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縣農業(yè)局繼去年半年工作總結時組織機關和下屬單位股組級以上干部到千嶺水泥廠體驗一線工人生活之后,再次利用總結工作組織同樣范圍的人士到千山深處的高崖鄉(xiāng)體驗山民們的辛苦勞作和生存環(huán)境。使參與者教育之深,觸動之大,活動意義之深遠,遠遠超出發(fā)起者的預料。遺憾的是我去年因工作關系未能參加,有幸的是今年在我真正離開農村十多年后第一次零距離接觸農村,接觸農民,且是在千山深處的高崖鄉(xiāng)。
盡管我是農民的兒子,盡管生長在農村,盡管從事過農業(yè)生產,也盡管這次調研是小范圍的走馬觀花,但當我真正面對大山深處的一戶戶貧困農民時,我的內心產生了不可言狀的痛楚,我的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我在內心深處不停地責問自己,作為一個農業(yè)科技工作者,你能為這里的百姓做些啥?不要空話,要實實在在的。良心反復的責問,使我從復雜的思緒中理出了一點頭緒,作為這次調研活動的感想也罷,體會也行,刻心記之,以克己常想千陽還有高崖,以驚省自己不要忘記千陽仍有貧困。
窮則思變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反復證明,人們生存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無法選擇,但是可以改變,特別是那些貧困地區(qū),當沐浴了改革開放的春風之后,那種盼富、想富的渴望,那種窮則思變的推力積聚,隨著條件的變化而暴發(fā),就是例證。深圳原是祖國邊陲的漁村小鎮(zhèn),一旦機遇到來,二十幾年就突變成最具開放性的現(xiàn)代化都市。陜北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取得成功的圣地,但建國后的幾十年沒有多大變化,許多當年在延安生活過的老革命回到故地,看到群眾的困苦生活,失聲痛哭。但改革開放后,隨著陜北神府煤田和天然氣的開發(fā),幾年之間陜北人的貧困生活有了相當大的改觀,僅靖邊縣的年財政收入由80年代的400多萬元增長到現(xiàn)在的4個多億。這些事例充分說明,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窮不思變。高明村二組的宋改成,把三個孩子送到縣城上學,兩個已學有所成,這種從長遠考慮思變的做法令人高興。高明一組的王選學盡管生活還很艱苦,但他率先在村里辦起了小商店,既方便了山民購買商品,又增加了自家收入,這是立足家情的思變,讓人充滿信心。
思路決定出路。這是千陽近年來發(fā)展變化得出的成功經驗。調研中不論是高崖鄉(xiāng),還是各村組,甚至每戶村民,大到全鄉(xiāng),小到家庭都有一個明確的發(fā)展思路。使我們看到了高崖的出路在于有了上下一致,形成共識的符合高崖情況發(fā)展的好思路。且在本屆鄉(xiāng)黨委政府的組織實施中已初見成效。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象高明村二組劉夢娃,一組的王學文因智力、天災人禍等貧困戶,還在守窮,面對這些既無思路,又無打算,終年靠政府救濟的人,鄉(xiāng)政府、村組干部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要改變目前“輸血”性扶貧為“造血”性扶貧,關鍵要讓這部分人改變觀念,明確思路,看到此,我深感高崖的鄉(xiāng)村干部任重而道遠。
高崖鄉(xiāng)的農業(yè)出路目前仍然應該以發(fā)展優(yōu)質玉米為突破口。高崖鄉(xiāng)由于所處的自然條件,形成了綠色食品——千陽玉米品牌,這里有三個重要原因,一是適宜的區(qū)域小氣候是生產千陽玉米得天獨厚的自然因素。不論從光照、降水、積溫還是生育期,高崖的條件都具備生產優(yōu)質玉米的條件。二是沒有污染和公害是高崖玉米成為綠色食品的重要條件,這里沒有空氣污染,沒有水質污染,沒有土壤污染,綠色食品所要求的條件,在這里都能滿足。三是良種良法配套的栽培技術,使千陽玉米在保證優(yōu)質的前提下,達到高產,由此可見,高崖玉米的生產潛力還很大,有著商品化發(fā)展的極大空間。因此,高崖鄉(xiāng)應該對如何發(fā)揮千陽玉米的綠色品牌效應?如何讓千陽玉米幫助農民增收增效?如何加工和銷售千陽玉米等關乎高崖千家百姓的問題,要大做文章,當然我們千陽農業(yè)人更應責無旁貸。
“能人”的帶動作用不可小視。當一個地方經濟處于發(fā)展的起步階段時,當?shù)亍澳苋恕焙屯鈦怼澳苋恕睂@個地方經濟的示范帶動作用絕不可小視。這個問題實質上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問題。千陽玉米雖然已是國家認證的綠色食品,但由于交通、信息等因素的制約,它的市場價值和效益還未充分的顯現(xiàn)出來,當然這里也有個搞流通的“能人”如何發(fā)揮作用的問題。
令人高興的是,在調研中得知這里已在高明村成立了以販糧大戶何拴虎為會長的玉米專業(yè)協(xié)會,何拴虎去年為高崖鄉(xiāng)群眾推銷優(yōu)質玉米100多噸。但由于條件的局限,像何拴虎這樣的高崖能人顯得太少,加之僅有的幾個銷糧大戶有時還要受到個別職能部門的刁難,使他們干起事來心有余悸。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的政府應該怎樣為老百姓服務?我想這不僅是說的問題,而重點應該是解決怎么做的問題。
作者簡介:王恭,陜西省岐山縣人,寶雞市社科院副研究員,陜西省社科院寶雞分院特約研究員,寶雞文理學院特聘教授,寶雞市國學研究會副會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