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瑋
(閩南師范大學(xué),福建 漳州 363000)
談湯顯祖兩組“亡蘧”詩
辛 瑋
(閩南師范大學(xué),福建 漳州 363000)
湯顯祖的戲曲家身份為后人津津樂道,而其詩人身份卻淹沒不彰,較少為人注意。而事實上,湯顯祖的詩歌在創(chuàng)作數(shù)量和藝術(shù)成就兩方面皆頗為可觀。湯顯祖現(xiàn)存詩歌中,有兩組悼亡長子湯士蘧的詩歌比較獨特,體現(xiàn)了哀慟懺悔的悲情父親形象。這兩組悼亡詩從內(nèi)容上大致可分為三類:惋惜哀慟類、回憶紀實類以及尋求解脫類。從詩歌的藝術(shù)特色來看,這兩組詩歌在敘事中抒發(fā)自己強烈的情感;同時運用用典、比喻和對比的修辭手法,這些修辭的使用指向詩人對長子英年早逝,才華未顯的悲痛與惋惜,從中體現(xiàn)了湯顯祖內(nèi)心的懺悔意識。
湯顯祖;“亡蘧”;悼亡詩;懺悔意識
《牡丹亭》傳奇使得湯顯祖戲曲家的身份為后人津津樂道,而其詩人的身份卻淹沒不彰,較少為人注意。朱彝尊在《靜志居詩話》中,主要就湯顯祖的戲曲進行批評,而對其詩歌的批評僅以一句“詩終牽率,非其所長”[1]461加以概括;李漁《閑情偶寄·詞曲部·結(jié)構(gòu)第一》中云:“湯若士(湯顯祖),明之才人也,詩文尺牘,盡有可觀,而其膾炙人口者,不在尺牘詩文,而在《還魂》一劇。使若士不草《還魂》,則當(dāng)日之若士已雖有而若無,況后代乎?”[2]15然而,從湯顯祖整體的創(chuàng)作量來看,他的詩歌的創(chuàng)作數(shù)量可觀,現(xiàn)今存世的詩歌數(shù)量約有2 000余首。從創(chuàng)作成就來看,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丁集中》中云:“(湯顯祖)四十以后,詩變而之香山、眉山,文變而之南豐、臨川。嘗自敘其詩三變而力窮。又嘗以其文寓余,以謂‘不蘄其知吾之所已就,而蘄其知吾所未就也?!谠娫蛔兌ΩF,于文曰知所未就。義仍之通懷嗜學(xué),不自以為能事如此。而世但賞其詞曲而已。不能知其所已就,而又安能知其所未就?可不為三嘆哉!”[3]564又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二云:“若劉伯溫之思理,高季迪之韻度,劉彥昺之高華,貝廷琚之俊逸,湯義仍之靈警,絕壁孤騫,無可攀躡,人固望洋而返,而后亭亭岳岳之風(fēng)神,與古人相輝映?!盵4]100可見,湯顯祖的詩歌藝術(shù)成就不可忽視。因此,把湯顯祖的創(chuàng)作成就僅僅限制于戲曲的小天地,似不全面。
湯顯祖的詩歌創(chuàng)作有很大一部分是官場或朋友間贈答送別一類的應(yīng)酬之作,而本文所關(guān)注的重心在于那些表現(xiàn)家庭生活的詩歌,其中有兩組寫同一主題并寫于同時的詩歌值得討論,筆者將其稱之為“亡蘧”詩——即《庚子八月五日得南京七月十六日亡蘧信十首》和《重得亡蘧訃二十二絕》,在這兩組詩歌中展現(xiàn)了湯顯祖哀慟懺悔的悲情父親形象。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學(xué)者已經(jīng)開始關(guān)注湯顯祖的詩歌創(chuàng)作:如鄒自振1982年發(fā)表了《湯顯祖詩歌評注》,其中對湯顯祖的12首詩歌進行寫作背景的介紹、注釋與評述,但并未涉及到“亡蘧”詩的評述[5];1983年,彭德偉、錢貴成《簡述湯顯祖詩歌藝術(shù)》就湯顯祖的詩歌藝術(shù)進行了簡單的論述[6]。