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毅
(池州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安徽 池州247000)
合肥地鐵站內部空間環(huán)境地域性設計研究
張 毅
(池州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安徽 池州247000)
隨著交通業(yè)的高速發(fā)展,地鐵站的空間環(huán)境設計越來越受到國內外設計者的廣泛關注,其發(fā)展呈現(xiàn)多元化態(tài)勢。通過實際調研、查閱相關資料與自身設計案例相結合的方式,對地域文化在地鐵空間藝術設計層面的問題及設計原則、思路、要點進行探討。解讀合肥地鐵內部空間設計思想與理論,探求如何在其公共空間中融入安徽的地域文化特色,并對合肥地鐵內部空間的文化設計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設計思路。
合肥;地鐵站;內部空間環(huán)境;地域性設計
文化的差異性映射出不同地域的人文思想、審美準則和精神訴求所形成的觀念相異性,它代表了一定區(qū)域公眾內心擁有的精神家園,也是大家共同的文化氣息,這種氣息不會隨著時空的改變而泯滅。文化的地理分布和地域差異這一客觀事實的存在,為地域文化的鉆研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思路與背景。因此,在城市公共建筑中融入地域文化精髓,對人們生活節(jié)奏和精神氣韻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地鐵有著自身的方便、快捷,在高速的信息化時代逐漸成為城市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其功能性空間自然為人群的密集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地鐵空間的可視環(huán)境和藝術形式時刻浸染著公眾的文化價值觀,地鐵空間內部環(huán)境的設計是當今公眾(尤其是知識分子)關注的焦點。地鐵既是文化的物化形態(tài),也是文化的精神形態(tài);地鐵文化符號不但是城市藝術文化的縮影,而且還經過藝術家的藝術加工、考量、提取,是對地域文化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手段。
中國人口的激增導致當今眾多城市無法承載人們的陸上空間,其地鐵的運載能力發(fā)揮著人流疏散的當代使命。雖然國內地鐵業(yè)發(fā)展迅捷,但地鐵內部空間設計與發(fā)達國家相比卻相對滯后。從形式上看,多數(shù)設計具有現(xiàn)代性,作品以浮雕壁畫為主,表現(xiàn)方式相對傳統(tǒng),與大多數(shù)公眾很難達到情感上的共鳴與文化上的互動。從內容上看,其藝術作品缺少地域文化特征和人文特色,造成了千城一面的局面。城市傳統(tǒng)文化在地鐵空間內部尚未得到充分的傳承與傳播,這使地域文化記憶逐漸消亡。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城市的快速發(fā)展必須與文化的保護、傳承一脈相承。當前已步入信息化時代,各地文化交流頻繁,各種藝術作品呈爆炸式涌現(xiàn),這就對車站空間設計師的文化甄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對地鐵空間的設計不應局限于傳統(tǒng)的審美意識,更要注重文化承載力、科技創(chuàng)新力、主觀感知力等要素,這些問題都是政府決策者、組織者和空間設計師值得思索的重要議題。
在城市空間的角度上,地鐵空間設計思維應促成當代建筑空間與建筑實體形成相對固定的呼應聯(lián)系;在功能范圍上,多設計易于識別的地域文化形象,滿足公眾的審美訴求和文化認知;在城市發(fā)展角度上,塑造有特色的空間形象,使城市地鐵空間設計得到廣泛認可;同時,就地取材、量體裁衣,根據地域實際采取相宜的方式與路徑。
1.以人為本
地鐵車站空間室內設計不僅要充分達到即定的交通功能需要,還涵蓋了人們的心理、生理等精神層面的內心渴望。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包括以下幾方面。(1)提供適意的室內空間。地鐵公共空間設計除了阻止雨、風和氣流外,采光也要達到基本的照明要求。此外,還不可忽視聽覺感受與嗅覺感受這兩方面的因素。(2)給予精神的關注。這就要求在設計中想公眾的之所想,意識到公眾的精神需求和生活習性,達到對公眾精神關注與關懷的目的。(3)無障礙設計。隨著文明程度的進步和時代的發(fā)展,無障礙設計走進了每一棟公共空間建筑,同時它也是衡量國家與設計師的關懷標準之一。無障礙環(huán)境的整體設計需要思考的人群應包括殘疾人、老人、兒童、病人以及重物攜帶者,要真正滿足這些群體的需求,就要做到以人為本、服務相切、精神相籍。[1]33
2.地域文化特性凸顯
地域特征是當?shù)鼐用裨陂L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固有常態(tài),它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積淀在當代生活中的呈現(xiàn),具有特殊的內涵和主體精神。它具有地方特色的價值取向,影響本區(qū)域人們的生活方式,展現(xiàn)地域的人心凝聚力。地鐵空間作為一個城市形象最有利的文化展示平臺,在室內設計與建設中更要凸顯地域特征。地域文化本身具有歷史延續(xù)性、地域特殊性、文化特色性等特征。例如,合肥地鐵的空間設計就需要把合肥的歷史文脈和區(qū)域文化的內在結構、形態(tài)特征、相互關聯(lián)緊密銜接,構建文化與本地域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及生態(tài)剖面等關鍵因素。
