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玥+彭云+詹琳
關鍵詞:博物館;社會教育;高校;推廣
注:本文系武漢工程大學第十一期大學生校長基金項目一般項目“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在高校中的推廣與應用研究”結項成果(立項號:2016076)
1 引言
博物館本身兼具多種功能,可以說是感知過去、認識現在、探索未來的重要載體,是學校的第二課堂。其館藏和建設等雖然在與時俱進,但在高校的推廣應用方面依然欠缺。截止到2015年底,我國博物館(含國有和非國有)共達4165家,主要受眾人群可大體分為民間受眾、普通受眾和精英受眾,大學生群體在眾多受眾中是缺位的。本文旨在研究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在高校中推廣的必要性,并進行推廣途徑的探索。
2 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在高校中推廣的必要性及現狀
1.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在高校中推廣的必要性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具有特殊作用。”這是習近平對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開幕的賀信中的一句話。從這句話中不難看出,博物館對傳承民族文化,激發(fā)愛國思想,傳遞智慧精神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教育功能。“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對在校大學生提出懂事理,明得失,知興替的基本要求。
2.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在高校中推廣的現狀
社會教育歸納起來說有幾種類型,除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外,還包括家庭教育、文化教育、旅游文化教育、各種成人教育及博物館教育,而博物館教育是社會教育以及人們終身教育的重要課堂。縱觀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在社會中的實施現狀,幾乎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主題,各具特色,以武漢地區(qū)為例,湖北省博物館主要展覽楚文化和編鐘藝術;武漢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又稱“紅樓”)主要展覽辛亥革命相關展覽物;武漢漢繡博物館主要展覽漢繡文化、制作、收藏研究。博物館設施逐漸科學化、現代化,人才專業(yè)化都讓其社會功能在社會中發(fā)揮較為良好。國家也注意到了博物館社會教育在學生中的缺失,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充分發(fā)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未成年人的教育作用,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要創(chuàng)造條件對全社會開放,對中小學生集體參觀一律實行免票?!眹覍τ谥行W生的博物館教育十分重視,以武漢博物館舉例,武漢博物館每年都會與中小學開展走進博物館、舉辦知識競賽等系列活動。而大學生此類機會甚少。
誠然,大學課堂會開展歷史、政治相關的課程,但實際上,鮮少大學生重視非本專業(yè)課程,課堂上的學習遠沒有切身實地體會、觸摸、感受讓人印象深刻?;旧峡梢钥偨Y為大學有嘗試,但收效甚微。
分析其原因,可大概分為以下幾點:
①大部分中國高校未意識到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重要性,缺乏大膽開展課堂改革的勇氣,基本沒有專門課程或活動。
②博物館社會教育不管是政策還是博物館本身更多面向中小學生,忽略了大學生這塊教育受眾;
③大學生面對五光十色的娛樂世界,很難沉下心來自己去主動追求博物館社會教育的功能。
3.中外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在高校中的推廣
經過調查研究發(fā)現,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博物館對于大學生的主要鼓勵政策是門票優(yōu)惠。另外,以美國為例,雖然沒有特別針對大學生的推廣政策,但是遍布廣泛,全國共有各類博物館35144家,這個數字遠遠超過麥當勞餐館(1.4萬)加上星巴克連鎖店(1.1萬)的總和。按人口數量計算的話,不到1萬人就有一家博物館。美國紐約市曼哈頓中城的現代藝術博物館與帕森斯設計學院有合作關系,帕森斯學生憑學生證可以免票。這帶給我們國內高校一定的思考:是否與博物館建立館校合作關系,讓學生知曉自身免門票,就會鼓勵其參觀博物館。
雖然國內外博物館對于高校的社會教育功能并不具有針對性,但對于我們自身博物館來說還是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丹麥的實驗博物館,復原了先民的生活環(huán)境,觀眾可身臨其境領略歷史的變遷。在史前文化博物館中,觀眾可在樹枝獸皮搭建的帳篷里打制石器、加工谷物,感受史前人類的生活。這樣的方式,提高了觀眾的參與度,使觀眾在感受娛樂的同時,了解史前的生活狀態(tài)。體驗式的博物館形式能讓大學生眼前一亮,眾所周知的宜家體驗式營銷,博物館可適當吸收。
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博物館地處紐約鬧市區(qū),博物館的負責人為了吸引觀眾,將每周元晚定為“博物館藝術之夜”,免費開放。大家一邊喝咖啡一邊談藝術聊生活,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把社會教育工作進行的深入人心。沙龍是現在大學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只看不聊的博物館之行未免失了很多趣味。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對于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在高校中的推廣應用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既要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又要找到具有中國特色的推廣博物館途徑。中國博物館相比于國外,種類并不能與各專門高校對接合作,像遍布全美各地的博物館包括兒童博物館、兵器博物館、火車博物館、間諜博物館等等可以與相對應學科合作。
3 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在高校中的推廣建議
針對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在大學生群體中影響,研究在湖北省武漢市6所高校發(fā)放調查問卷3000余份,調查問卷反映,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博物館還是充滿濃厚的興趣,一部分學生不去的原因體現在時間不足、交通不便以及對博物館功能的誤解等方面。通過與國外博物館社會教育推廣的比較以及筆者所做的調查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以供各方參考:
首先,高校與博物館合作時,需建立合理的雙向管理機制,利用計算機網絡實現雙方信息的交流和交換。博物館可向高校交流其展館活動、路線等相關信息,在高校推行宣講活動,高??上虿┪镳^交流相關課程,推薦志愿者等,在互聯網高度發(fā)達的當下,應當做到雙向信息流的良性溝通和循環(huán),保持開放的管理構架,才能實現博物館和高校交流渠道順暢。
其次,高校和博物館合作還需探索和創(chuàng)新途徑,做到校內、校外齊發(fā)力。在校園內部,實現與學生的良好對接,在教學方式上做出調整改變,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開辟更多的實踐課程、體驗式課程,讓學生在體驗中發(fā)揮自主能動性,讓興趣成為學生最好的老師。在校園外部,高校可與博物館合作建立志愿服務基地,吸引更多相關愛好者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來,從而推動館校合作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最后,博物館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優(yōu)勢,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在開展原有的展館活動基礎上,對于一些互動性強的體驗活動,博物館可以借助于計算機網絡和新媒體技術,創(chuàng)新互動形式,利用AR、VR等虛擬體驗模式,增強大學生的參與感和體驗感。同時,大學生也應該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主動參與。
參考文獻
[1]《南方文物》2007年第一期 關于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
[2]仇偉,高銘. 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之我見[J]. 黑龍江史志,2009(07).
[3]孫鵬飛. 淺議博物館的公共教育職能[J]. 博物館研究,2009(03)
[4]楊欣儀 中外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實現的比較研究 華章,201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