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靜+許婭瓊
摘要:關林廟因埋葬關羽首級而始建廟,現(xiàn)存基本為明清時期建筑。他屬于祭祀類建筑,承載著一定的文化功能,其文化主題駕馭建筑空間個性;本文通過現(xiàn)象學的方法解讀關林廟建筑群的空間序列特征,提出關林廟由世俗空間、崇拜空間和神圣空間組成,空間感受經(jīng)由世俗、崇拜到神圣空間不斷升華,最終達到自心與圣人、與自然天地合一的境界。
關鍵詞:洛陽關林廟;文化主題;空間特征
公元219年冬,關羽退走麥城,大義歸天。220年春正月,曹操敬慕關羽為人,追贈關羽為荊王,刻沉香木為軀,以王侯之禮葬之,并建廟祭祀。曹操埋葬關羽首級之后雖修廟,但年久失修,“風雨蔽壞,廟宇罔存”。從《關帝志》記載中可知,關林廟現(xiàn)存之規(guī)模始建于明朝,清朝又有擴建,形成現(xiàn)今占地180畝的規(guī)模。庭院兩重、殿宇四進,廊廡百間,廟內(nèi)盛植側(cè)柏。
一、關林廟建筑群文化主題
中國傳統(tǒng)建筑豐富多彩,即使是同屬官式建筑,也因功能和文化主題不同而呈現(xiàn)不同建筑和空間氛圍。比如宮殿的宏偉、威嚴;佛寺的沉穩(wěn)、慈悲;文廟的“文質(zhì)彬彬”;武廟的威武、激越:等等?!拔幕黝}與文化結(jié)構(gòu)駕馭建筑空間個性的設計方法,是傳統(tǒng)建筑,特別是古代官方禮制建筑的一個重要特征。它們一方面體現(xiàn)著官方意志和禮制精神,另一方面,是傳統(tǒng)建筑空間設計的靈魂。不同的建筑類型和功用需求,決定了建筑有不同的文化主題,不同文化主題決定了不同的建筑空間個性。而這些具有不同文化主題的建筑組合在一起,便形成了傳統(tǒng)建筑的文化景觀和地方文脈的一部分?!?/p>
關林廟首先屬于祭祀建筑,其文化主題在于紀念、祭祀關圣人,而在祭祀中使世人瞻仰緬懷圣人之精神中得到教化,同時獲得精神信仰的升華。或者說祭祀本就是一種精神信仰,通過祭祀,使人認知人與自然、人與宇宙的關系,敬畏自然、善待生命,形成自身一個安寧、完滿的精神世界,獲得現(xiàn)世的安穩(wěn)、理想的追求,并能平靜且?guī)в邢M拿鎸ξ粗_@一系列的文化精神作用對建立和維護整個社會文化環(huán)境有著重要的作用。其中“忠”、“義”、“仁”、“勇”是關帝精神文化中的核心。進入關林廟,整個建筑及環(huán)境氛圍都在塑造武圣“忠義威武”的場所精神。這其中的設計手法有幾方面:建筑空間尺度的控制、建筑群空間序列的排布、建筑單體的尺度、植物景觀配置、色彩配置以及楹聯(lián)匾額等的使用。本文主要以現(xiàn)象學的方法解讀關林廟建筑群空間序列特征,其余不再詳述。
二、關林廟的空間序列特征
李允穌先生在《華夏意匠》中這樣講到“中國建筑群的布局精神和主要的設計意念不在平面的形式上,而是‘組織程序……設計的注意力大部分落實在不同空間之中的景色變化和轉(zhuǎn)換上,使人從一個層次進入另一個層次,是由視覺的效果而引起一連串的感受,并且產(chǎn)生情感上的變化。設計創(chuàng)作的意圖就是控制人在建筑群中運動時所感受到的‘戲劇性音樂性效果。即這猶如欣賞文學作品一樣,有起始、發(fā)展、高潮、轉(zhuǎn)折與結(jié)局,在把故事描寫的生動之余,帶領人們的感情隨著故事起落,最終使人在一些列的感情體驗中有所思、有所感,最終達到內(nèi)省、精神提升的作用,建筑空間的塑造同樣如此。
關林廟也存在著“先聲——發(fā)展——高潮——尾聲”的建筑空間序列,其次其空間序列又有著自身的特征。
(1)、戲樓及廣場——先聲空間,世俗空間
祭祀關公的活動,有官方祭祀和民間祭祀兩種。其中,官方祭祀包括祭拜、齋戒、祝詞、祭文、習儀、樂章等,民間的祭祀活動包括祭拜、祭典、獻戲、儀仗、廟會等。戲樓由此產(chǎn)生。關林廟的戲樓建在殿廟區(qū)前,即關林廟大門之外,戲樓與大門在一軸線上南北相向,形成聯(lián)系。古代有戲樓的建筑類型有商館、城隍廟、道觀等,而其作用多數(shù)為祭拜、酬神,民間自發(fā)多于官方。而這些地方往往會發(fā)展成為一方廟會所在地,其本身帶有強烈的世俗特征。關林廟戲樓所處空間現(xiàn)在演變成市民的文化廣場。廣場大致呈方形,廣場南端的戲樓、北端的大門、東西各一石牌坊標志著關林廟的場所領域范圍。此空間沒有很強烈的方向性導向,整體氛圍開闊、輕松。此為關林廟世俗空間。
(2)、大門及第一進院落一發(fā)展空間
