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摘要: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漢字無論是作為一種讀寫工具,還是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都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而文字的創(chuàng)造可以說又是藝術的發(fā)端。這里從漢字的圖形知覺著手,基于平面設計構成基礎,探討漢字圖形美的表現形式及其價值。
關鍵詞:漢字 圖形美 傳統(tǒng)文化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2-0054-02
引言
漢字是人類通過各種社會化實踐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符號,人們運用這種符號來記述事項、相互交流,文化就在這種交流與融合之下產生了。而文化來源于藝術??梢哉f人類在造字之初,并沒有“藝術”的概念,但是人類在開始創(chuàng)造文字那一刻,就已經開始了藝術的創(chuàng)造。而在眾多種類的文字當中,漢字作為一種象形文字,其藝術性更是值得探討的。
一、數理美
漢字演變至今,去繁從簡,由圖畫向圖形的形式演變。很多人說漢字的簡化削弱了漢字“象形”的美感。但是同時,也強化了漢字符號性的特點,變得更加簡潔、利落、便于書寫和識別。也可以說多了一分理智與嚴謹。但無論簡化與否,漢字的間架結構中都存在著一定的數理邏輯,這是漢字圖形之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素。
(一)比例美
美的東西一定是符合審美比例的,漢字當然也不會例外。著名書畫家啟功先生最早提出把黃金分割比應用于書法創(chuàng)作當中,大致把字的結構控制在5:8比例,但由于書法是一種比較隨性的藝術,所以在此不能嚴格地精確到小數點以后。但是宋體字是經過比較嚴格設計的一種印刷字體,那么以標準宋體字為例(如圖1):“食”字為上下結構,也同樣可以用黃金分割比來解釋在這里我們姑且先不把“人”和“良”二字拆分開來,而是把整個字當成一個圖形來看,上面的“人”和點為字的上半部分,下面的“艮”為字的下半部分,從此處拆分開來,兩部分的比例也剛好符合0.382:0.618。另,從縱向看,以“人”字的一撇一捺為中軸線將其分割,左半部分與右半部分的比例剛好符合黃金分割比,并且中間一點的起筆處也剛好在黃金分割點上。
由黃金分割衍生出來的另一種比值為斐波那契數列。數列的內容是:0,1,1,2,3,5,8,13,21,34,55,89……即:前兩數之和等于后一個數,依此類推。那么在漢字當中也存在著斐波那契數列。例如:“中”字(如圖2)。若將其整體結構分為上中下三部分,那么此三部分比值為13:13:21(比值以筆畫胸線為基準)。最左邊一豎起筆斜角至收筆處三部分比值為3:13:5。而中間的“□”橫豎比值為34:13。均符合斐波那契數列。
(二)幾何美
從漢字誕生之初,漢字以甲骨文和金文的藝術形式展現出來,這是漢字圖形化的最早體現?!耙?guī)”為圓,“矩”為方,漢字的構成離不開這方圓之間,亦離不開幾何之間。
在平面設計基本元素中,點是作為構成圖形的最小單位,而漢字的每一個筆畫都由無數個點將線進行有序連接,形成圖形,也就是“面”,點和線是撐起整個文字的“骨骼”,而面是文字呈現出的圖形狀態(tài)。特征最明顯的如“□”字,四個點相互連接構成一個正方形。漢字中“面”的幾何呈現形式也是非常豐富的,例如“日”字,為矩形,“金”字為等腰三角形,“戈”字為平行四邊形,更豐富一些的復合結構例如:“哈”字,是由左半部分的矩形和右半部分的三角形組成。
這些漢字用不同的幾何形式展現出“面”的特點,而這些“面”的拆分與重組,形成了靈活多變的漢字,使得其重心沉穩(wěn)又兼顧了美觀與和諧。
二、仿生美
漢字的形態(tài)來源于人類生活的點滴積累,在最原始的社會生活中,人與自然相處十分緊密,毫無疑問,漢字最初的原型也都是仿生化的,也正因其仿生化的特點,這種象形符號使得人與人之間更加心意相通,甚至不用太多的刻意習得,便能領會這種符號所要表達的意思。在生活中,不僅僅是漢字,細心觀察我們會發(fā)現身邊很多設計也都是加入了仿生化的設計理念,經過一系列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仿生學”這門學科。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美爆發(fā)的“新藝術運動”就開始倡導自然風格,強調自然中不存在直線。在設計中大量運用曲線和有機形態(tài),這更進一步強化了人們對“仿生美”的藝術追求。
(一)對自然界生物形態(tài)的模仿——象形
人類用于記述與傳遞信息的符號是漢字誕生的最初形態(tài),“象形”是其主要特點。這是一種最為直觀和形象的表達方式?!啊笮问且环N對具體物象描繪、臨摹的方式。”最簡單的象形文字例如:“人”、“日”、“月”、“水”、“山”,這幾個字是最初的甲骨文形式,直觀易懂,充分表達了古人的智慧。這便是象形文字的精髓——“立象以盡意”。
從審美角度看,雖然最初的漢字形態(tài)在造型上缺乏考究,但其散發(fā)出的“拙氣”卻表現出了一種質樸和旺盛的生命力。成為了人類誕生之初最早的“藝術品”。
