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全 譚會敏
【摘 要】《英烈傳》是明代通俗長篇歷史小說,其故事在戲曲及民間曲藝中廣泛流傳,流傳甚廣。與《英烈傳》小說相比,戲曲《英烈傳》故事情節(jié)更加豐富,人物形象更加鮮明,傳奇色彩更加突出,平民化傾向更加明顯。這些作品反映了民間的好惡、希望與寄托,以及普遍的文化心理和感情傾向?!队⒘覀鳌废蚓﹦∞D(zhuǎn)化的過程,其實是《英烈傳》走向民間、走進大眾,逐漸生活化、世俗化的過程。
【關(guān)鍵詞】《英烈傳》;戲曲傳播;京劇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9-0010-02
《英烈傳》是明代通俗長篇歷史小說,其傳本有《新鐫龍興名世錄皇明開運英武傳》《新刻皇明開運輯略武功名世英烈傳》《云合奇蹤》等,雖然上述傳本的回目及內(nèi)容略有出入,但主要故事情節(jié)大同小異。作為演義小說,《英烈傳》故事多附會正史及稗官野史,其成就有限,藝術(shù)獨創(chuàng)性不強,但提供了“演義小說的一種標本”。因此,雖然在清代遭到禁毀,但坊間刻本仍然較多,尤其是其中的一些人物和故事,在戲曲及民間曲藝中廣泛流傳。
一、《英烈傳》故事在京劇中的傳播概況
《英烈傳》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有京劇、川劇、湘劇、秦腔、漢劇、桂劇、潮劇、晉劇、豫劇、滇劇、河北梆子、同州梆子、徽劇、楚劇、粵劇、莆仙戲、高甲戲等劇種。其中,京劇劇目保存尤多,《京劇劇目辭典》收錄的有《掃地掛畫》《龍鳳呈祥》(又名《一兩漆》《一兩七》《油漆匠嫁女》)、《朱洪武出世》(共三本)、《梵王宮》《葉含嫣》《射雕聯(lián)姻》《串龍珠》《反徐州》《反徐州》之二、《萬民歡》(又名《紅旗軍的祝捷年》)、《武當山》(又名《朱洪武打擂》)、《狀元印》(又名《三反武科場》)、《鐵嶺關(guān)》《王禹三踹牛塘峪》《九江口》(又名《忠義臣》《火燒陳友諒》《鄱陽湖》《張定邊》)、《九江口》之二、《廣泰莊》(又名《三請徐達》)、《智取北湖州》《火燒百涼樓(共二本)》(又名《百涼樓》《興隆會》《亂石山》《常遇春救駕》)、《探滁州》(共五本)(又名《師生反目》)、《淮安義》《戰(zhàn)滁州》《取池州》《采石磯》《取金陵》(又名《鳳吉公主》《蕪湖關(guān)》)、《紫金鎖》(又名《郭英嫖院》)、《寧國府》(又名《收朱亮祖》《天長關(guān)》)、《順天興》《戰(zhàn)太平》(又名《花云帶箭》《太平城》)、《新戰(zhàn)太平》《正氣圖》《擋亮》(又名《戰(zhàn)土臺》《江東橋》)、《奪太倉》《盤陀山》《八達嶺》(又名《常遇春大戰(zhàn)伯顏圖》)、《居庸關(guān)》《明英烈》(共八本)、《北海現(xiàn)金橋》《莫愁女》《萬事足》《游武廟》(又名《劉基辭朝》)、《福將胡大?!贰侗萄一ā返?0余種(凡一劇多目者、多本連臺者視為一種,折子戲未單獨統(tǒng)計)。
從《英烈傳》戲曲所表現(xiàn)的人物來看,主要有朱元璋(在劇中或稱為朱云龍、朱彥龍、朱洪武等)、劉基、徐達、花云(或稱為花榮)、朱亮祖、郭英、沐英、常遇春、胡大海、康茂才等正面形象,劉福通、陳友諒、張士誠等農(nóng)民起義首領(lǐng)形象,以及元順帝、脫脫、薩敦、完顏龍等反面形象。就正面形象而言,朱元璋是明代開國皇帝,是元末起義的主要首領(lǐng),尤其是其布衣發(fā)跡變泰的故事,契合了民眾的普遍心理,其被反復(fù)搬演也在情理之中;以劉基、徐達為代表的明代開國英烈,理所當然是京劇表現(xiàn)的重點。