大門與戲樓相對,兩側(cè)建有八字墻,分別寫著“忠義”、“仁勇”四個字,標明武圣人的理想人格和關林廟的文化主題。大門前左右各置有一石獅子。進入大門到第一進院落,北端正對明代時期的儀門,儀門外檐下匾額寫有“關林”二字,檐下掛有“威揚六合”的牌匾。儀門前左右兩側(cè)置有明代鐵鑄獅子像。視線穿過儀門可看到拜殿、大殿及殿前甬道。大門和儀門之間的間距不大,再加上兩者之間有臺階相連,所以其到南北中軸線導向性強,引導著人們向北走向大殿。向左右兩邊看則是“回”兩重院落的外圍院落,視線開闊,此院落則成為一個功能和導向性不強的游憩、休閑空間。此為發(fā)展空間。
(3)、儀門、大殿、二殿一高潮空間,崇拜空間
進入儀門,涌入眼簾的就是威嚴的大殿和殿前排列的石獅甬道。甬道長3 5米,寬4米,高于院落地面1米。甬道上欄桿望柱上置有小石獅子,共104個。整個甬道的縱長感、望柱石獅的陣列感與橫寬的大殿形成強烈對比,同時產(chǎn)生強烈的空間導向性,烘托出激越的氣氛。
大殿由月臺、五開間卷棚頂拜殿和七開間廡殿頂正殿組成,是整個建筑群體量最大、高度最高點,是建筑群高潮空間。拜殿前的月臺置有香爐,檐下掛著“關林”的牌匾。正殿明間檐下掛著“氣壯嵩高”的牌匾。進入拜殿則可看到整個拜殿和正殿檐下掛滿了歌頌關公功德品格的牌匾,這些牌匾文字的襯托使得整個空間感受和對關公的敬仰之情達到最高點。站在拜殿下,則能完整的看到正殿正中的關公坐像。此一空間為關林廟高潮空間,也是朝拜者心情最端正、激動所處,可以稱為崇拜空間。
繞過塑像后部則可出正殿,進入第三進院落,看見二殿。二殿檐下掛有“光昭日月”的牌匾。二殿也為廡殿頂,與正殿同,但是建筑體量、尺度較小。二殿與大殿之間也有甬道相連,與正殿相距29米,但甬道上沒有欄桿雕飾。整個空間感受較前開始回落,空間尺度變小。二殿左右兩配殿,為圣母殿和五虎殿,圣母殿祭祀關羽夫人,五虎殿祭祀劉備所封的五虎上將,為硬山頂。配殿兩側(cè)有磚石仿木歇山頂垂花門。
(4)、三殿、石牌坊、碑亭、墓?!猜暱臻g,神圣空間
從二殿關羽坐像后部出來,便進入第四進院落,看到三殿。三殿為關帝寢殿,檐下掛有“春秋殿”的牌匾,供奉關羽夜讀《春秋》像和臥像。三殿為五開間硬山頂,建筑體量更小,與住宅建筑相當,空間感受親近宜人。
出了三殿便見石牌坊兩座,前一座為三開間,明代萬歷年間所立,正枋上刻有“漢壽亭侯墓”,左右枋分別刻有“義參天地”、“道衍春秋”:此石坊之后又明代天啟年間所立石供桌:康熙五十五年間,又在石案上加石坊,規(guī)模較前坊小,一開間,枋上刻有“中央宛在”四字。碑亭在坊后。在三殿前只能看到石牌坊和碑亭的上部屋頂。走進之后,視線則集中在碑亭中的關林碑上。
碑亭后緊鄰墓冢的墓門。從墓門前繞開沿著墓冢外圍行走,高大的墓冢,黃土堆疊,外圍用八邊形圍墻,周長175米。院落中遍植柏樹,墓冢上也有茵茵綠色,漫游在此仿佛又進入另外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寧靜、肅穆,仿佛讓人感受到身心與關公同在,整個朝圣的心情在此變得安穩(wěn)、寧靜,雖沒有在正殿前的激動振奮,但在此信仰的精神開始升華為內(nèi)心沉靜的力量,真正達到與自身更深層次的對話。此一空間是洛陽關林廟的獨特所在,它因埋葬關羽首級而存在。
所以,這是一個結(jié)尾的空間,空間感受變得平靜;這又是另一個空間的開始,在這人與圣與天地自然產(chǎn)生深層次的對話,達到天人合一。
三、結(jié)語
由此,沿著南北中軸線則可把整個關林廟的空間從南到北劃分為:世俗空間、崇拜空間和神圣空間。
在世俗空間里,既達到祭祀關羽之功用,又利用戲曲的方式宣揚關羽之忠義仁勇的精神,利用世俗的方式,深入百姓生活,達到教化之作用;這個空間外向開敞,只標識區(qū)域,沒有強烈的導向性,成為百姓的文化娛樂空間。在崇拜空間里,空間氛圍營造強烈的“忠義”、“威武”之感,石獅甬道創(chuàng)造出強烈的導向性,拜殿與正殿組合及大體量、拜殿下楹聯(lián)牌匾的使用、關羽塑像的威嚴等等,讓人生出對關公極大和極端正的敬仰之情。在墓冢區(qū)的神圣空間,寧靜、肅穆,因著埋葬關羽首級的墓冢,因著遍植的茵茵松柏,這個空間仿佛讓人感受到身心與關公同在,整個朝圣的心情在此變得安穩(wěn)、寧靜,在此信仰的精神開始升華為內(nèi)心沉靜的力量,真正達到與自身更深層次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