此后,對于湯顯祖詩歌研究的主要成果都是對其詩歌做一個宏觀的把握,主要集中在對他的詩歌藝術(shù)的評述、詩歌理論以及影響與詩歌接受研究方面,并未對“亡蘧”詩進行深入的討論。徐朔方的《湯顯祖評傳》[7]與龔重謨的《湯顯祖大傳》[8]雖都對湯顯祖的一些反映家庭生活的詩歌有過論述,但是同樣未對“亡蘧”詩施予太多的筆墨。
湯士蘧是湯顯祖的長子。作為長子,湯顯祖自然對其抱以厚望,而士蘧似乎并沒有令乃父失望。士蘧3歲“識經(jīng)書”;五歲“暗誦”《三都賦》;8歲能文,并能像春秋時的卜商能與孔子言《詩》一樣,與自己的父親談?wù)撐恼轮溃?2歲時已將“廿一史”通讀了一遍[9]847-848;16歲考中秀才;19歲時經(jīng)翰林院編修董其昌的推薦成為南京國子監(jiān)生員。在游學(xué)國子監(jiān)時期士蘧“文章驚動兩鴻師”[9]848,受到時任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郭正域和南京國子監(jiān)司業(yè)傅新德的賞識。湯士蘧種種表現(xiàn)令湯顯祖十分安慰,他甚至不無驕傲地表示“蘧兒原是佐王才”[9]847。湯顯祖確信湯士蘧是未來光大湯家門楣的不二人選,更為重要的是,湯顯祖希冀著將自己未能實現(xiàn)的政治抱負全部寄托在湯士蘧身上。湯顯祖之所以有這樣的心思與他一生的不得志息息相關(guān)。
湯顯祖少負才名,在鄒迪光的《臨川湯先生傳》詳細記載了湯顯祖少時的經(jīng)歷:
(湯顯祖)生而穎異不群。體玉立,眉目朗秀。見者嘖嘖曰:“湯氏寧馨兒?!蔽鍤q能屬對。試之即應(yīng),又試之又應(yīng),立課數(shù)對無難色。十三歲,就督學(xué)公試,舉書案為破。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倍綄W(xué)奇之?!缗e于鄉(xiāng),年猶弱冠耳。見者亦復(fù)嘖嘖曰:“此兒汗血,可致千里,非僅僅蹀躞康莊也者?!薄m一孝廉乎,而名蔽天壤,海內(nèi)人以得見湯義仍為幸[9]3137。
然而,此后的湯顯祖卻是科舉不順,仕途蹭蹬。先是兩次拒絕時任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以功名為誘餌的羅織,因此終張居正在朝之時,湯顯祖都未能進士及第。萬歷十一年(1583),湯顯祖僅以三甲第211名[10]2566的成績進士及第。后又因不依附申時行、張四維而在朝廷受到打壓,長期在陪都南京擔(dān)任南京太常博士、南祠部郎等閑職。萬歷十九年(1591),因上《論輔臣科臣疏》而被貶徐聞,后量移遂昌。經(jīng)歷了10多年的宦海浮沉,湯顯祖對官場已是心灰意懶,遂于萬歷二十六年(1598)辭官歸鄉(xiāng),萬歷二十九年(1601)正式免職。
萬歷二十六年(1598),湯士蘧參加秋闈失利。身為明代“舉業(yè)八大家”之一的湯顯祖,對湯士蘧這次秋試的結(jié)果很不滿意。在《重得亡蘧訃二十二絕》第四首中,湯顯祖回憶了當(dāng)時士蘧科場失利后回家的情形:“丁場文字略參差,十月西歸見撻兒?!盵9]848經(jīng)歷了科場失敗以及父親的責(zé)打之后,士蘧更加努力以至于“已覺書淫常病目”[9]848,然而不幸的是三年之后,士蘧還未來得及參加當(dāng)年的秋闈便溘然殂世。根據(jù)湯顯祖在《重得亡蘧訃二十二絕》的記載,士蘧在考前便害了痢疾,為不影響當(dāng)年的秋試,士蘧病急亂投醫(yī),服食人參、白術(shù)欲以控制病情[9]849,不料卻反使病情惡化,終致死亡。
