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仁娜
摘 要 討論式教學法從古沿用至今,特別是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更是頻繁地出現在合作教學、分層教學以及問題教學等各種教學形式的課堂中。本文分析了討論式教學法在《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中運用的具體做法。
關鍵詞 討論式教學 “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討論式教學的起源
討論式教學是以啟發(fā)式教學思想為基礎,以討論方法為主,其他教學方法為輔,在教師主導下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相互交流信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獲得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合作、學會創(chuàng)新,有效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運用討論方法教學已有悠久的歷史。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最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倡“當仁不讓于師”。他的教學常常是在日常與弟子們的融洽交談、問答、對話中實現的。在外國,古希臘有著名的蘇格拉底教學法。蘇格拉底認為“爭論是思想的促產婆”。他教學生并不事先告訴問題的結論,而是通過逐層提出問題,與學生爭論,詰難學生,最后迫使學生不得不得出他認為正確的結論。現代討論式教學最早是哈佛法學院的副院長蘭德爾在1870年前后使用于哈佛大學的法學教育中,通過這種討論式教學和案例式教學方法的推廣,法學院的學生可以擺脫死記硬背法律條文,從而更好地掌握實務操作能力和法庭辯論技巧。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既敏銳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又接受不同觀點的拷問,從而引發(fā)學生更多的思考,批判式的思維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2討論式教學法在《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中的運用
在“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教授中,根據每部分教學目標、側重點、難點的不同,靈活運用不同的討論模式,而且要注意處理好討論式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法的關系,不是每次課都適合采用討論式教學方法,有的章節(jié)內容講授還可以與其他教學方法并用。
2.1“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討論式教學的主要模式
2.1.1主題式討論
在“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中可以以視頻、社會現實問題、國內外重大政治活動等作為“導火線”,圍繞所講的主題展開教學互動,達到教學目的。例如講授“我國民族干部政策”時,讓學生觀看獲選2008年和2016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羌族干部經大忠和新疆哈密市中級人民法院退休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的事跡介紹視頻,讓學生結合自身經歷進行討論,也可以進行正、反方的辯論,從不同視角深入理解我國一些民族政策實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問題。
2.1.2歸納討論式,針對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歸納討論
首先將教學內容進行分解,按照知識點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學生集思廣益之后歸納總結出所學內容。例如在講民族經濟政策的時候,讓學生通過對“少數民族教育和人才發(fā)展與地區(qū)經濟發(fā)展之間的關系”、“西部大開發(fā)、對口支援等政策對民族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積極影響”等問題的一一分析和解答,逐步形成民族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關鍵性知識的歸納和總結,以更好地了解國家、民族地區(qū)、個人在民族地區(qū)經濟發(fā)展中發(fā)揮的作用和意義。
2.1.3案例討論式。
注重“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根據所上課堂內容,選取典型案例,引出問題,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或爭論,形成反復的互動與交流,并最終形成理性認識。例如講“散居少數民族與城市民族工作”,選取城市民族工作的典型案例如“湖南岳陽天價切糕事件”、“青海西寧A里蛋糕店事件”,讓學生圍繞案例展開討論,發(fā)現現階段我國城市民族工作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并在教師的引導下總結現階段如何切實做好城市民族工作。
2.1.4習題討論式
在習題教學中,讓學生發(fā)現問題或教師誘導問題而引發(fā)討論,這也是學生暴露知識缺陷、暴露思維的過程。在“民族文化教育發(fā)展”一章可以給學生布置習題“中華文化和我國各民族文化的關系是什么”或者“各民族為中華文化的發(fā)展做了哪些貢獻”,在學生圍繞習題思考并完成答案的過程中,教師一方面可以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的能力。
2.2討論式教學法的具體實施
在討論式教學的情景中,教師不再是知識和意義的授予者,而主要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設計者和引領者。教師既要設計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問題和主題,更要對學生自主學習進行全過程的指導和幫助。具體來說,討論式教學法的具體實施步驟大致如下:
2.2.1課前準備階段
(1)設計和確定討論主題
討論主題的恰當與否直接關系到教學中學生的參與程度,關系到能否啟發(fā)學生去思考和研究問題,能否使學生在討論中有感而發(fā)、有話可說,直接影響討論式教學的實施效果。由于“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具有較強的政治性、理論性、政策性、思想性和針對性,因此討論主題,一般應具有針對性、典型性、時效性和啟示性四個特征。
(2)選擇討論模式
“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是一門理論性與政策性較強的課程,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討論式教學法,也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一種討論模式。一般而言,教師選擇討論式教學模式要注意三個問題:第一,如果教學內容屬于基本理論問題,教學目標是通過圍繞某一主題的討論而加深對基本理論的理解,就設計相關主題開展主題式討論模式;第二,如果課程內容與現實社會問題緊密相關,希望學生提高認識和解決現實民族問題的能力,就應該選擇案例式討論模式,設計具有實踐應用價值的問題或者結合案例討論社會熱點問題;第三,如果教學內容難點突出,直接講授影響教學效果,就選擇歸納式討論,針對某一知識點設計系列問題,在逐一的討論和解答過程中由學生自主形成總結。
(3)引領學生做好討論課前的準備工作
教師在討論課前需要引導學生提前做好以下準備:第一,提前將教學計劃告知學生,并布置討論內容,向學生交代具體的討論安排,并對討論提出具體要求;第二,提前對學生講解與討論問題相關的原理和基礎知識,并要求學生課前閱讀并掌握相關原理和知識;第三,提供必要的參考資料供學生提前閱讀,鼓勵學生圍繞討論問題自己查找資料,充分掌握論題的背景知識,收集能證明自己觀點的理論依據、事例和數據;最后,要求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對討論內容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提出解決問題的論點和論據,最終形成文字材料,作為課堂討論發(fā)言的依據。
2.2.2課堂實施階段
(1)討論的組織和引導。為使學生盡快進入角色,在開場的時候,教師可預先指定一兩名學生作開題發(fā)言,以引起大家的討論。也可以分別由各個專題小組作報告,每個小組的報告時間不宜過長,以20分鐘左右為宜,這就要求小組的報告要簡明扼要,重點突出。在各個小組發(fā)言完畢后,討論正式開始。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把握論題中心,使所有的討論都圍繞中心展開,如果討論偏離了論題,或過于糾纏一些細節(jié)問題,教師應給予及時的引導,把握討論的方向。
(2)討論的總結。“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擔負著對各民族大學生進行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民族觀、宗教觀、祖國觀教育的重要任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向學生正面教育灌輸和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在堅持真理的同時,批判、澄清錯誤觀點。因此,教師不僅要開啟討論模式,也要對討論做一總結,這一環(huán)節(jié)應該由兩方面構成:其一,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全過程進行綜合評價。對學生獨到的學習成果和學習方法給予肯定,對于自主學習中出現的偏頗和不正確的思想觀點也要作耐心的、有說服力的糾正。其二,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高度的濃縮和精煉,把討論中出現的零散的觀點總結起來,形成有邏輯關系的系統理論,對討論中出現的有爭議性的問題,要進行總結和歸納;對討論中出現的錯誤觀點,要指出和糾正,并合理解釋和分析,讓學生對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入。其三,討論最后,教師可以將一節(jié)課的內容整體梳理一遍,讓學生對課程內容從宏觀上有一個清楚的把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