從演員搬演曲目看,一些經(jīng)典的故事自近代以來反復(fù)被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搬上舞臺。如《掃地掛畫》先后有小翠花、馬富祿、尚富霞、徐如云、董度云、鄭多云等參與表演;《梵王宮》有朱琴心、賈碧云、張文艷、張文奎等參與表演;《采石磯》自咸豐以來,先后有張三福、馮雙德、錢寶峰、錢金福、許德義、沈三玉、尉遲喜兒、王福壽等參與表演;《擋亮》則有王喜云、余玉奎、陳嘯云、劉寶玉、丁連生、小二順、汪桂芬、劉春喜、王鳳卿、陸長林、孫盼云、時德寶、譚鑫培參與表演;《戰(zhàn)太平》更是吸引了程長庚、譚鑫培、言菊朋、楊月樓、余叔巖等20余位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此外,京劇名家馬連良擅長演《串龍珠》《廣泰莊》等;蓋叫天曾演《智取北湖州》等。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反復(fù)排演《英烈傳》故事,折射出民間對《英烈傳》故事及主要人物的喜愛。
二、民間文化心理與戲曲傳播
《英烈傳》小說本于史實,早期故事在明代初期已在民間流傳。到清代雖遭禁毀,但禁而不止,除涌現(xiàn)諸多小說刊本外,更有搬演常遇春大戰(zhàn)伯顏圖的《千秋鑒》傳奇面世?;ú颗d起之后,《英烈傳》成為京劇及地方劇種的寵兒,它們大量改編英烈故事,其中尤以京劇為甚?!队⒘覀鳌肪﹦∧颗c小說相比,人物形象更加鮮明,故事情節(jié)更加豐富,傳奇色彩更加突出,平民化傾向更加明顯。這些作品事實上反映了民間的好惡、希望與寄托,以及普遍的文化心理和感情傾向。《英烈傳》向京劇轉(zhuǎn)化的過程,其實是《英烈傳》走向民間、走進大眾,逐漸生活化、世俗化的過程。
(一)草莽氣概與俠肝義膽
小說走向世俗的過程,也是不斷吸收世俗情感和市井文化的過程。從《英烈傳》小說向京劇的轉(zhuǎn)變來看,主要表現(xiàn)為對草莽英雄與俠義精神崇拜等主題。自古以來,草莽英雄以其獨有的親和力贏得了民間的鐘愛。歷來傳誦的草莽英雄故事,如替天行道之宋江、醉打蔣門神之武松、倒拔楊柳之魯達、率直忠誠之李逵、胸無宿物的張飛等,不僅早已成為婦孺皆知的英雄,更是成為了一種象征和文化符號影響后世。朱元璋以布衣起兵的歷史事實,使《英烈傳》迅速與草莽文化聯(lián)姻。《掃地掛畫》敘朱元龍(即朱元璋)委身傭工;《朱洪武出世(二本)》中的朱元璋貧困潦倒,吃白食被抓,以致淪為乞丐;《朱洪武出世(三本)》中朱元璋與沈萬山賭博等,均凸顯出朱元璋的這一特點。此外,演繹其他開國英烈及農(nóng)民起義將領(lǐng)草莽形象的劇目有《梵王宮》《狀元印》等。
草莽英雄天生擁有一副俠肝義膽。俠義精神與俠義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史記》曾記載:“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眰b以疾惡如仇、愛憎分明、劫富濟貧、仗義疏財、剛直豪爽等性格為人稱道。《英烈傳》京劇劇目中的一些人物被賦予了俠義精神,如《梵王宮》中的花云母子,發(fā)現(xiàn)元世襲萬戶侯耶律壽欲謀奪韓妻,勾通縣官,并將借據(jù)二十兩私改為二千兩時,義憤填膺,報知韓妻之父劉福通,共議救韓之計;《串龍珠》中的侯伯清為解救朋友而典當家藏寶珠;《狀元印》中常遇春大鬧武科場,以及《取金陵》中虛構(gòu)的游俠伍福等都是俠義精神的代表?!八麄円环矫胬^承了古代英雄的特征,作為‘力與‘勇的化身,具有類型化傾向;另一方面,又寄托了下層人民特別是市民階層的道德理想與生活情趣”,這種雙向的結(jié)合既是《英烈傳》在民間傳播的需要,也是民間文化固有張力的體現(xiàn)。
(二)巾幗英豪與愛恨情仇
