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思想認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傳道、受業(yè)、解惑”,即傳授禮儀道德、繼承前人的知識,在這種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在課堂教學中,主要是以老師為中心的教授式教學。學生機械地被動地接受知識,這樣直接影響到課堂的教學效果。如何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和旺盛的求知欲,讓他們對語文有興趣,有感情呢?音樂的介入,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音樂之美,人皆愛賞,例如孔子,人們總是把他想象成一個不茍言笑,終日正襟危坐的“圣人”,其實他是一個音樂迷。他在齊國聽了韶樂,擊節(jié)贊賞其美,居然三月不知肉味;潛心于抽象思維的哲學大師黑格爾,每每欣賞起音樂來都是如癡如醉。音樂美的直接體驗,使他獲益匪淺。音樂之美,人所共賞。對今天的青少年也是如此。人類生活需要音樂。音樂,具有表情達意和反映現(xiàn)實生活之功能。
當人類文明發(fā)展到有了教育的時候,音樂也是最先被納入教育內(nèi)容的學科之一。孔夫子明確把“音樂”作為學生的必修課。在西方,從古希臘時期音樂就進入了教育范疇。哲人柏拉圖就非常強調(diào)音樂的教育作用,他認為音樂比其他教育內(nèi)容尤其重要,它具有很強的感情色彩,滲入人的內(nèi)心最深入,美的音樂無疑可以浸潤人的心田,美化人的性情。音樂是最感情的藝術。由于音樂對人感情的巨大作用,決定了它在教育工作中的特殊地位。
語文教學中需要滲入音樂嗎?捷克斯洛伐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教學是一種教來使人感到愉快的藝術,他不會使教師感到煩擾,或使學生發(fā)生厭惡的心情,它能使教師與學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樂;它是一種教得徹底、不膚淺、不鋪張,卻能使人獲得真實的知識、高尚的行誼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藝術?!笨鬃釉唬骸爸吣绾弥撸弥吣鐦分??!苯虒W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對學習的內(nèi)部態(tài)度往往決定學習的質(zhì)量。是積極尋求,還是消極應付;是興趣盎然的吸收,還是厭惡排斥,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要讓學生對語文有興趣,有感情,就要把學生的心抓住,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孜孜不倦、鍥而不舍的學習愿望。學生如何與語文教材達到共鳴呢?這時,就需要音樂來協(xié)助完成這項任務。怎樣用音樂來激發(fā)學生對語文教材的興趣呢?
一、樂曲導入,激發(fā)興趣
在新課開啟時播放與課文內(nèi)容及情感相應樂曲,能很好地撥動起學生心靈的情弦,把學生導入課文的特定情境中。如,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這是一首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全詩將不幸歌女和遷客的悲劇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直抒“天涯淪落”的哀怨之感。這時老師給學生播放電影《知音》中那首如泣如訴的主題曲,同時用幻燈出示一副琵琶女“低眉信手”彈琵琶,詩人以淚洗面聽琵琶的幻燈片。音樂凄切,畫面悲涼,構成了一種立體的蕭瑟凄涼的情境。這樣學生的情感與詩歌的感情融會在一起,上課效果非常好。
二、配樂朗誦,調(diào)動情感
借助音樂伴奏進行感情朗讀,能使學生沉浸在喜怒哀樂的情境之中,深入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馮驥才的《四月的維也納》時,就以《藍色多瑙河》的優(yōu)美旋律伴隨著富于感情的課文誦讀,這時無聲的文字變成了有聲的語言;在美妙的聲響效果下,作者復雜的感情變成了真實的、可感的,撥動人心弦的感情,一幅幅維也納初春的迷人畫面隨之浮現(xiàn)于學生的腦海。這樣,學生對課文體驗加深了,并且在內(nèi)心多了一份愉悅和歡暢。老師再回放音樂,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這篇文章,學生飽含深情地朗讀著,仿佛已置身于此情此景中。這就是音樂帶給語文教學的巨大魅力,同時也證明了音樂在語文教學中所起的不可磨滅的作用,如果沒有音樂來配,語文老師就很難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也就不能很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課堂就會成為一潭死水。
三、以樂制奇,喚起美感
音樂對語文教學的作用很大,它不光可以熏陶學生的情感,振奮學生的精神,還可以制造奇妙的意境,引人入勝。如,教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雪》,先播放歌曲《塞北的雪》,讓學生邊聽邊想,使他們馳騁想象,聯(lián)想詩中壯麗的雪景,作者豪邁的情懷,這樣,學生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詩中的美,進入了詞中的藝術境界了。這就喚起了學生的美感,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在語文教學中,音樂的注入是必要的,它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振奮他們的精神,激發(fā)他們的情緒,充分調(diào)動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做到真切的感悟課文,感悟人生,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
張曉艷,江蘇灌南高級中學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