(二)對事物的簡化陳述——指事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過“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指事的意思,就是當你看到它就可以識別,細心觀察就可以明白它的意思,就像“上”和“下”一樣。當象形不足以表達意思的時候,智慧的祖先們就用圖形指明用意。簡單說來,其形式有些類似于我們今天所常用到的示意圖。只不過是把示意圖的圖畫形式精簡成更加具有符號性的圖形。除典型的‘上”字和“下”字以外,常見的還有“一”、“二”、“三”、“爻”等,因其構成的結構簡單直白,所以通常稱為“獨體指事”。除此以外還有“合體指事”和“變體指事”就是當已有的漢字符號不能準確表達抽象的概念時,把兩個或多個符號或偏旁進行拼合、重置,就可巧妙地使人領悟到另—層含義,如“中”字,用中間的一豎貫穿于“□”字正中,表達一個位置的概念,可以說非常巧妙直觀。
如果說“象形”是古老的藝術表達形式,那么“指事”就是在藝術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正如今天的藝術與設計同根同源一樣,二者相輔相成,才能推動人類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的飛速發(fā)展。endprint
(三)對肢體語言的模仿——會意
漢字中亦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對肢體動作的模仿達到表意目的的。(主要指人)最典型的例如“大”字、就像一個人正在向別人表達“大”的意思時,把四肢都伸展開的樣子。另外還有“小”、“從”、“休”等。當然,對肢體語言的模仿只是構成會意字中很小的一部分。其有著更為復雜和抽象的構成形式,可以說,“會意”是在之前“象形”和“指事”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完善字義表達的一種方法。同樣多見于兩個或兩個以上字體符號組合而形成新的字體符號進行表達,與前面“指事”不同的是,前者表“意”,而后者表“義”。
(四)對聲音的模仿一形聲
顧名思義,形聲字是由“形”旁與“聲”旁相結合表達字意的。其中對自然界聲音的模仿是其用意之一。同樣,形聲字是以前三者為基礎構成的更為復雜的漢字形式。表達聲音的形聲字例如“叮”、“咣”、“咚”等,這都是人們通過對自然界中各種聲音的模仿。當然,除對聲音的模仿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形聲字是通過聲旁的讀音,結合形旁的表意來合成新的漢字符號的。直觀一點的例如同聲形聲字:“懂”、“菲”、“茅”等,非同聲的形聲字例如:“把”、“講”、“諷”等。
中國人崇尚自然美學,“所謂‘自然有二層含義:一指‘大自然或‘自然界,指天地萬物皆循其固有的規(guī)律以運行之意‘天地萬物均屬自然二指人的‘本然,直指心性、不加造作、本來如此、自然而然,即人的‘自然天性?!睗h字的仿生學原理,正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產物。漢字可以表達萬物,萬物統(tǒng)一于道,而“道法自然”。
三、意境美
東方人對于美的闡釋最多的是“一種內心的感受”。是需要去感知的一種存在。而西方對美的詮釋就相對理性一些。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美的東西,就是最適合于其用途及目的的東西。”
(一)中古傳說中的象征性崇拜
人們通常稱漢字為“方塊字”。其實漢字的構成是“方中有圓,圓中帶方”的,因而,“方”和“圓”是構成漢字的兩個最基本的元素。前面提到過,漢字的構成,就是設計基礎元素中的“點”、“線”、“面”有規(guī)律的排列組合。漢字的“方”和“圓”,亦是受華夏民族對“天圓地方”這種說法的崇尚而衍生出來的。“方”和“圓”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中國人的宇宙觀,也代表了中國人的道德觀和審美觀。
(二)中國傳統(tǒng)藝術韻味
從藝術角度來看,漢字最早的藝術呈現形式就是書法。毛筆的廣泛使用使得這種藝術形式開始誕生。由于毛筆質地柔軟兼顧韌性,用其進行的書寫亦產生一種奇特的效果,起筆和收尾處裝飾性的頓筆和收放自如的線把書法的力道表現得淋漓盡致。書法之于漢字,正如色彩之于繪畫。缺少了這種藝術表達形式,必然顯得單調無味。中國古代的繪畫中,多采用柔和的曲線來傳達意境,而漢字的柔中帶剛的特性,又表現了中國古人的方圓相融的觀念和信仰。
四、漢字圖形美的研究價值
“美”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而這個驕傲地站在金字塔尖的字,一直在述說著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的優(yōu)雅與輝煌。對于美的探討,也正是基于這幾千年輝煌的一種形而上的必然發(fā)展。就連“美”的概念,都嗅得出一股濃郁的東方味道。而這股東方味道若結合西方嚴謹的邏輯性思維,想必會碰撞出更加絢麗的火花。
漢字的書寫本身就是一門藝術,構成漢字之美的主要因素有點線面的應用、結構的把握和比例的考究以及精神意味的追求。而對于漢字圖形美的研究,有利于平面設計中字體元素更靈活的應用;有利于提高對民族文化的內在修養(yǎng)與外在繼承;更有利于對歷史事實的更深度還原和對未來的更進一步探索。
結語
漢字的演變經歷了五千年的文化積淀,伴隨著華夏文明的興衰一路走到了今天,是承接和串聯(lián)起整個中華文化和歷史的關鍵紐帶。隨著社會的高度發(fā)展,漢字也開始以更加靈活豐富的形式融入了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人們不再單一地把漢字當成讀寫的工具,而是以各種藝術形式把這一深邃古老的形象拉進了現代化的都市生活。這都歸功于設計師們的創(chuàng)造力。
而在當代的中國,漢字之于設計師,就像是大自然之于藝術家。漢字給了設計師源源不斷的靈感,而設計師必將還以漢字生生不息的藝術延續(x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