湯顯祖沒想到對湯士蘧過高的期望,竟是導(dǎo)致長子早逝最主要的原因。在接到湯士蘧死訊的前一天晚上,湯顯祖忽然心情煩悶,似乎預(yù)感到了某種不祥的預(yù)兆,為此他寫下了《庚子八月四日五鼓,忽然煩悶,起作三首》,在這組詩的第一首中,湯顯祖發(fā)出了“不合生兒望作龍”[9]845的感慨,其中飽含著湯顯祖深深的悔恨以及對子女教育的反思。翌日,當(dāng)年逾半百的湯顯祖收到“亡蘧信”時,湯顯祖難掩心中的悲痛,立就這兩組32首悼念湯士蘧的詩篇,即《庚子八月五日得南京七月十六日亡蘧信十首》和《重得亡蘧訃二十二絕》。
湯顯祖的三任妻子(吳氏、趙氏、傅氏)共為湯顯祖生育了13個子女,其中有六個未能長到20歲就已夭折。湯顯祖也為他們寫過悼念文字:萬歷五年(1577),他的二女元祥、三女元英夭折,湯顯祖寫下了《哭元祥元英》;萬歷二十二年(1594),湯顯祖七歲的女兒詹秀因天花而死,七女生于七夕節(jié)后“半期而殤”[9]710,湯顯祖寫下了悼亡詹秀、七女的《平昌哭殤女詹秀七女二絕》;萬歷二十六年(1598),湯顯祖先后失去了呂兒和西兒,湯顯祖寫下了《平昌哭兩歲兒呂二絕》和《七月念日移宅沙井,八月十九日殤我西兒,慘然成韻》以為悼念。
從湯顯祖現(xiàn)存的所有詩歌中,筆者發(fā)現(xiàn)湯顯祖為湯士蘧所寫下的悼念詩歌是最多的,除去湯顯祖于萬歷二十八年(1600)寫下的那兩組詩以外,根據(jù)徐朔方先生對湯顯祖詩作的編年情況來看,至少在公元1607、1609和1610年這三年里共有四首懷念士蘧的詩作,分別為:《丁未浴佛日,夢蘧兒持書頗樂,且語地下成進士,嘆笑久之,覺而成句》(1607)、《偶觸覺華編》(1609)、《亡蘧庚子至今十稔秋闈矣,偶檢敝篋,得其七八歲所讀文賦,俱經(jīng)厚紙黏襯,祖父前背誦再四,朱記年月重復(fù),中有蟲蟻水跡穿爛,兩京三都斷污過半,不覺哽咽垂涕,呼蘧向中霤焚燒之,蘧有知乎?》二首(1610),另外還有兩首作年無考的詩《寒食上蘧冢》和《過蘧兒墳有嘆示念父兄》。
筆者以為,之所以會產(chǎn)生這樣的現(xiàn)象,大概有如下三點原因:首先,與湯士蘧的長男身份密切有關(guān)。長子身份歷來被傳統(tǒng)的舊式家庭所關(guān)注,他是家族血脈的延續(xù),且在家庭組織中,長子因年齡、情感、經(jīng)歷等因素,最有條件成為父親的左右手,成為父親改變家庭命運的積極支持者和參與者。其次,湯士蘧是湯顯祖諸亡子中唯一成年的孩子。湯士蘧殂世時年僅23歲,與那些活不到10歲的孩子相比,湯士蘧與湯顯祖相處的時間遠遠長于其他諸亡子,因此二人之間的父子之情也更為親厚。因此,當(dāng)陪伴自己20多年的湯士蘧突然離世時,湯顯祖焉能不傷心。最后,出于湯顯祖內(nèi)心深深的愧歉?!巴映升垺钡募鼻行膽B(tài)使得湯顯祖施加了太多的壓力在湯士蘧的身上。湯士蘧本就羸弱,再加以精神上的重擔(dān),更加令其難以承受。父親期望的“不能承受之重”終于令湯士蘧走向死亡?!安缓仙鷥和鼾垺?,湯顯祖在詩中表達了自己對兒子的愧歉以及對以往教育方式的反思。
