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設計的技巧
創(chuàng)造形式的工具通常也是創(chuàng)造形式所用的材料,這對于書寫樣式的確定至關重要。
書寫的形式總是指向它所使用的工具:書法指向鋼筆,碑文指向鑿子,鍥文指向尖筆,銅版印刷的文字指向刻刀,而印刷體的字母則指向兩個用于創(chuàng)造它的工具——鋼筆和沖壓的塹刀。由于印刷體的字母常常是根據(jù)需要從模子里翻鑄出來的,所以用于文字設計的字面在形式上必須經(jīng)久耐用。文字設計的字面之美所倚仗的正是這些印刷文字從不改變的外觀;其本質(zhì)存在于印刷體字母的重復使用和印刷過程中固有的重復之中。
鉛字及其輔助材料是在一個矩形的格式中進行組合的,如果想繞開它,除非你對排版的原則置之不理。就像一些不斷重復的形式一樣,矩形格式是文字設計的圖景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根據(jù)最近的材料,在照相制版技術中,矩形和對角線傾斜的處理都是可以做到的。
人們所選用的紙的質(zhì)量和印刷流程對文字設計的效果會產(chǎn)生很大影響。在柔軟且質(zhì)地粗糙的紙上印刷通常會使字形散開,致使其邊緣模糊漫漶,這些文字會失去其精確度,而且看上去往往比實際情況要粗。同樣的字體印在一張非常光滑的銅版紙上會顯得棱角清晰,而且其精確度也得以保持。15世紀古版書的印刷字體是為質(zhì)地堅韌的手工紙設計的。如果這些字體印在光滑的紙面上,其字母就會變形。
文字設計師在準備其工作時必須考慮印刷工藝的問題。在旋轉凸版印刷中,字體是刻在一個模子里的,然后再鑄成鉛字。字體不能不做任何改變就交付這兩個程序,而讓字體的面貌在一定程度上變得粗糙一點兒也是不可避免的。在凸版印刷中,字體必須被強有力地印到紙上,與此相反,平版印刷則只需輕輕一壓,油墨就從字面轉到了紙面,壓印的效果并不是那么清晰明確。在凹版印刷中,其基礎是一個蝕刻的屏版,與凸版印刷相比字體的面貌也沒有那么精確。新的照相制版技術使獲取一種前所未有的清晰性成為可能,而這是文字設計師們在整個印刷史中一直想努力達到的。
文字設計師必須重視當前和未來的技術發(fā)展,因為這些進步很可能會帶來形式上的變革。一件印刷品要想成為其時代的有效記錄,必須兼具技術特征和形式特征。
用鉛字來排版就是要按照一定的技術規(guī)范,在一個直角中對字體素材進行結構安排。這種構造性的工作——讓各個組成部分彼此吻合一一在排版的形式中可能會合理地顯示出來,對待材料的真實企圖可能也會成為決定形式的一個因素。
左頁是一個護封,右頁是排版師為同一個作品制的版的校樣。
在文字設計中,句子可以根據(jù)需要來編排,彼此不同。上面的例子從比較寬的行距到固定行距,也就是無行距,表現(xiàn)了其中的程度差別。從形式的角度來看,從明到暗,從行的模式到一個平面,是有一個漸進過程的。當行距過大的時候并不容易閱讀,因為這種線性模式會變得很刺眼,當然,行距對于易讀性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過小的行距則會使行隱沒在平面中。只有行距的效果和面的效果匹配得恰到好處的排版才是最適合閱讀的。
每個字體的左右兩側都應該有一個間隔,這決定了每行排字字母與字母之間空白的大小。在古典字體中,這個空間很大程度上是由字身右側的突起部分決定的。但是在無襯線字體中,必須得特別注意側面的空間,只有這樣,字母之間才不至于靠得太近。如果字間距太窄,字挨著字,整個文字區(qū)域看上去就會顯得過于灰暗。
左頁的字母都比較難排,因為當這些字母(ktyvwfrz)被排在一起的時候,它們留下的空白空間比較難處理。右頁這些字母(lignchb)排起來都不會有什么麻煩。如果左頁和右頁都用字寬和鑄型比較好的字體,灰度就能達到相同的水平。我們可以從一定的距離之外去看這兩頁紙的效果如何,如果用字距過窄的字去排,左頁就會顯得太亮,右頁則會顯得太暗。
在文字設計中,形式是由鑄字技術決定的。把字母從字模中鑄造出來,這個過程確保了字面保持絕對不變,而鑄字的數(shù)量幾乎可以是無限的。不變的字面是文字設計的本質(zhì),即便這些字體偏離了模型也不會受到損害。字面的改變將使圖版印刷體向手寫體靠近,后者彼此間都是不一樣的。然而,手寫的原則和印刷的原則是完全不一樣的,前者不用服務于力求讓彼此類似的實用目的。
文字設計師在工作中有林林總總的各種字體型號可以使用,但是他必須認識到,他的作品不只是由不同的字號組成的,還有灰度的差異以及色調(diào)的深淺變化。
紙張的肌理和印刷過程對印刷品的最終呈現(xiàn)的效果具有顯著的影響。古版書中所使用的字體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手工紙粗糙、潮濕的表面上留下印記;同樣的字體,如果用于膠印或銅版紙上的凸版印刷,就很難辨認。在鑄字的歷史中,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fā)展都對字體設計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威尼斯印刷品,1594年。
銅版紙上的凸版印刷。
旋轉凸版印刷印在新聞紙上。
凹版印刷印在包含木漿的紙上。
凸版印刷過程,巴黎,185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