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曉寧,褚燕君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消化內科,河南 鄭州450052)
大腸癌患者小腸細菌過度生長及枯草桿菌二聯(lián)活菌對其影響
邢曉寧,褚燕君*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消化內科,河南 鄭州450052)
目的研究大腸癌患者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的發(fā)生率及其對消化系統(tǒng)癥狀的影響,并觀察枯草桿菌二聯(lián)活菌對其影響。方法選取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間就診于我院初診且經(jīng)病理活檢證實的大腸癌患者123例為觀察組。選取同期來院體檢的健康者30例為對照組。所有研究對象進行乳果糖氫呼氣試驗,檢測SIBO情況,根據(jù)該結果,將觀察組分為SIBO陽性組和SIBO陰性組。SIBO陽性組患者給予枯草桿菌二聯(lián)活菌腸溶膠囊治療。觀察SIBO陽性率及治療前后消化道癥狀積分的變化情況。結果觀察組SIBO陽性率為60.2%(74例)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0%(6例)(P<0.05)。SIBO陽性組患者消化系統(tǒng)癥狀積分(10.6±2.35)明顯高于SIBO陰性組患者的消化系統(tǒng)癥狀積分(9.2±2.57)(P<0.05)。SIBO陽性組患者枯草桿菌二聯(lián)活菌治療有效率為54%。治療后消化系統(tǒng)癥狀積分為(9.0±2.11),與治療前(10.6±2.35)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大腸癌患者SIBO發(fā)生率高于健康人。枯草桿菌二聯(lián)活菌對SIBO治療有效。
小腸細菌過度生長;大腸癌;LBTH;枯草桿菌二聯(lián)活菌
大腸癌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死亡率極高,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世界每年約有60.8萬人死于大腸癌,嚴重危害了人類的身心健康[1,2]。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IBO)又稱小腸污染綜合征或盲袢綜合征,是由于腸道內菌群易位引起小腸菌群數(shù)量或種類改變,當這種改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則表現(xiàn)為腹痛、腹瀉、腹脹、消瘦、營養(yǎng)不良等一系列癥狀的臨床綜合征[3]。本研究對大腸癌患者小腸細菌過度生長進行了檢測,并且使用枯草桿菌二聯(lián)活菌進行治療,旨在探究枯草桿菌二聯(lián)活菌對其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間就診于我院初診的大腸癌患者123例為觀察組,男性73例,女性50例,年齡15-88歲,平均年齡58.7±10.02歲,所有患者均經(jīng)病理活檢證實為大腸癌。納入標準:首次經(jīng)腸鏡病理活檢證實為大腸癌,無手術、放療、化療史。排除標準:a.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糖尿病、硬皮病、甲亢、甲減、放射性腸炎、腸梗阻、小腸憩室、精神疾病病史、免疫缺陷綜合征、急慢性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腫、脂肪肝、肝硬化、其他部位腫瘤;b.近1月內使用過如下藥物:H2受體拮抗劑、質子泵抑制劑、胃腸動力藥(如莫沙比利等)、抗生素;c.既往腹部手術史;d.既往放療或化療史;e.使用激素、抗焦慮、抑郁及鎮(zhèn)靜催眠類藥物史;f.乳糖不耐受;g.肝、腎功能不全;h.長期大量吸煙史;i.合并其他部位的感染;j.14歲以下兒童;k.孕婦、哺乳期婦女。同時選取同期來院體檢的健康者30例為對照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35-75歲,平均年齡57.9±9.42歲。兩組研究對象各項基礎資料如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的檢測:受試者口含一次性吹氣管慢慢呼氣,空腹先吹1號口袋,吹完氣后口服乳果糖2支(10 ml/支),開始記時,十五分鐘后吹2號口袋,再隔十五分鐘吹3號口袋,以此類推,按順序把所有氣袋吹完,共7袋。為減少口腔細菌對實驗的影響口服乳果糖后應漱口。吹氣時保證一口氣吹滿。試驗要求:a.檢查前1天避免進食面食、雞蛋、豆腐及高纖維素食品等產(chǎn)氫食物;b.檢查前24小時避免服用鎮(zhèn)靜催眠藥、避免吸煙;c.檢查前12小時及檢查過程中均應禁食、禁水;d.檢查過程中避免劇烈運動,避免睡眠;e.檢查前認真漱口、刷牙,保持口腔干凈;f.服用乳果糖后再次漱口,以防口腔內少量細菌對試驗的干擾。
1.3診斷標準
(1)雙峰圖形—小腸峰和結腸峰;(2)口服乳果糖后90-180 min內氫呼氣濃度較基礎值上升>20 ppm,且雙峰圖形第 1峰出現(xiàn)時間<90 min[4-6]。
1.4治療
對觀察組所有患者進行視覺模擬評分(VAS)(見表1),計算出每個個體的消化系統(tǒng)總積分[7]。SIBO陽性組患者在提高免疫力、保護腸黏膜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枯草桿菌二聯(lián)活菌腸溶膠囊500 mg/次、3次/天治療7天。治療結束后復查乳果糖氫呼氣試驗,并計算SIBO陽性組患者治療后消化系統(tǒng)癥狀積分。治療前后及治療過程中均未行放療、化療,未使用其他影響腸道菌群的藥物,如抗生素、促胃腸動力藥、PPI。
1.5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軟件對研究中得到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計量結果比較采用t檢驗,兩組計數(shù)結果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視覺模擬評分(VAS)標準
2.1觀察組SIBO陽性率為60.2%(74例),明顯高于對照組的SIBO陽性率20%(6例)(P<0.05)。SIBO陽性組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9.8±10.85)歲高于SIBO陰性組患者的平均年齡(53.5±9.79)歲(P<0.05),性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之間性別、年齡及SIBO陽性率的比較
2.2SIBO陽性組患者的消化系統(tǒng)癥狀積分(10.6±2.35)明顯高于SIBO陰性組患者的消化系統(tǒng)癥狀積分(9.2±2.57)(P<0.05)。見表3。