戲迷與觀眾是戲曲表演賴以生存的基礎(chǔ),即便是“貧困戲劇”,也離不開觀眾的參與。戲迷伴隨著戲曲表演而產(chǎn)生,而戲迷真正成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為人們所重視,則要推延到清末民初京劇興盛之后。此時,以票友為代表的戲迷階層隨之興起。戲迷階層的壯大與戲迷文化的形成,對京劇表演的內(nèi)容與形式產(chǎn)生了更加直接的影響,一些票友甚至直接參與和干預(yù)劇目的改編,進一步拉近了劇目生產(chǎn)與普通觀眾之間的距離,觀眾的審美期待與細微變化更加直接反饋給京劇創(chuàng)作者和表演者。同時,戲迷的構(gòu)成也在悄然發(fā)生變化,清末以來,京劇女性觀賞群體大量涌現(xiàn),尤其是以慈禧為代表的具有絕對權(quán)威的女性觀眾的出現(xiàn),對傳統(tǒng)以男性為主體的敘述方式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勢必促成京劇劇本在女性缺位的故事中,大量增加評書、傳說中刻畫女性的情節(jié),甚至張揚女性之美德。
復(fù)仇主題與木蘭代父從軍故事的結(jié)合,是京劇加入女性角色的一個重要方面。復(fù)仇主題可上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流傳千年,家喻戶曉?!队⒘覀鳌肪﹦∧客鶎?fù)仇與代父(夫)從軍結(jié)合起來,宣揚女性英勇殺敵的大無畏精神。如《奪太倉》虛構(gòu)了張虬之女秀蓮,講述徐達帶兵攻取太倉,常遇春為先鋒,太倉守將張虬親自出戰(zhàn),為常所敗。張虬之女秀蓮,代父從軍,為父報仇,徐達部將皆不能敵。最后由徐達親自出戰(zhàn),才擒獲張虬父女;《八達嶺》中虛構(gòu)了常遇春之女常瑞鳳,講述常遇春被元將伯顏圖刺傷左腿,中毒身亡,其女常瑞鳳聞知,主動請纓,代父報仇;《盤陀山》中也虛構(gòu)了朱亮祖之女朱鳳英隨父出征。令人驚奇的是,民間不僅虛構(gòu)了代表正義一方的女性形象,還虛構(gòu)了代表元朝腐朽統(tǒng)治一方的女性形象,且她們在故事中已無所謂正與邪,主要突出其英勇善戰(zhàn)、勇猛無敵的巾幗形象。這種不以一般善惡標準來褒貶女性形象的方式,進一步印證了女性形象及女性故事在戲曲中出現(xiàn)的目的,即滿足廣大女性觀眾的心理期待。
如果說代父從軍故事中虛構(gòu)的女性形象,尚是在男權(quán)社會影響下產(chǎn)生的,且?guī)в心行陨?,那么,對愛情故事的虛?gòu),則從正面凸顯了女性的陰柔之美。如《葉含嫣》《射雕聯(lián)姻》《梵王宮》中的花云與柳含煙(或稱葉含嫣);《淮安義》中的張興祖與劉月娥等都是于小說之外杜撰的愛情故事。這些女性形象的出現(xiàn),使故事更加生動,更加親切;英雄形象更加真實而不虛幻,且個性十足。再從這些“愛情故事”的結(jié)局看,無一例外都以夫唱婦隨,拜堂完婚結(jié)束,這也正好與民間的大團圓結(jié)局和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審美期待相契合。
綜上所述,《英烈傳》小說在民間得到了廣泛傳播。在傳播過程中,有的是小說故事的再現(xiàn),有的則是在民間文化影響下的杜撰和虛構(gòu),增添了故事的傳奇色彩,這是《英烈傳》小說走向民間,逐步世俗化、生活化的一種必然趨勢。從某種意義上說,《英烈傳》小說在民間的傳播,是向平民大眾與民間文化的妥協(xié)與轉(zhuǎn)化;而民間文化也借助于《英烈傳》實現(xiàn)了一次新的展演和重構(gòu)。
參考文獻:
[1]陳文新.《英烈傳》:歷史向故事傾斜[J].明清小說研究,1990(2).
[2]曾白融.京劇劇目辭典[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
[3]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0,2413.
[4]齊裕琨.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