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tài),原本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tài),以及它們之間和它們與環(huán)境之間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關系。生態(tài)系統(tǒng)內各要素相互制約,相互協(xié)調,保證了生存環(huán)境的安全。學生是有差異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承認這個差異,對學生因材施教、差異要求,是對學生的保護和尊重。制約教學有四個要素: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學生與文本、學生與環(huán)境。充分調動以上因素,促使四個方面和諧共生,是教育理想和追求。
一、為什么要引進“生態(tài)課堂”
(一)促進學生差異發(fā)展的需要。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生活經驗。課堂教學應尊重學生個體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如果用一個標準要求學生,用一把尺子衡量學生,就會造成優(yōu)生吃不飽,后進生消化不了。走神、做小動作、睡大覺……不單單只有學困生才會這樣,天資聰慧的學生也會加入其列。教師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促進每一個學生學有所獲、學有進步。這就需要我們引導學生為自己畫好起跑線,設置終點線,讓每一個學生看見目標達成的希望,增強信心,創(chuàng)造一個起點之美。
(二)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學生來到學校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離開學校。傳統(tǒng)課堂,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學生不會自己學習,那是離不開學校的。新課程標準強調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使學生掌握終身學習的技能。生態(tài)課堂要求教師在學法指導上下功夫、在組織教學上下功夫、在效果評價上下功夫、在設置疑問上下功夫,要求學生充分經歷學習過程、主動參與探究質疑、自覺培養(yǎng)合作意識、歸納總結學習方法。在生態(tài)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導引者、組織者、評價者,推動者,為學生營造自學的環(huán)境、合作的環(huán)境、探究的環(huán)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探索學習規(guī)律、總結學習方法、掌握學習本領,這樣的學生才能在離開學校后繼續(xù)學習、繼續(xù)成長。
(三)保證學生享受均衡教育的需要。目前,我國在實施均衡教育戰(zhàn)略中,主要側重于政府投入,在硬件建設、師資調配、資源共享三個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這是均衡教育之“標”。要想真正實現(xiàn)教育均衡,著眼點在于保證每個學生享受到均等的學習待遇,這是均衡教育之“本”。在一把尺子衡量每個學生的教學時代,學優(yōu)生高分被放大,越學越有信心,越學越好;學困生低分被放大,越學越沒有信心,越學越困難。“生態(tài)課堂”強調分層教學、分類指導,強調同級對抗,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度是一樣的,進步則鼓勵,退步則鞭策,促進學生在不同的起跑線上用同樣的速度向前沖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學習狀態(tài),是教育均衡的本質要求。
二、“生態(tài)課堂”的主要特點
(一)體現(xiàn)在“四個轉變”。一是教師角色由引導轉變?yōu)閷б?。引導是老師牽著學生走,老師是課堂的主宰,學生完全處于老師設計的劇本中,按部就班,沒有自由的空間;導引體現(xiàn)在老師和學生互為影響,要求老師根據(jù)學生學習風格、學習狀態(tài)調整教學設計,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二是教師角色由俯視轉變?yōu)槠揭?。傳統(tǒng)課堂,老師居高臨下、學生俯首帖耳,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學生沒有尊嚴,學習的主動性得不到調動,質疑創(chuàng)新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吧鷳B(tài)課堂”要求教師蹲下身子平視學生,鼓勵老師抬起頭來仰視學生,把學生推到學習的前沿陣地,培養(yǎng)學生自尊和自信。三是教師角色由授魚轉變?yōu)樯茲O。學生最終是要走出學校、走進社會的,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生活,需要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因此,學校教育不僅僅在于傳承文化,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讓學生成為會學習的人。四是教師角色由關注學習轉變?yōu)殛P注成長。大學生犯罪、自殘、自殺屢有發(fā)生,慘痛的教訓不能不引起反思:教育“病”在哪里?新課程標準強調培養(yǎng)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為學生健康教育開了一劑良方。學習是學生主要工作,享受到學習的幸福,在學習過程中得以健康成長是學習的最后歸宿。老師不再唯分數(shù)高低論成敗,更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讓教育更健康。