表3 SIBO陽性組與SIBO陰性組之間性別、年齡及消化系統(tǒng)癥狀積分比較
2.3SIBO陽性組治療7天后,復查LHBT,40例患者小腸細菌轉陰,治療有效率為54%。治療后患者消化系統(tǒng)癥狀積分為(9.0±2.11),與治療前(10.6±2.35)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SIBO陽性組治療后轉陰組與未轉陰組治療前后消化系統(tǒng)癥狀積分比較
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是由于受腫瘤組織缺氧微環(huán)境、放化療副作用及手術創(chuàng)傷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再加上術后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等使腸道內耐藥菌株大量繁殖進而造成機體繼發(fā)感染,以及瘤體本身對機體物質代謝、能量消耗的改變,使得機體免疫功能紊亂,或由于腹部外科手術改變了正常腸道的解剖學結構,均可破壞阻礙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的防御機制。同時腫瘤組織異常的血管和組織間隙高壓可限制血液免疫成分(如粒細胞、抗體、血清補體等)的進入,以保護細菌逃脫機體的免疫殺傷,成功成為細菌免疫避難的場所,從而導致小腸細菌過度生長和(或)移位[8.9]。王為等[10]對168例食管癌、胃癌、肝癌患者研究發(fā)現(xiàn)其SIBO陽性率分別為47.1%(16/34)、49.4%(41/83)、76.5%(39/51),較健康人陽性率明顯升高。
在本研究中,觀察組123例大腸癌患者SIBO陽性率為60.2%(74例),明顯高于30例健康對照組SIBO陽性率20%(6例),提示大腸癌患者與健康人相比更容易發(fā)生SIBO。SIBO陽性組患者平均年齡(59.8±10.85)歲高于SIBO陰性組患者的平均年齡(53.5±9.79)歲,提示可能年齡越大越容易合并SIBO。這可能是由于隨著年齡的增加,患癌風險增加,且機體各項功能包括免疫功能、肝腎功能及胃腸道蠕動能力減退等。但SIBO的發(fā)生與性別無明顯關系。
本研究中SIBO陽性的大腸癌患者消化系統(tǒng)癥狀評分明顯高于陰性患者,提示SIBO可能會加重大腸癌患者的消化系統(tǒng)癥狀。對于SIBO陽性的大腸癌患者在原有治療基礎上加用枯草桿菌二聯(lián)活菌,治療結束后復查LHBT,有40例患者SIBO轉陰,提示枯草桿菌二聯(lián)活菌對于SIBO治療有效??莶輻U菌二聯(lián)活菌腸溶膠囊每250 mg內含活菌5億個,包括枯草桿菌、屎腸球菌,這是健康人腸道中的正常菌群成員,可直接補充正常生理菌群,抑制腸道內有害細菌過度繁殖,調整腸道菌群,可改善由于腸道菌群不調引起的腹脹、腹瀉、便秘、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癥狀。SIBO陽性的大腸癌患者治療前后均應用VAS評分系統(tǒng)對患者的消化系統(tǒng)癥狀進行評分,兩者進行比較,無論SIBO是否轉陰,治療后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更進一步證實了SIBO與消化系統(tǒng)癥狀有關,治療SIBO可改善大腸癌患者的癥狀,提高大腸癌患者的生活質量。
[1]裴鳳華,趙 晶,杜雅菊,等 .外周血 DNA TUSC4 基因缺失在大腸癌分子篩查及早期診斷中的應用[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0,18(31):3320.
[2]Jafri,Syed H.;Mills,Glenn.Lifestyle modification i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an integrative oncology approach[J].Future Oncology,2013,9(2):207.
[3]Ghoshal UC,Ghoshal U,Das K,et al.Utility of Hydrogen Breath Tests in Diagnosis of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inMalabsorption Syndrom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Oro-cecal Transit Time[J].India J Gastroenterol,2006,25(1):6.
[4]Stritzker J,Weibel S,Hill P J,et al.Tumor-specific colonization,tissue distribution,and gene induction by probiotic Escherichia coliNissle 1917 in live mice[J].Int J Med Microbiol,2007,297(3):151.
[5]Parracho H,Mccartney AL,GibsonG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in infant nutrition [J].Proc Nutr Soc ,2007;66(3):405.
[6]王 為,周國華,冷明芳,等.酒精性肝病患者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情況研究[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2009,3(11):1914.
[7]劉 楊,李 媛,張東生,等.小腸細菌過度生長小腸細菌過度生長與小腸腫瘤的關系及其臨床意義[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3,21(31):3435.
[8]Pimentel M,Chow EJ,Lin HC.Eradication of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reduces symptoms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Am J Gastroenterol,2000,95:3503.
[9]董永綏.腸道菌群失調、內毒素與小兒胃腸功能障礙[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1,16(1):5.
[10]王 為,劉 峰,徐愛雷,等.三種消化道惡性腫瘤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的研究[J].醫(yī)學綜述,2011,17(6):946.
R735.3+4
A
2016-12-30)
*通訊作者
1007-4287(2017)10-168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