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英
脂肪內分泌激素在糖尿病、高血壓患者中的表達
●陳月英
目的:探究脂肪內分泌激素在糖尿病、高血壓患者中的表達。方法:隨機選擇自2016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因高血壓、糖尿病進行治療的患者100例,其中,有單純糖尿病的患者有30例,作為A組,單純高血壓的患者有32例,作為B組,同時有糖尿病、高血壓的患者有38例,作為C組,并選同期健康志愿者40例,作為D組。最后比較四組患者的脂肪內分泌的表達情況。結果:發(fā)現(xiàn)A、B、C三組在游離脂肪酸、瘦素、抵抗素、細胞色素方面與D組相比,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脂聯(lián)素在四組患者之間差異不大,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脂肪內分泌細胞對糖尿病、高血壓診斷及治療均有一定的意義。
脂肪內分泌;糖尿??;高血壓;表達
由于人們的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的改變,導致患者目前的糖尿病、高血壓患者人數(shù)增加,而且根據(jù)相關文獻表明,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可以導致糖尿病及高血壓癥狀,而脂肪內分泌激素如脂聯(lián)素、瘦素等可以顯著降低抵抗素敏感性,導致疾病的發(fā)生[1]。而本次研究的目的主要探究脂肪內分泌激素在高血壓、糖尿病中的表達,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自2016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確診為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100例,并選擇同期健康成年人40例。排除標準:具有嚴重精神疾病的患者;具有嚴重惡性腫瘤并發(fā)生全身轉移的患者;具有胰腺腫瘤的患者。100例高血壓、糖尿病患者中男性有56例,平均年齡(45.3±6.2)歲,女性有44例,平均年齡(46.9±5.1)歲。
1.2 方法
所有患者于空腹12小時后,清晨8點采取肘靜脈抽血,10ml左右,患者在這12小時內不服用任何藥物。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脂肪細胞內分泌激素。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中的脂肪細胞內分泌激素情況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1.0進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方差分析,并當P<0.05時表明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四組患者脂肪內分泌激素的表達情況
脂肪內分泌激素是內分泌的重要領域,脂肪細胞可以分泌多肽類激素,主要包括脂聯(lián)素、瘦素、抵抗素、腹脂素等,其中脂聯(lián)素是由脂肪細胞分泌的一種多肽類物質,屬于胰島素增敏激素,也就是說脂聯(lián)素可以顯著提高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促進骨骼肌細胞對葡萄糖、單糖的吸收,進而降低血糖,避免二型糖尿病的發(fā)生,在大鼠動脈粥樣硬化的動物模型中發(fā)現(xiàn),血漿脂聯(lián)素與大鼠的高密度脂蛋白存在正相關[2],當給予大鼠足夠劑量的脂聯(lián)素后,還可以顯著降低大鼠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并適當?shù)脑黾痈呙芏戎鞍讈肀Wo血管,緩解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并且脂聯(lián)素還可以降低單核細胞的黏附作用,單核細胞黏附發(fā)生在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病理改變的早期階段,故脂聯(lián)素具有降低血糖及降低血管粥樣硬化的作用,對于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脂聯(lián)素水平是降低的,這與本次研究中的結果相似,本次研究中雖然四組患者的脂聯(lián)素的水平?jīng)]有顯著差異,但是在高血壓、糖尿病患者中的表達是下降的。瘦素主要由白色脂肪分泌的,機體生理量瘦素的生物學作用比較廣泛,可以作用于下丘腦的代謝中樞,并抑制食欲,減少進食量及次數(shù),并刺激交感神經(jīng)增加能量的消耗,降低體重,瘦素也可以作用于脂肪的合成,但是病理狀態(tài)下的瘦素可以顯著提高機體自由基的含量,自由基損傷內皮細胞進而損傷血管等組織[3],而且研究發(fā)現(xiàn)當瘦素減少時可以導致胰島素敏感性下降進而發(fā)生高血糖,在本次研究中瘦素含量在高血壓、糖尿病患者中顯著低于正常健康人,這符合相關文獻的觀點。同時抵抗素與細胞色素等均與胰島素抵抗有關,有關研究顯示在肥胖患者中抵抗素及細胞色素均高表達,含量高,在本次調查中發(fā)現(xiàn)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顯著高于正常健康人。
在本次研究中發(fā)現(xiàn)糖尿病、高血壓的患者的瘦素、抵抗素、游離脂肪酸、細胞色素均與健康人差異顯著,這表明對于糖尿病及高血壓可能是由于脂肪內分泌激素作用結果,脂肪內分泌細胞可以降低胰島素抵抗力、降低脂肪代謝及增加氧自由基的含量。故綜上所述,對于高血壓、糖尿病的診斷可以輔助結合脂肪內分泌激素檢查,并可以通過干擾脂肪內分泌激素治療高血壓、糖尿病。
(作者單位:解放軍第458醫(yī)院)
[1]蘇彤春,霍海洋.原發(fā)性高血壓血清瘦素水平變化[J].山東醫(yī)藥,2008,48(19):101-102.
[2]羅云,李敬偉,管得寧,等.糖尿病所致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斑塊形成過程中血脂組分的變化及意義[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4,94(29):2279-2281.
[3]張會峰,趙志剛.血清瘦素濃度與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病變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刊,2008,35(17):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