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東 周志強 麻吉河 劉柏橋
摘 要 大學生從中學進入大學初期時的適應性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面對新的學習環(huán)境、新的同學交往方式、新的學習方式等方面的不適應。本文針對于當代大學新生的適應性問題制定了一套相應的思想和學習教育方法,通過“四分創(chuàng)新工程”對新生進行指導,從而更好地加強大學新生的適應性建設,給學生成長成才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
關鍵詞 大學新生 適應性 思想政治教育 應對舉措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9.079
A Study on the Adaptability of College Freshmen to
Enter School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WANG Xiaodong, ZHOU Zhiqiang, MA Jihe, LIU Baiqiao
(School of Transportation,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2)
Abstract The adapt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early middle school to early colleg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lack of adaptation to the new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new ways of communication among students, and the new ways of learning. The needle has developed a set of corresponding ideas and methods for learning adapta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rough the "four-innovation project" to guide students to better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Freshmen's adaptability, provid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growth.
Keywords college freshman; adaptabil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ntermeasures
0 引言
大學是大學生從中學階段到步入社會的過渡階段,是實現(xiàn)學生從學生角色向社會人角色轉(zhuǎn)換的關鍵階段。而大學新生入學的過渡期,則極大地影響甚至決定著大學生整個大學學習階段的發(fā)展走勢,因此,大學新生的適應性問題成為學生工作中備受關注的問題之一。[1-2]長久以來,國內(nèi)外眾多學者都對此問題進行了個性化的解讀和深入的研究。本文就大學生在入學階段所面臨的適應性問題及其相應的教育對策進行了探討。并根據(jù)當代大學生新生適應性問題,結合新時代的教育背景制定了相應的思想教育方法。因材施教,開展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在引領學生適應并融入新群體的同時,深掘自身潛能,豐盈精神世界,樹立理想信念。為了增強教育引導的效力,本文采用“四分創(chuàng)新工程”的研究思路進行針對性實施。
1 大學新生入學面臨的適應性問題
適應性問題是當代社會中一種常見的問題,大部分原因是由于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而無法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造成的,所以要構建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體系,必須深入了解當代大學新生適應的情況,只有準確了解大學新生存在的不適應問題,才能提出新生適應性教育的對策,幫助大學新生能夠順利渡過適應期,提高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zhì)量。
大學新生從中學來到大學,面對陌生的新環(huán)境,他們還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很容易對新環(huán)境產(chǎn)生不適應,即新生適應性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1)生活方面的不適應。當代大學生,大多數(shù)都是“95后”甚至“00后”,[3]在進入大學校門以前,衣食住行基本上都是由家長安排好的,當離開家鄉(xiāng)來到大學時,需要自己在新的環(huán)境下獨立解決自己的衣食住行,和原來的生活形成了巨大反差,由于缺乏社會適應能力,當他們開始獨立面對新的生活環(huán)境時就會不知所措。進入大學校園初期,會由于大學和高中的管理模式不同,使學生獲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間,致使他們將大量時間用在了網(wǎng)絡游戲上,造成生活沒有規(guī)律。在消費方面沒有合理的規(guī)劃,出現(xiàn)攀比跟風情形。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還可能造成飲食和氣候的不適應。
(2)學習方面的不適應。學習不適應是新生中最普遍存在的問題,中學時代學生的學習方式是由各科任課老師安排好的,只需按老師的安排按時完成即可,而在大學的自主學習方式,一大批新生由于沒有奮斗目標,從而失去了學習的動力。雖然大學新生得到了更多的自主支配時間,但失去了教師和家長的鞭策,出現(xiàn)缺乏主動學習的能力和學習目標不明確等問題,無法適應大學學習方式,逐漸失去學習興趣。
(3)心理方面的不適應。能夠經(jīng)過高考嚴格的選拔進入高等院校的學生,在中學時代成績都比較優(yōu)異,而當他們進入大學后,大家的成績都相差不大,致使有些大學新生產(chǎn)生較大的心理落差。由于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個人條件也各有差異,條件差的同學無疑會產(chǎn)生自卑心理,使他們害怕和別人交往,怕別人看不起自己。無形之中給他們造成了不良影響。[4]
(4)人際交往方面的不適應。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拓展大學生的生存發(fā)展空問、促進其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學新生出現(xiàn)的人際交往方面的不適應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與老師間的交往不適應。由于中學時代老師的嚴厲形象在學生的內(nèi)心里深深地扎了根,致使在大學生活里新生對老師產(chǎn)生畏懼之心,遇到問題不敢請教老師。而輔導員也因管理眾多學生,不可能對每個學生面面俱到,從而逐漸導致師生關系產(chǎn)生隔閡。endprint