細觀這兩組詩,若要對其所寫的內(nèi)容進行分類的話,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惋惜哀慟類、回憶紀實類以及尋求解脫類。
2.1 惋惜哀慟類
這一類的詩歌是所有32首詩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一類。根據(jù)筆者的統(tǒng)計,這類詩有16首。從這16首詩所寫的內(nèi)容來看,天妒英才是這類詩的共同主題。在這些詩中,一方面,湯顯祖對士蘧的才華抱有充足的信心,并極力在詩中進行反復(fù)的述說;另一方面,通過典故的使用,在“有才華”與“來不及施展才華”之間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而在這強烈對比之下,滲透著湯顯祖對士蘧早殤的無盡的悲痛與惋惜。茲錄兩首于下:
空教弱冠敵才名,未到長沙聽鵩鳴。
猿叫三聲腸斷盡,到無腸斷泣無聲[9]846。
蘧兒原是佐王才,何得文心一路開。
并道黑頭公早晚,那知止竟不成槐[9]847。
2.2 回憶紀實類
根據(jù)筆者統(tǒng)計,這一類詩共有14首。這14首詩,從內(nèi)容上看,或記錄收到士蘧亡故消息時的情況,或記錄士蘧亡故后湯顯祖以及其周圍的朋友的一些行為,或回憶士蘧亡故前的一些事情,這些所記錄、所回憶的事件在某種程度上緊緊圍繞著士蘧生前死后進行展開,某些詩篇甚至有詩讖的性質(zhì)。根據(jù)這些詩,讀者甚至可以還原出一段“湯士蘧小史”。茲錄三首于下:
江天卷地黑風(fēng)來,報道吾家玉樹催。
驚落枕床無淚出,重重書訃若為開[9]846。
后死都知文在茲,蘧廬天地一蘧兒。
誰能哭向千秋里,共要金陵立冢祠。
吳元石、賀知忍便欲留葬阿蘧金陵,為起祠宇。耆兒嘆而謝曰:“感君高誼,第恐千秋萬歲后,誰識孟嘗君耶!”[9]846-847
我兒偏愛說那吒,拆肉還娘骨付爹。
肉到九原娘解否,要爹收取骨還家[9]849。
事實上,這種回憶紀實類的文字在上一類的某幾首詩中已有涉及,但那些詩在整體的情感表達上并非單純的回憶紀實,因此筆者仍將其歸為上類。
2.3 尋求解脫類
這一類詩共有2首。詩中展現(xiàn)了湯顯祖當(dāng)時的個人精神狀態(tài)以及他的人生取向的變化。在詩里,就精神狀態(tài)而言,一個淚水漣漣,悲痛到有些歇斯底里的老人形象躍然紙上;就其人生取向而言,深藏在湯顯祖心中的佛、道情節(jié)又一次成為他排遣心中痛苦的寄托,借以佛教教義完成對過往自我的一種救贖。茲錄于下:
死別彌天淚不禁,兒生只礙我人心。
如何病倒支離處,教弟須看禪理深[9]849。
每到三乘是一途,就中無念亦無無。
何因病得空明相,起向燈前索念珠[9]849。
要而言之,以上對這32首詩的分類,無論其所寫的側(cè)重點偏向于哪一個方面,其最終所指向的主題其實只有一個,即懺悔。而懺悔內(nèi)容,主要偏重于他對于士蘧的教育。因為從表面看士蘧是因生病服藥不當(dāng)而死,但實際從根源上來看,士蘧的死亡原因不妨說是湯顯祖對湯士蘧過高的期望。而這一點,湯顯祖似乎也意識到了,七年以后的農(nóng)歷四月初八,那一天正是佛教的浴佛節(jié),湯顯祖夢到士蘧高興地告知父親自己在地下考中了進士。夢醒之后,湯顯祖寫下這一首《丁未浴佛日,夢蘧兒持書頗樂,且語地下成進士,嘆笑久之,覺而成句》:
萬卷都拋作紙錢,傷心才在數(shù)人前。
黃泉尚有書生業(yè),同學(xué)誰登第六天[9]957?
