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玉, 龔婭妮, 趙 艷
(四川省雅安市人民醫(yī)院, 四川 雅安, 625000)
鹽酸非索非那定片常規(guī)劑量和遞減劑量治療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的效果比較
劉 玉, 龔婭妮, 趙 艷
(四川省雅安市人民醫(yī)院, 四川 雅安, 625000)
蕁麻疹; 鹽酸非索非那定片; 遞減劑量; 常規(guī)劑量
研究[1]表明,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患者病情反復發(fā)作,治療比較困難。目前臨床上治療慢性蕁麻疹疾病主要為長時間口服抗組胺藥物[2]。研究[3]表明,部分患者服用一定時間的抗組胺藥物后,逐漸減少劑量仍可以取得滿意的效果。鹽酸非索非那定具有較好的抗組胺作用,對治療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疾病有較好的效果[4]。本研究比較鹽酸非索非那定常規(guī)劑量和遞減劑量治療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2016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自發(fā)性蕁麻疹患者86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2組。觀察組43例,其中男19例,女24例,年齡為32~68歲,平均(50.12±5.23)歲; 對照組43例,其中男20例,女23例,年齡為33~67歲,平均(50.89±5.39)歲。入選標準[5]: ① 蕁麻疹疾病活動評分4分以上; ② 不明確發(fā)病原因; ③ 患者的年齡18歲以上; ④ 患者能夠積極地接受治療。排除標準: ① 排除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疾病的患者; ② 處于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③ 伴有血液系統(tǒng)腫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④ 正在接受抗凝血藥物治療的患者; ⑤ 伴有嚴重心、肝、腎疾病的患者。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患者簽署自愿書,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劑量治療,患者入院后口服鹽酸非索非那定片120 mg/d(商品名: 萊多菲; 生產(chǎn)廠家: 浙江杭州萬馬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 規(guī)格: 20 mg/片; 批號: 20130213), 3次/d, 2片/次,患者連續(xù)用藥3個月。每4周對患者的活動程度以及皮膚病生活質(zhì)量進行比較。
觀察組患者給予遞減劑量治療,患者入院后口服鹽酸非索非那定片治療, 120 mg/d, 3次/d, 2片/次。如果患者在用藥后4周皮疹完全好轉(zhuǎn),仍必須要第8周后開始遞減藥量,從第8周后開始給予患者鹽酸非索非那定片90 mg/片,如果藥物減量使用2周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得不到完全控制(疾病活動程度≥2分),則恢復至原有劑量,若可以完全控制,則嘗試減量至60 mg/d。
1.3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患者活動程度、皮膚病生活質(zhì)量改善情況,同時比較2組患者治療后臨床效果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疾病活動程度評價[6]: 主要是對患者的瘙癢程度急性評價, 0~3分,療效分為顯效、有效、無效[7]。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Excel錄入計算機系統(tǒng),采用SPSS 18.0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采用[n(%)]表示,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各時間點活動程度評分比較
治療前, 2組患者的活動程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第4、8周, 2組患者的活動程度評分都顯著下降,且對照組顯著低于觀察組(P<0.05), 見表1。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皮膚病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的皮膚病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第4、8周, 2組患者的皮膚病生活質(zhì)量都顯著降低,且對照組顯著低于觀察組(P<0.05), 見表2。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各時間點活動程度評分比較 分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皮膚病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 分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3 2組患者治療后臨床效果比較
