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益艷
摘錄:小學語文教學是一個定性的過程,對于我們現(xiàn)在的小學教育,基本上還是以基礎知識以及各種學習方法的剖析等內容進行一系列地講解。所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更多的需要養(yǎng)成自己的固定的學習習慣,對于各種類型的語文項目,都要有一定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散文學習;理解能力;培養(yǎng)提高
針對于我們小學的散文教學,我們最常見的是關于敘事型的散文,其大多數(shù)都是通過一件事來表達任務思想,并且介紹事件發(fā)生的種種特點;還有一大類就是抒情散文,這個方面的文章常常聯(lián)合其敘事型的散文共同創(chuàng)作,所以敘事中也含有抒情的元素,而抒情往往又通過事件進行表達,這兩種類型的散文相輔相成。還有議論型、狀物寫景型等等方面的散文類型,這兩種不常出現(xiàn)在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所以我們對于這樣的散文要求并不是很高的。其中我們的抒情的元素往往貫穿著各種方面的散文,但是單一的抒情散文卻是很少見的。這里就針對于教學學生的散文閱讀,進行比較詳細的闡述。
一、讓學生通過散文學習字詞
現(xiàn)在的教材難度進一步增加了很多,所以像原來在比較高年級才會接觸的散文結果現(xiàn)在到了二年級下半學期或者三年級的時候就有了一些簡單的涉及了。對于學生來說,這無疑是一種挑戰(zhàn)。散文的結構松散,很多時候我們的課文會對一篇比較長的散文進行裁剪,然后在我們的課本上給予學生展示的課文并不是一個完整的散文,相反的卻是一些小小的段落,透過這些小小的段落,我們不可能完全把握其內涵。而在低年級的時候,我們對于學生的要求不能過多,第一是我們如果教的太過于深入了,學生理解不到并且對于基本的東西也就掌握得不夠全面,反而顧此失彼了。所以,對待低年級的學生,我們更多的是重視學生的基礎的知識,比如生字讀音等方面,我們的教師一定要著重強調,而對于學生一些情感的方面的東西,我們多在基礎的情感內容上下工夫,對于那些過于復雜的隱晦情感,暫時還是不過多提及了。
這里就來詳細地以《金色的草地》這個例子來作為說明,提出一些我們對于低年級散文閱讀的具體的方法。首先,剛剛接觸到這篇文章時,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的有很多我們現(xiàn)在的學生沒有掌握的生詞生字,我們需要讓學生先預習課本,標出課文下面的生詞,并且把自己不會的生詞也標注出來。如蒲公英的“蒲”字還有“狩獵”二字,這些字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的。我們對于這個年齡的學生,更多的還是要讓他們多多認識字,熟悉字形、字義、拼音等等的方面,這些都是學生學習的重點。通過這樣的一篇散文讓學生記住生詞,能夠更加充滿畫面感,而且散文中的句子設計很巧妙,很優(yōu)美。這同樣對于我們學生的作文能力又有著另外一個方面的提高。如“我看到蒲公英張開了自己的手掌”這一句話,就是對于我們的學生來說可以很好的學習比喻的這個修辭手法的一個典型例子,讓學生背背這些好詞好句,能夠提升學生的基本素養(yǎng),又學會了一種表達語言的方式??傊⑽目梢宰鳛橐环N輔助工具,有時候我們可以不過多糾結它們的意思,也可以沒有理解到它們的情懷,但是對于學生的基本知識,一定要能舉一反三。
二、了解散文的特點著重分析
對于散文,首先我們教師應該知道它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所以散文具有一定的難度,它不像說明文那樣直白易懂,同樣也不像敘述文那樣完整剖析,學生理解起來相對于是比較吃力的。對于散文的學習。我們的學生目前存在這樣幾個方面的困難:學生的年齡太小,對于一些內容并不能分析透徹,并且思考得比較淺顯,學生很難深度理解;對于散文中有很對暗喻的成分,學生沒有那種時代背景和社會背景的感知,對于一些時代的東西很難走進去,所以如果有一些時代成分的散文,比如魯迅先生的散文,就讓學生感到更加的頭疼;還有學生很難體會到一些特殊的表達手法,我們通常使用的是比喻、擬人這樣基本的寫作手法,但是如果有排比、對偶或者白描等等的寫作手法,這些我們在以往的學習中沒有過多地涉及,一旦出現(xiàn)在散文中,學生往往會感到陌生,這樣又進一步增加了學生對于散文的恐懼。我們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根據(jù)散文的特點進行教學,對于不同方面不同類型的散文的教學方法不是很固定。比如說遇到那種字句優(yōu)美的散文,我們的教學側重點更多的是分析文章的起承轉合間的文字的魅力,讓學生多多閱讀文章甚至抽取其中的段落讓學生進行背誦。而對于那些文字樸實無華,但是用詞準確的散文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應當讓學生著重于它們深層的情感。
三、針對不同類型設立思考題
在我們考試的時候,散文的考察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模塊,這個地方也正是拉開學生差距的地方,如果我們的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就能或多或少地對學生進行鍛煉,學生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種思維模式,他們對于有散文的考試就不是那么吃力了。在我們講課的時候,如果能夠給予學生不同的分析,引導性地讓學生回答課堂問題,這不妨為一種思維極好的鍛煉。小學課文中我們會學到這樣的一篇敘事性散文《落花生》,其文介紹的是作者一家人喜愛花生并且愛吃花生,當有了一片空地是他們選擇播種花生,收獲到了自己的勞動成果后,他們又覺得很開心并且懂得了很多的道理。這樣的一篇小散文,在語文散文中是屬于比較簡單的一種,我們在課堂上不妨設立這樣的問題,為什么作者一家會選擇種花生?最后他們懂得了什么樣的道理?這樣的問題屬于是在文章中就可以找到答案的細節(jié)理解題目。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們教師應當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而不是說出答案讓學生去勾畫。但是,這樣的問題雖然簡單,卻可以充分鍛煉到學生的思維,像這樣的敘事性散文以及其他的抒情散文,我們的課堂問題應當設置得更詳細更淺顯,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精華并且快速找到問題的答案。
四、結束語
中國的后現(xiàn)代作品大多數(shù)都是以散文的形式來展現(xiàn),而散文作為一種比較特別的自由的題材一直被廣大作者所采用。對于我們的小學教育來講,散文相比其他題材比較裸露的作品其含義很隱晦,也就讓學生不容易理解透徹。我們的教師在學生的學習初期,應當把散文當成一種輔助工具,教學的時候著重于字詞的認識以及基本的思想情感的解析,而其比較生成的含義就不要那么過于糾結。但是在我們教學的后期,應該讓學生能夠有自我賞析的能力,能夠進一步提高他們分析問題的那種思維訓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