所謂“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任繼愈《佛教大辭典》云:“梵文Paranirmitavasavartin的意譯,略稱‘他化天’。六欲天之六。位于樂變化天上十二億八萬由旬?!洞笾嵌日摗肪砭牛骸颂鞀Z他所化而自娛樂,故言他化自在?!涮鞛檎系K佛道的魔波旬?!盵11]427湯士蘧在地下考中進士,真的能使湯顯祖“他化自在”嗎?留給湯顯祖的只是遺憾、痛苦以及悔恨。
寫于公元1600年秋天的這兩組詩寄托了湯顯祖對亡兒深深的哀思,同時也能從中感受到詩人深刻的懺悔意識。以下筆者將通過對“亡蘧”詩的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來說明詩人是如何在詩中體現(xiàn)他的懺悔意識。
3.1 敘事與抒情的結(jié)合
“亡蘧”詩始終籠罩在一種悲劇敘述的話語語境之中。筆者觀察到,在“亡蘧”詩中,一位晚年喪子的悲情父親的形象異常鮮明地展現(xiàn)在詩歌的字里行間,然這樣一位悲情父親的形象并非是詩人有意所表現(xiàn),而是詩人在悼念亡子的過程中通過對外部環(huán)境的描寫以及不斷追憶亡兒生前的過程中,無意之間呈現(xiàn)的結(jié)果。而這些都是為抒發(fā)詩人內(nèi)心情感而服務(wù)的。
從環(huán)境描寫來看,在寫到詩人收到“亡蘧”信時那天的環(huán)境時,詩人寫下了驚心動魄的七個字:“江天卷地黑風(fēng)來”[9]846。王國維有云:“昔人論詩,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12]4257從這一句詩中,能夠感受到長子的逝世帶給詩人一種天崩地裂的毀滅感,給予讀者以強烈的沖擊力。一個“黑”字準確表達了詩人內(nèi)心的迷茫與無助,同時“黑”所給予人的一種情感上的壓迫又為詩人情緒的爆發(fā)做好了鋪墊?;\罩于“亡蘧”詩上悲劇情緒全由一個“黑”字領(lǐng)起。
從情感的抒發(fā)而言,湯顯祖采用了直接抒發(fā)與間接抒發(fā)的形式。直接抒發(fā)情感的詩歌占所有“亡蘧”詩的比例并不大,共有6首,分別是《庚子八月五日得南京七月十六日亡蘧信十首》之第一、三、四首和《重得亡蘧訃二十二絕》之第八、十六、廿二首,通過使用如“腸斷”、“無淚”、“淚不禁”等詞匯直抒詩人內(nèi)心的痛苦。間接抒發(fā)情感的詩歌是通過那些“實錄式”的詩歌來記錄湯士蘧過去的點滴往事,在有意無意之間流露其內(nèi)心的悲傷與愧悔的情緒?!叭陱娜龤q識經(jīng)書,八歲成文便起予”、“五歲三都成暗誦,終星廿史略流通”、“八歲南京起大名”[9]847-849,這些曾經(jīng)都是詩人為之驕傲的事情,可如今卻成為詩人最為之痛心之事;“并道黑頭公早晚,那知止竟不成槐”、“正道老成扶帝制,誰教年少作修文”、“直為少肩拋世去,不教人喚玉螳螂”[9]847-848……在詩中湯士蘧的形象十分鮮明,然而一位在不斷懊惱、時刻在懺悔的悲情父親的形象同樣分明可見。
3.2 多種修辭手法的使用
在“亡蘧”詩中,詩人運用了用典、比喻以及對比的修辭手法,表達詩人內(nèi)心的悲痛與惋惜。
(1)用典。在“亡蘧”詩中,湯顯祖使用不少的典故來抒發(fā)他內(nèi)心或悲痛或惋惜的情緒,現(xiàn)將其中所用的典故列表1。從表1中,可見在9個典故中有5個典故指向英年早逝的主題,即顏回、賈誼、王雱這些歷史上具有才華卻英年早逝的人物,以及“孔明屯渭旗先殞,士雅先鞭楫已催”[9]846。另外的4個典故或正用或反其意而用,都與前五個典故一起形成一個整體,準確表達了詩人悲痛惋惜的情緒。
(2)比喻。在“亡蘧”詩中,詩人運用了比喻的修辭,以表達自己對長子早逝的痛苦與愧悔,現(xiàn)將其中所用到的比喻列表2。
從表中可以看到詩人所使用的喻體大都是相當(dāng)美好的事物,如“玉樹”、“靈芝”、“玉螳螂”、“碧桃”等等,顯而易見,這是詩人對亡兒才華橫溢的贊美,可是詩人在這些美好事物之上又加以否定詞或以表達否定含義的詞組進行限定,從而形成了一種強烈的沖擊,加深了詩人內(nèi)心強烈的痛苦與悔恨之情。
(3)對比。在這兩組詩中,詩人運用對比手法,使得詩歌在情感表達上具有相當(dāng)?shù)膹埩ΑT谠娭?,有兩類對比,一類是將“才華橫溢”與“才華未售”進行對比,另一類是今昔對比。
先看第一類對比。以《重得亡蘧訃二十二絕》第十一首為例:
文章法里兼諸品,經(jīng)濟談中得幾分。
正道老成扶帝制,誰教年少作修文[9]848。
表1 詩中所用典故詳情
表2 詩中所用比喻明細
這首詩的前三句都在說湯士蘧具有卓越的才華,且這樣的才華在將來是一定能發(fā)揮作用的。然而這首詩的第四句卻筆意立轉(zhuǎn),痛惜他年紀輕輕卻成了“修文”?!靶尬摹迸f指“修文郎”,掌陰曹著作的官,后以“修文”指文人之死。詩歌對湯士蘧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不言而喻。
再看第二類對比。以《重得亡蘧訃二十二絕》第十三首為例:
中秋先日我生辰,去歲來家賀我旬。
誰料今年無彩服,江東麻布淚痕新[9]848。
這首詩是詩人回憶起去年自己五十大壽時,士蘧為其賀壽的場景,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他五十一歲的生日,士蘧卻已歸地府,不能再來為自己賀壽了,而賀壽的彩服也換成了麻布。在強烈的今昔對比之下,詩人內(nèi)心的痛苦不言自明[16]。
總之,“亡蘧”詩在敘事與修辭兩方面構(gòu)成一種悲劇化的敘述語境,在這一語境下,詩人湯顯祖懷念著自己原本該有大作為的長子湯士蘧,他的內(nèi)心極度痛苦,并由痛苦而懺悔、由懺悔而反思。因而,這兩組詩在整體上體現(xiàn)出詩人的懺悔意識。
湯顯祖的32首“亡蘧”詩是為悼念其長子湯士蘧而寫的,它的篇幅超過了湯顯祖為以往任何一位夭亡的湯氏子女所寫的悼亡詩,湯士蘧在湯顯祖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湯顯祖心中所承受的悲痛也由此可見。而驅(qū)使湯顯祖寫作悼亡詩的動力除了難以排遣的悲痛之外,更有其內(nèi)心深深的悔恨。湯顯祖始終對長子的離世耿耿于懷,以至在1600年以后的歲月里時有為湯士蘧而寫的詩篇。