對照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3.02%(40/43), 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90.70%(39/43),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2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出現(xiàn)1例頭暈, 1例嗜睡; 對照組患者出現(xiàn)2例嗜睡,1例頭暈,3例輕度水腫,但是均未對治療結果產(chǎn)生影響,并且停藥后上述不良反應全部緩解。治療結束后對患者進行血尿常規(guī)、心電圖以及電解質(zhì)和肝功能檢查,未發(fā)現(xiàn)異常,2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抗組胺藥物是目前臨床上治療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的基本藥物[8]??菇M胺藥物可以作為反激動劑,能夠持久地影響組胺受體的活化變化,降低組胺受體活化狀態(tài),防止患者的病情反復發(fā)作。國外醫(yī)學研究[9]指出,建議控制患者的病情后,能夠逐漸減少藥物劑量,且療程一般不少于1個月,必要時可延長至3~6個月。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前,2組患者的疾病活動程度以及皮膚病生活質(zhì)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第4、8周后,患者的疾病活動程度以及皮膚病生活質(zhì)量都有所降低,但是常規(guī)劑量治療組患者的改善效果優(yōu)于采用遞減劑量治療的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患者,但是2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第4、8周以及治療后第12周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可見以上兩種治療方案都能夠有效地控制患者病情,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有研究[10]表明,大部分對鹽酸非索非那定片反應好的患者治療4~8周后,對患者給予的鹽酸非索非那定片劑量遞減有效。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第8周后,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患者對鹽酸非索非那定片所需的藥物量低于常規(guī)劑量治療的患者,當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有效控制后,對患者遞劑量,同樣能夠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11]。本研究2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嚴重的不良反應,并且在停藥治療后患者的不良反應全部緩解。
[1] 宋志強, 羅娜, 陳曙光, 等. 鹽酸非索非那定片遞減療法治療慢性自發(fā)性蕁麻疹的療效觀察[J]. 中華皮膚科雜志, 2016, 49(8): 547-550.
[2] 李玲玲, 張玉杰, 尹利莎, 等. 白介素25、33在慢性蕁麻疹患者外周血中的表達及意義[J]. 中華皮膚科雜志, 2014, 47(4): 284-286.
[3] Kim Z, Choi B S, Kim J K, et al. Basophil Markers for Identification and Activation in the Indirect Basophil Activation Test by Flow Cytometry for Diagnosis of Autoimmune Urticaria[J]. Annals of laboratory medicine, 2016, 36(1): 28-35.
[4] 劉華杰. 白芍總苷聯(lián)合咪唑斯汀治療對老年慢性蕁麻疹患者免疫調(diào)節(jié)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5, 15(14): 3988-3989, 3990.
[5] 林中方, 何斌, 熊超, 等. 枸地氯雷他定片聯(lián)合匹多莫德分散片治療慢性蕁麻疹的療效及對T細胞亞群的影響[J]. 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4, 22(15): 2490-2492.
[6] 馮會蘭, 唐世清. 依匹斯汀與西替利嗪聯(lián)合雷尼替丁治療老年慢性蕁麻疹療效比較[J]. 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 2014, 33(1): 77-78.
[7] 黃桃源, 楊文林, 尹嘉文, 等. 急性時相反應標志物及凝血、纖溶標志物與慢性蕁麻疹的相關性研究[J]. 中華皮膚科雜志, 2014, 47(7): 473-476.
[8] 張明海, 戴前梅, 胡春艷, 等. 慢性蕁麻疹患者外周血白細胞介素9和轉(zhuǎn)錄因子PU. 1的表達及意義[J]. 中華皮膚科雜志, 2015, 48(2): 108-111.
[9] Guevara-Gutierrez E, Bonilla-Lopez S, Hernández-Arana S,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cetirizine versus cetirizine plus ranitidine in chronic urticari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J]. The 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treatment, 2015, 26 (6 ): 548-550.
[10] 楊茜, 鄧永瓊, 李雨欣, 等. 中西醫(yī)結合延續(xù)護理對慢性蕁麻疹患者治療效果及生命質(zhì)量的影響[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5, 31(10): 739-742.
[11] 黃夢雅, 溫路, 周汛, 等. 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聯(lián)合抗組胺藥治療慢性蕁麻疹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統(tǒng)評價[J]. 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5, 12(25): 3096-3099.
R 758.24
A
1672-2353(2017)19-203-02
10.7619/jcmp.201719074
2017-03-20
四川省衛(wèi)生廳科研課題(160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