第二,與同學間的交往不適應。進入大學后,要與來自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同學生活在同一個宿舍里,而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不懂得謙讓,交往過程中只考慮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別人的生活習慣和民族傳統(tǒng),有時會因為雙方的生活習慣不同而產(chǎn)生矛盾。
第三,與異性間的交往不適應。在中學時期談戀愛是被老師及家長禁止的。而到了大學,男女生的交往不再有家長和老師的約束,剛剛進入大學的學生正處于身心成長期,他們渴望接近異性同學,希望與其建立親密的關系,但是又不知道該怎么處理與異性的關系,導致很多同學不能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容易造成彼此傷害,影響到雙方正常的學習生活,甚至會給雙方造成心理創(chuàng)傷。[5]
2 提升大學新生適應能力的應對舉措
針對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本文從入學時間、受眾對象、負責部門、引導方向四個方面,提出 “四分創(chuàng)新工程” 的研究思路,從注重分模塊設計工程、分階段實施工程、分類指導工程、分層聯(lián)動四個角度出發(fā),每個角度分四個方面全方位地開展新生適應性問題的教育。
(1)注重分模塊設計工程,塑造新生適應性的源動力。通過分模塊設計工程,將理想信念作為引導的風向標,增強大學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即主要從思想引領、發(fā)展輔導、美育教育和綜合素養(yǎng)四個模塊來設計內(nèi)容,增強大學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學生頭腦,不斷增強他們的理論認同、政治認同和情感認同,塑造新生適應性的源動力。
從而,在可塑性極強的適應階段各方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進而讓理想信念做引導的素質(zhì)提高成為新生適應的源動力。
(2)注重分階段實施工程,提升新生適應性的支撐力。通過分階段實施工程,逐層遞進,提升新生適應性的支撐力,保障新生適應的負荷均勻,能及時接受消化,從而確保各項工作得以有條不紊的進行。即入學前重點教育一批、入學后全體教育一周、注重抓好第一個月、堅持貫穿整個學年。在不同時間段面向不同群體開展針對性的教育,引導學生以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固本、以優(yōu)秀公民素養(yǎng)立身、以崇高理想信念鑄魂,做深做實大學新生分階段實施工程,不斷提升新生適應性的支撐力。
以學前教育為輔,在新生入學前舉辦“新生訓練營”,幫助家庭經(jīng)濟困難新生提前了解學科特點、適應大學生活,增強信心,通過多渠道的信息供給,讓新生盡可能多地了解學校,熟悉環(huán)境,達成全時段育人。以學初教育為基,開展入學教育,開展寢室團體心理小游戲,消除成員之間的陌生感和距離感,幫助學生互相迅速適應和熟悉,學會協(xié)調(diào)互助,提高他們團隊合作的工作效率,讓新生盡快了解新生活節(jié)奏,堅持全員育人。以首月教育為體,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全方位育人。以學年教育為殼,充分促進朋輩互助,一年的文化活動,實踐積累,朋輩經(jīng)驗,鑄就了良好的適應模式。在遞進式的全過程育人模式中,保證了新生的進階性適應,充分提升新生適應的支撐力。
(3)注重分類指導工程,增強新生適應性的凝聚力。開展貼近不同學生思想的新生適應性活動。即區(qū)分新生黨員、學生骨干、特殊群體以及普通學生,有針對性地提供指導。針對不同群體,通過采取不同的措施進行分類指導。面對大學生群體出現(xiàn)的思想認識多元化、價值判斷復雜化、發(fā)展訴求多樣化趨勢,特別是一些錯誤思潮可能對學生思想行為產(chǎn)生負面影響,針對不同群體分類指導格外重要,增強大學新生適應性凝聚力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刻不容緩。
針對不同群體思想認識多元化,價值判斷復雜化,發(fā)展訴求多樣化的特點,對新生進行分類引導。新生黨員保持思想理論的洗禮,增強黨性修養(yǎng)。學生骨干鍛煉能力,深掘潛力,提升思想覺悟。關懷特殊群體,消除其自卑感,促生積極心態(tài),文化育人,思想化人。全方位注重普通學生的引導,注重“知、思、行”的統(tǒng)一,進一步彰顯“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用共同的思想目標,增強新生凝聚力。
(4)注重分層聯(lián)動工程,發(fā)掘新生適應性的推動力。通過分層聯(lián)動工程,細化施授主體的不同責任,明確各層次的具體分工,互聯(lián)互助。即學校、院系和黨團、班級以及個人各有側重、同步推進。強調(diào)校體作用,把教育教學、社會實踐、文化育人、典型引領、制度規(guī)范等結合起來,構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長效機制。搭建院系間的溝通交流橋梁,建立新生導師制,加強專業(yè)教師對學生的學術指導和人生指導。同時堅持立德樹人,著力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zhì)量。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基本道德規(guī)范為基礎,從學校、院系、班級、個人四個方面,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發(fā)掘新生適應性的推動力。堅持以“以學生為本”為目標,致力于新生人文修養(yǎng)、專業(yè)素養(yǎng)以及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通過各部門的協(xié)調(diào)配合,使學生充分發(fā)揮團隊協(xié)作的力量和個人才藝特長,同時豐富校園生活,提高文化修養(yǎng),培養(yǎng)高雅情趣,促進全面發(fā)展。
綜上所述,“四分創(chuàng)新工程”將新生引導細分化,模塊主題明確化,階段深入效力化,受眾人群個性化,分層聯(lián)動一體化。歸置出系統(tǒng)的解決方案,為大學新生創(chuàng)造了適應環(huán)境、提升自我、發(fā)掘能力、思想深化的優(yōu)質(zhì)平臺。學校各層級聯(lián)動,最終實現(xiàn)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育人機制。
課題項目:本文得到吉林大學2016年學生工作研究課題“大學新生入學適應性問題與教育對策研究”(編號:XGY201609)的資助
參考文獻
[1] 康立芳.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與對策[D].華中師范大學,2012.
[2] 范雪.大學新生的心理適應問題探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9.11(5):93-94.
[3] 王艷碧.“90后”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2(37):204-206.
[4] 常瑜,楊勇.抓住兩大“適應性問題”做好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工作[J].延邊黨校學報,2009(6):152-153.
[5] 黃娜.大學新生適應性教育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