(二)體現(xiàn)在“四個為主”。一是以“學”為主體?!吧鷳B(tài)課堂”將學生學習前置,先學后教。要求學生自主預習、組內合作、組間對抗,完成學習任務。二是“教”為主導。教師編寫導學案,通過問題導學、學法導學、組織導學,時間導學,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學生預習時,老師抓住困惑點,隨機點撥;組內合作時,老師抓住疑難點,隨機質疑;組間展示時,老師抓住易錯點,評價釋疑。三是以“疑”為主軸。設疑是高效學習的推進器。在“生態(tài)課堂”中,我們倡導問題教學,以問題倒逼學生參與探究和質疑;倡導學生相互質疑,引起更深層次思考,掌握“是什么”,明白“為什么”。四是以“練”為主線。書面練習、板演測評、肢體表演,從預習解答、到自學檢測、再到匯報展示,由“練”始,到“練”終,貫穿于“生態(tài)課堂”三個環(huán)節(jié),當堂學習當堂達標,使課堂更有效。
(三)體現(xiàn)在“四個生成”。一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相互生成。教材為教學提供范本,擴充了學生視野,學生與作者碰撞,豐富了情感。學生帶著已有生活經驗和可能生活構想走進文本,與文本交融,對文本進行豐富。二是學生與學生之間差異生成。每個學生帶著不同的生活經歷和情感經歷走進課堂,在合作中裂變,在質疑中深化,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三是學生與教師之間相互生成。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寬廣,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占有者,不一定是知識的先行占有者,在平等對話中,學生可能是老師的老師,老師可能是學生的學生。老師既是課堂的設計者,又是參與問題探究的合作者,這就叫做“教學相長”。四是學生與環(huán)境之間相互生成。環(huán)境促進人,好的教學環(huán)境能夠激勵人。組內互助中,人人參與營造一個都想參與的環(huán)境;組間對抗、人人對抗營造一個都相對抗的環(huán)境。教學中,教師需要利用設疑、質疑調動學生探疑;利用定性和定量評價調動學生對抗。讓課堂成為游戲、成為競賽,成為學生表演的舞臺。
三、怎樣實現(xiàn)課堂“生態(tài)”
(一)以“三環(huán)六步”為課堂結構?!叭h(huán)”即:導學——互動——達標,“六步”即:“激趣導入——自學指導——組內互助——組間展示——學案整理——達標拓展”?!叭h(huán)六步”充分尊重學習規(guī)律,由淺入深,漸進提高,體現(xiàn)了認知的“生態(tài)”?!叭h(huán)六步”強調教師“導”學生“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質疑、探究、落實的能力。如果我們把教師“灌”學生“聽”看作點與點之間的一條直線的話,那教師“導”學生“學”就好比是點與點之間的一條曲線。直線教學老師最省心、學生最省力,用時最短,學生只是學習的奴隸;曲線教學老師最用心、學生最費力,用時最長,但學生能夠享受到學習的興趣、成功的滿足感。兩種方法,前一種教學生學會,后一種教學生會學。僅僅滿足于學會,猶如風箏,一生都離不開絲線的牽掛;學生會學了,老師能放手了,這才是學生走進學校來的目的。
(二)以“小組合作”為組織形式。生物學家研究證明:雁群排成人字陣或一字斜陣飛翔,后一只大雁的羽翼,能夠借助于前一只大雁的羽翼所產生的空氣動力,使飛行省力,管理專家們稱之為“雁陣效應”。從中分析可以得出,在雁群中,可以相互借力、相互促進,也可以稱之為合作效應。生態(tài)課堂通過組建合作小組,保證每個小組優(yōu)中后三個等級學生搭配,同級學生互補互查,異級學生一對一、一對二幫學,從組織教學上來看,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合適的位置發(fā)揮合適的作用,這是組內學習上的“生態(tài)”。組與組之間自由形成對抗關系,組內考核要具體到每一名學生,組內考核重在對小組整體進行考核,以小組為利益共同體,促進組內幫扶工作落到實處,這是組間學習上的“生態(tài)”。
(三)以“差異發(fā)展”為教學目標。正如有學生愛好運動,有學生愛好文藝一樣,學習也是一種特長。所以,要求每名學生在學習上出類拔萃只是一種教育理想,要求每名學生每一門學科都出類拔萃更是一種奢望。教育原本就是以培養(yǎng)“合格+特長”為目標,如果我們拋開這個目標,要求每名學生都成學習精英、考試高手,教育就不是在培養(yǎng)人,而是在戕害人了。學生在學校學習,能感受到學習的幸福、能在心智和體質上健康成長、能擁有“踮起腳尖摘桃子”的心態(tài),應該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最高要求。在“知識與能力”這個教學目標上對學生分層設計題目、分層設計標高,保證每個層次學生都有得到100分的機會,考好了同樣表揚,考差了同樣批評。也就是說,用不同的尺子、用同樣的力度打在每個學生的身上,鞭策每名學生在不同的層次差異化優(yōu)質發(fā)展,我們稱之為學生個體學習上的“生態(tài)”。
孫元武,湖北襄陽市襄州區(qū)七中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