3.傳承與創(chuàng)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大力提高中國的國家文化軟實力。地域文化是區(qū)域文化的主導力量,同時也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區(qū)域文化固有的向心力、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傳播力,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感染力及影響力。文化需要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繼承和創(chuàng)新,這樣才有利于地域特色、地域文化的延續(xù)。尊重歷史、展望未來對當?shù)孛癖姷膭?chuàng)新與城市的成長、進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地鐵站的存在有自身的現(xiàn)實意義,也蘊藏了深遠的歷史文化內容。它與地域文化一脈相承,構成了城市自身的文化與魅力,符合當?shù)孛癖姷奈幕瘍r值觀與認同感,讓文化重新被記憶,從而繼承與創(chuàng)新了地域文化與空間的藝術形象。
4.可持續(xù)發(fā)展要求
地鐵站在材質選擇上要研究當代新材料模塊的標準化,這樣更易于維護和更新。[2]5各站點之間盡量保持特定模數(shù)關系,這是簡單易行的經濟方法。對地鐵內部空間的界面設計需考慮彈性設計、預留設計、接口設計,優(yōu)先考慮耐用性強的組織形態(tài)和設計參數(shù),為發(fā)展提供便利。增強地鐵室內空間彈性的變化強度,創(chuàng)建敞開式的地鐵內部空間環(huán)境,這也是有機體在環(huán)境變化時保持生機和活力的結構特性。
地域文化是由地域自然環(huán)境(自然資源、氣候條件、地理因素)和人文環(huán)境(群眾立場、觀念意識、宗教信仰、潛移默化的文化變量)構成。[3]29用當代建筑技藝對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地鐵站空間進行傳承和革新,并非用當代的新技術和新材料模仿傳統(tǒng)建筑的造型結構,而是運用生態(tài)環(huán)保學的理念,采用耗能少、可回收、可調節(jié)的循環(huán)設計去構造當代創(chuàng)新型地域文化建筑。這種涵蓋“有機建筑”的自然建筑更有利于社會的健康成長,也是對地鐵空間作品更好的呼應和豐富。
地鐵設計師應廣泛向民間建筑學習、探索,學習傳統(tǒng)建筑的結構、材質、關鍵技術,讓地鐵空間更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從而對地域文化予以傳承。不能一味地采用當代混泥土鋼結構的新技術,應該讓新技術與地域的傳統(tǒng)技藝進行結合創(chuàng)新,用新的空間模式(方式)傳達地域建筑的文化特質。
地鐵內部空間的設計是建筑材質、建筑燈光、組織布局的多維展示。具備地域文化的藝術空間需滿足基本的適用功能、審美功能和文化功能。其要點包含:(1)材質的取舍(體現(xiàn)歷史性、文化性、生態(tài)性、裝飾性、耐久性等);(2)空間的色彩設置(主題設色、背景設色、點綴設色等);(3)照明設計的分析(自然采光、人工采光、燈具的選擇和色彩);(4)綠化設計(植被樹種的選擇、植被的色彩選擇、植被本身的屬性分析);(5)藝術品的設計(展示藝術、地域藝術、人文藝術、免費藝術、涂鴉藝術、景觀藝術、傳統(tǒng)藝術等)。
合肥作為安徽省的省會,建設具有地域特色的地鐵設計空間,徽文化首當其沖。作為安徽省名稱由來的一部分,徽文化是安徽的文化命脈和文化根基。明清時期比較有影響力的程朱理學、徽州三雕、刻書版畫、徽派建筑,經過幾百年的探索與革新,形成了體系完整、內容多樣、優(yōu)勢明顯的地域文化特征。
安徽省位于中國東南,是我國東部的內陸省份,橫跨長江、淮河中下游,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靠江西,北鄰山東,地理位置凸顯。合肥作為安徽省目前唯一修建地鐵的城市,其地鐵不僅為安徽省內乘客服務,還為全國各地的游客服務。依照合肥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溫和的自然氣候條件,合肥地鐵空間應設計成集文化、旅游、環(huán)保等多功能的藝術空間。
1.合肥地鐵站公共藝術設計
圖1是合肥地鐵站1號線入口設計?;罩萆詈竦奈幕瘍群o予合肥地鐵空間設計靈感,整個建筑立面以徽派建筑外觀為主,經過提取、變形、重構和創(chuàng)新,保留原有徽州建筑形象的同時,進行了材質、建筑結構的重新組合,融入古徽州人道法自然、與德為鄰、崇儒尚文重教的精髓,讓“徽質空間”充分表現(xiàn)出建筑的豐富性、藝術性、科學性和文化性,讓合肥地鐵入站口更具備徽州文化的特色。[4]80
圖1 合肥地鐵站1號線入口設計
2.緯九路—湖南路
緯九路至湖南路是合肥地鐵1號線的起點與終點,途經合肥站、太湖路、高鐵站、繁華大道等幾個重要站點。其地鐵站空間應展示安徽地域文化主題,一側墻面為浮雕裝飾,展現(xiàn)安徽文化的發(fā)展脈絡;另一側墻面以安徽著名景點為依托,通過現(xiàn)代技術手法進行強烈的視覺展現(xiàn)。游客駐足觀賞,恍如身在其中,在喧囂的都市中尋找一份寧靜、典雅與舒適(圖2)。兩側的作品古今相對,傳統(tǒng)方式與現(xiàn)代手法相互碰撞,火花四濺,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圖2 合肥地鐵站內部環(huán)境設計
3.長寧大道—龍港鎮(zhèn)
合肥2號線也是2016年全面通車。不同的車站路線展示的內容則迥然不同。該路線經過銅陵路、當涂路等重要站點,可以展現(xiàn)銅陵的銅文化,特別是站點的柱子造型可以圍繞文化展開。當涂作為千年名縣,有所謂“吳頭楚尾”“南北津渡”之稱。當涂布錦畫作為民間一種特殊的藝術品類,以其自身特有的輝煌造詣聞名世界。布錦畫起源于民間,脫胎于早期布貼畫,地鐵站空間設計應展現(xiàn)其造型、圖案及做法。
