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隆
上一回,我們說到樂毅領軍大敗齊國之后,留在齊國巡行作戰(zhàn)五年,在這期間,他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把它們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攻下。
(為什么獨留這兩座城呢?)
這是因為,樂毅覺得齊國只剩下兩座城,又在自己掌握之中,已經(jīng)不成氣候。而且他想用恩德來感化齊人,讓他們自己投降,所以并沒有投入很多兵力。于是,他便休兵養(yǎng)士,不僅廢除了齊王的一些暴政,減輕賦役,還為受齊人愛戴的齊桓公、管仲設立祠堂舉行祭祀。齊國老百姓早就受盡了齊王暴政壓迫,看到此情此景十分高興。
可后來,燕昭王去世了,太子樂資繼位,稱燕惠王。
(燕惠王繼位后會不會對樂毅不利呢?)
沒錯,燕惠王從做太子時就對樂毅有所不滿,等他繼位后,齊國的田單了解到他與樂毅有矛盾,就對燕國施行反間計,造謠說:“齊國城邑沒有攻下的僅有兩座,而樂毅之所以不及早拿下,聽說是因為與燕國的新國君有仇怨。樂毅故意拖延時間留在齊國,其實是準備在齊國稱王。齊國并不害怕樂毅,倒是擔心燕國會換別的將領?!毖嗷萃醣緛砭蛻岩蓸芬銊e有用心,現(xiàn)在受到田單的挑撥,便立馬派騎劫代替樂毅任將領,并下令召回樂毅。
樂毅是個聰明人,他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別有用心的。他擔心回國后就會遭遇殺身之禍,出于無奈,只好向西投奔了趙國。趙王惜才,把觀津這個地方賜給樂毅,封他為望諸君。
(燕國換將后,與齊國之戰(zhàn)打得如何呢?)
騎劫代替樂毅后,與齊國正面交鋒,卻中了田單的一系列圈套,節(jié)節(jié)敗退。最終,騎劫戰(zhàn)死了,齊國也一舉收復了被燕國占領的全部城池。
這樣一來,燕惠王悔得腸子都青了。他后悔派騎劫代替樂毅,又怨恨樂毅投奔趙國,還怕趙國任用樂毅后,乘燕國兵敗疲困之際來攻打燕國。燕惠王思前想后,派使者去趙國找樂毅,試圖勸他回來。使者見到樂毅后,對他說:“燕惠王之所以派騎劫代替你,是考慮到你長年在外,風餐露宿,因此想召你回來休整一番,好共商朝政大計。”
(樂毅會被說動嗎?)
可惜,樂毅并沒有領情,他不僅沒有回到燕國,還給燕惠王寫了一封信,就是聞名后世的《報燕惠王書》。在這封信里,樂毅回顧了自己與先王之間的相知相得,表明了自己對先王的一片忠心,還駁斥了燕惠王對自己的種種責難、誤解,字里行間流露出他的態(tài)度和選擇:不為昏主效愚忠,不學冤鬼枉屈死。燕惠王這樣的君主,不值得效忠。
燕惠王雖然很惱怒,但出于對樂毅的忌憚,不敢與他交惡,只好把樂毅的兒子樂間封為昌國君。后來,樂毅深明大義,盡釋前嫌,與燕國重新交好,往來于燕趙之間,成為這兩個國家的客卿。
燕昭王用樂毅,讓弱小的燕國戰(zhàn)勝了強大的齊國,還占領了齊國的七十多座城池;而惠王用騎劫代替樂毅領兵,不僅戰(zhàn)敗,還損失了占領的七十多座城池。倘若燕昭王再長壽一點,那么戰(zhàn)國七雄間的對弈,又會是怎樣一番光景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