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異思維即在思維中自覺地打破已有的思維定式、思維習慣或以往的思維成果,在事物各種巨大差異之間建立“中介”,突破經(jīng)驗思維束縛的思維方法。將求異思維引入到語文教學,能夠幫助學生遇到問題時,能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多結構去思考,去尋找答案。
那么,語文教師如何更新授課的理念,將求異思維的培養(yǎng)模式引入到了高中課堂,轉變語文的授課模呢?高中語文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將求異思維的培養(yǎng)模式引入到了高中課堂,在這樣的授課模式下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語文的實際學習效果。
一是設置情境教學法。該種思維形式在真實教學當中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具備良好的求異思維能力。在實際進行鍛煉的過程中,可以應用非常多的形式。授課中語文教師要對課堂進行精心的設計,依據(jù)需要學習課程設置相關的場景,這些場景的有效設計可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場景的設計產(chǎn)生疑問,在對具體的問題進行解決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探究以及親身體驗將自己對問題的看法表達出來。由此,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鼓勵,在學生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大膽表達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便實施了求異思維的鍛煉。
例如:《鴻門宴》的目標是:了解項羽、劉邦等人的個性特征,清楚鴻門宴這場斗爭中劉、項勝敗的原因,并思考“鴻門宴”在楚漢戰(zhàn)爭中的意義。在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應用打造情境的教學模式,請學生分別扮演劉邦、項羽、范增、樊噲等人物,牢牢抓住鴻門宴上每個人物的性格特征,通過學生對人物進行扮演的形式,請學生展示出自己心目中對于人物的理解。在這樣的授課模式中,學生更能對文中的內容有深層次的領悟,明白這場鴻門宴的歷史意義,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覺中鍛煉了求異思維。
二是設置疑問教學法。以往的高中語文授課形式,語文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只是將語文知識傳授給學生。但是這種傳統(tǒng)的授課形式存在較大的弊端,學生不能將自己的想象力進行充分的發(fā)揮,不利于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現(xiàn)在將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引進到語文日常授課當中,通過教師對問題的精妙設置,引導學生對問題實施探究,尤其是語文的問題答案有很多種,所以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將自己對問題的看法表達出來,全面調動求異思維。
例如:《再別康橋》的教學目標是指導學生對康橋柔美秀麗的風光進行感受,體會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情感,深刻領悟這首詩當中的意象美。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問,在讀過這首詩之后,覺得詩歌當中的意向有哪些?這些意向侵染了詩人怎樣的情思呢?通過相關問題的設置,可以調動學生的思維,將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有效進行求異思維的培養(yǎng)。
三是設置多角度思考法。高中的學生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很多年的語文學習,早已構成了比較固定思維模式。這便導致了在解決一些問題的過程中,因為習慣了應用固定的模式進行思考難以具備創(chuàng)新的思維。面對這樣的情況,高中語文教師要在教學當中引導學生應用不同的模式看待問題,要逐步將學生原有的思維模式打散,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的思維。
例如:《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了解人物林黛玉、賈寶玉、王熙鳳的性格特征,以及小說當中對這些人物的外貌描寫、語言描寫等應用的主要方法。在學習這篇文章的時候,沒有讀過紅樓夢的學生或者對寫作背景沒有了解的學生,很容易用自己的慣性思維對文章進行思考,非常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所以,在進行授課的過程中,教師要對林黛玉進賈府的背景進行詳細的介紹,之后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小組進行討論,將文章中不同人物的性格以及特征進行分析,深刻領悟人物特征的內涵。在學生進行學習的過程當中,要引導學生利用不同的角度對人物進行探討,從不同的層面說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這樣的授課方式,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求異思維,推進了語文教學的優(yōu)化。
高中教師要對求異思維下的教學優(yōu)化進行細致的探究,對學生實施更加有效的培養(yǎng),使學生不在教師制定的思維圈當中進行思考,更好地鍛煉求異思維。
文玲莉,重慶涪陵高級中學校教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