[1]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M].黃君坦,校點.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0.
[2] 李漁.閑情偶記[M].江巨榮,盧壽榮,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 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 戴鴻森.姜齋詩話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 鄒自振.湯顯祖詩歌評注[J].撫州師專學(xué)報,1982(2):36-41.
[6] 彭德偉,錢貴成.簡述湯顯祖詩歌藝術(shù)[J].江西社會科學(xué),1983(4):120-123.
[7] 徐朔方.湯顯祖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1.
[8] 龔重謨.湯顯祖大傳[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
[9] 湯顯祖.湯顯祖集全編[M].徐朔方,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0] 朱保炯,謝沛霖.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1] 任繼愈.佛教大辭典[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12] 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M]//唐圭璋.詞話叢編: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
[13] 劉文典.莊子補正[M].趙鋒,諸偉奇,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5.
[14] 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5] 劉向.戰(zhàn)國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6] 羅伽祿.湯顯祖的死亡觀及其踐行淺說[J].東華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6(3):285-289.
OnTwoGroupsofElegiacPoemsWrittenbyTangXian-zu
XIN Wei
(MinnanNormalUniversity,Zhangzhou363000,China)
Tang Xianzu, as a dramatist in Ming dynasty, is known to almost all the people; however, his poet identity is not obvious enough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As the matter of fact, Tang Xianzu’s poetry is quite impressive in two aspects: quantity of creation and artistic achievement. In his existing poetry, two groups of poetry are unique, which expressed his sorrow and penitence for his dead child named Tang Shiqu and reflected a tragic father image. The two groups of elegiac poem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from the content: sorrow, memory and seeking extrication. From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poetry, the two groups of poems expressed his strong emotions by narration and rhetoric. By the use of allusion, metaphor and contrast,Tang Xianzu’s sorrow and penitence for his eldest son’s early death was reflected and so was his confession consciousness.
Tang Xianzu; Tang Shiqu’s death; elegiac poems; confession consciousness
I207.22
A
1674-3512(2017)03-0205-06
2017-05-08
辛 瑋(1993—),男,上海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元明清文學(xué)研究。
辛 瑋.談湯顯祖兩組“亡蘧”詩[J].東華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7,36(3):205-210.
Xin Wei.On two groups of elegiac poems written by Tang Xian-zu[J].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7,36(3):20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