有經歷親自的比較,發(fā)現(xiàn)每個概念的異同,從而揭示各個概念的最本質的屬性,以區(qū)別于其他概念的特征。以《方程的認識》教學為例:
教學實踐一:師生通過幾幅圖,寫出幾道算式:50+x=200;2x=12;18÷x=3
師:仔細觀察這些式子有什么特點?師:像這樣的式子叫做方程,誰 來說說什么是方程?(然后通過大量的練習,判斷哪些是方程)
師:通過練習,你認為一個方程, 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教學實踐二:師生通過天平的操作活動寫出了這樣幾道算式:200<300;200 + 200= 400;300 +x >300;300 +x <350;300 +x > 310;
師:你們能將這些算式按照自己的理解分類嗎?生:我根據天平是不是平衡可以 分成兩類:一類是天平平衡的,算式里用了等號,另一類是天平不平衡 的,算式里用了大于號或小于號。
生:我把它們分成三類:有大于號的歸一類,小于號的歸一類,等于號的歸一類。
師:你覺得他們分得有道理嗎?
生:有大于號和小于號的天平都 不平衡,可以合成一類。endprint
師生按照分類標準重新整理算式:等式;不等式;
200+200=400;200<300;300+x<350 ;300+x=334;200+x>310;200+x>300;
師:指著等式一類:像這種和天平一樣左右兩邊相等的式子我們把 它叫做等式。知道它為什么叫等式 嗎?
生:左右兩邊相等。師:那另一種呢?生:不等式。
師:這兩個等式一樣嗎?生:不一樣,一個有字母,一個沒有。
師:字母在這里我們把它叫做未知數(shù),像這種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叫做方程。
師:你能寫成幾個方程嗎?生寫方程:78+x=96;5x=25;96+ A=8;x-36=5;
師:它們是方程嗎?為什么?生:在這些式子里都有未知數(shù)。
師:200+x>210,這個式子里有未知數(shù),它是方程?
生:不對,它兩邊不等。生:它不是等式。
生:一個式子里必須有未知數(shù), 還必須是等式才叫方程。
師:你能說說什么是方程嗎?生: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叫方程。
在教學中,要提供給學生知識背景中的一些對象,讓學生去觀察、比 較、分析、綜合,誘使學生萌發(fā)猜想, 引出概念。教學實踐一只通過幾幅圖的觀察就直接教學概念,然后通過大量的練習讓學生熟記概念的定義,這樣學生也會知道什么是方程,也能做 出正確的判斷,但理解的可能只是概念的形,并沒有掌握實質內容。教學實踐二通過分類比較的方式,將方程的概念教學分三步走:第一步,理解等式的概念,雖然學生不斷地接觸等式,但等式的概念至今還沒有出現(xiàn)過,有必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等式,于是教學中增加了這一小節(jié)內 容,為學生正確理解方程降低門檻; 第二步,理解方程的概念,不是一次就完整地呈現(xiàn)給學生,而是讓學生通 過比較,發(fā)現(xiàn)方程與等式的區(qū)別;第三步,在初步建立方 程概念的基礎上,通過舉例、對比、分 析形成概念,從而掌握概念的內涵。
總之,讓學生親歷概念形成的過程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的稟賦得以充分展示,使師生、 生生間的交流更有說服力,更有效, 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使學生對所學的數(shù)學概念記憶更深刻。
參考文獻:
[1] 張冬梅《體現(xiàn)概念的精致過 程》《教學月刊》(小學版),2010.
作者簡介:
趙賢英,大專學歷,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教育教學。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