為彰顯徽文化特色,解決陸上交通人流,提高城市實力,樹立文化品質,合肥地鐵的設計內容應具備三種要素。
(1)旅游特色。水鄉(xiāng)特色的三河古鎮(zhèn);生態(tài)良好的紫蓬山;徽派特色的園林——徽園;純美嬌秀的岱山湖;濃郁情懷的情人谷;氣勢雄偉、保存完整的李鴻章故居;集素質教育和現(xiàn)代休閑方式為一體的度假基地——歡樂島;風光秀麗的大蜀山。
(2)文化特色。徽派建筑;新安理學;徽州三雕;程朱理學;陶瓷文化;佛教文化。
(3)藝術體現(xiàn)。作為中國中部重要的經濟省會,合肥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藝術氣息,是一個開放與包容、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齊頭并進的都市。其地鐵空間內部呈現(xiàn)多種藝術種類,不但可以傳承地上文化,更能延展地下藝術,增加地鐵整體空間藝術氛圍,讓地鐵文化景觀在公共空間中具有多重的“地域感、柔和感、藝術感、歷史感”。
地鐵是一個城市的名片和對外交流展示的窗口,其視覺的設計體現(xiàn)了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展示了城市的歷史和綜合實力,傳達了時代精神。[5]3地鐵空間的設計給當代設計師、建筑師和政府官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用地域文化展現(xiàn)出空間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徽州的深厚土壤給予了合肥地鐵空間設計素材和思想資源,從傳統(tǒng)徽州神韻到當代藝術演繹,從歷史風貌到時代氣息,從功能內涵到國際視野都賦予了合肥地鐵空間的精神內核。應設計出舒適的品質空間,滿足乘客的生理、心理需求,讓合肥地鐵成為推動安徽經濟發(fā)展的新動力,同時也讓地域文化得到系統(tǒng)傳承。通過對地域文化的擴展和延伸,人們要轉變思想,深化思維,創(chuàng)造一種基于新觀念的新型地鐵空間設計作品。
[1]劉彤.西安地鐵公共藝術設計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
[2]朱大明.城市地下空間開發(fā)利用的綠色生態(tài)建筑對策[J].地下空間,2003,23(2).
[3]章萍芳.地域文化特色的地鐵車站空間藝術設計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08.
[4]劉亞東.材料的西安地域文化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
[5]張愛鵬.天津地鐵空間公共藝術設計中的地域文化應用[J].包裝工程,2013,34(5).
A Study on the Regional Design of the Inner Space Environment of Hefei Subway Stations
Zhang Yi
(School of Fine Arts and Design,Chizhou University,Chizhou247000,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subway station space environment design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designe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and its development tends to be diversified.Through field research and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case stud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ole of regional culture in the artistic design of subway space,and the design principles,ideas and main points as well.The paper also interprets Hefei subway stations'interior space design ideas and theories,explores how to integrate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nhui into the design of public space,and puts forward effective design ideas for the interior space culture of Hefei subway stations.
Hefei;subway station;internal space environment;regional design
TU921
A
1672-447X(2017)04-0074-04
2017-02-26
2015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點項目(SK2015A424);2017年安徽省高校優(yōu)秀青年人才支持計劃項目(gxyq2017106)
張 毅(1982—),山東德州人,池州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環(huán)境設計與理論。
責任編輯:吳 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