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乃運
黑山寺是村兒不是寺。黑山寺村旁有寺,不過寺的名字叫大云峰禪寺,此寺建起的時間很早,相傳是在唐代。黑山寺村這一帶是個必然會有寺的地方,為什么,您去了就會知道。村是因為有了寺才出現(xiàn)的吧?村的規(guī)模并不大,不到百戶人家,發(fā)展民俗旅游,推農(nóng)家院,開客棧,打造禪味小村。禪文化和民俗旅游接待如何掛的鉤?都包含什么內(nèi)容?在禪文化味道的客棧里能體驗到什么?也是去了才知道,那都是需要切身感受的。此村在北京密云區(qū)的溪翁莊鎮(zhèn),離密云城區(qū)不遠,比較密云城區(qū),那是另一個世界。
昨日下過雨,今天的天兒便格外的好,天空湛藍,無一絲浮塵粉末纏綿出的朦朧暖昧,白云和云下的山都顯著清水洗滌過的清爽,那種通透真是沒挑了??吹胶谏剿碌穆窐?,一頭扎下去,車駛進了一條綠色的長“巷”,那巷陌全由兩側(cè)的林木果園夾成,被雨洗過的綠叢或高或矮,或密或疏,或濃或淡,成墻成丘?!跋锏馈痹谇罩信c山黛呼應(yīng)。前方的山是一道立體的屏幕,忽而在前,忽而在側(cè),凹凸著也變幻著梁岱峰巒的魅影。多態(tài)多姿的悠悠白云與它親吻,溫柔與陽剛的戀人般。我看到了兩樣人造之物,一個是長城的敵樓,在峰巔;一個在頂尖的崖壁上,是刻下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會標。幾百年間距的代表性人文標志在山梁同一等高線上招人眼目,不免感嘆。
綠色的巷道一長,便顯出幽深,幽深得意味深長。滿眼都是景??!景如畫,車在畫中,人在畫中,很是享受。靜,看不到別的行人也看不到別的車輛,聲音來自車輪與柏油路的摩擦,來自綠植深處,來自于無聲之中,來自于陽光,就覺得靜出了一種曠古的感覺,靜出了一種幽深,柏油路,似成為多余。它應(yīng)該是土路?應(yīng)該是羊腸小道?應(yīng)該是考量腳力與耐力的林間沃土?此時我一直以為黑山寺是寺。路在爬坡,上得丘山也傍著丘山。北側(cè)的山西側(cè)的山還是那么高,視野卻漸次開闊起來。大云峰禪寺露出臉來,它是在丘陵上的山洼里,新修的山門宏大,寺更宏大,漫山麓一片紅墻建筑,向西延綿,西部的山峰層層疊疊,錯落交織。在寺內(nèi)未曾深入,只是走馬觀花,已用時不少,時間眼見中午。同伴已計劃好了,午餐在黑山寺吃,在黑山寺尋找下榻處。他在黑山寺住過,對“黑山寺”不僅熟悉,而且情有獨鐘。車往回走了一點,向北側(cè)的山地里扎,這時我還不相信黑山寺只是村,總盼著有座哪怕殘廢的古典的小廟出現(xiàn)在眼前。到了一株巨碩的栗樹前,見刻著“黑山寺”三字的立石,又見前面的小橋與橋兩面溪畔的果木林,林中沃草中遍是野花,紅紅黃黃成簇成片,有紅男綠女在其間游走,以為是到了西天王母娘娘蟠桃園的姐妹園。不過,這里的果樹所結(jié)之果應(yīng)是核桃、柿子之類,秋天才可見分曉。來過沒來過熟悉不熟悉的人心態(tài)就是不一樣,我是見美景就想逛,哪怕小品級的。同伴則是直奔主題,要先找到他信賴的留給他美好印象的用餐、下榻地再說。過橋,爬坡,正式進入小山村,在不多也不算長的街巷里轉(zhuǎn)來轉(zhuǎn)去。處處農(nóng)家院,處處民俗接待戶,他要找的是哪一家?
小山村看似坦坦蕩蕩的街巷里也有山窮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懸疑景象。
同伴尋找的是“凈食堂”?眼前出現(xiàn)的是一座臨街的小影壁,影壁后是月臺上前出廊,廊下四級踏跺的外觀長方體的房子,房子應(yīng)是磚木結(jié)構(gòu),但通體突出的是木,木廊木門木窗,月臺和踏跺也全是木色,僅月臺邊際的水泥磚石和房檐的那一溜滴水瓦件袒露著本色。左廊柱上吊掛著“凈食堂”這三個字。凈食堂是店名?它是餐廳無疑。不知此名的來龍去脈,感覺上它是一種很接地氣的回歸,又是一種刻意強調(diào)著什么的時尚。大食堂、公共食堂、人民食堂、人民公社食堂象征著一個時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遍地皆是,從城市到鄉(xiāng)村,從單位到家屬宿舍,吃食堂意味著告別個體的家庭的用餐方式,它體現(xiàn)著大眾性、集體性、平民性,是沒有贏利或贏利點很低的地方,無論菜品、主食、價格都是很親民的。消失了相當長的時間又復(fù)出,旨在推舉什么?把食堂和凈聯(lián)為一個名稱,用凈來修飾食堂,肯定是在食堂的基點上強調(diào)凈,這凈是指什么?純;爭的食堂?心無雜物雜念的食堂?進凈食堂后有個前廳,服務(wù)臺的服務(wù)、客人臨時小憩小坐都在這前廳里。撩簾門再向里是一個小院,院心的長方水池里養(yǎng)著錦魚,還栽著一兩株蓮荷,兩側(cè)是包間是零點餐廳,都是木窗木門,幾何線條,以豎條為主,簡潔明快,自然質(zhì)樸,盡最大可能不給你留下磚瓦建筑的印象。零點廳里是透空的有柱無板的隔斷,隔斷透空處用繩拉出間隔均勻的豎線,餐桌是厚木的。沒有菜單,只有價格,配菜的價格。配菜有葷有素,選葷或選素任由你,然后由廚師配菜,也就是說你不知道將要給你上的是什么,你只能選擇對廚師的信任。這種經(jīng)營方式很特別,對我來說還從來沒有見過。凈食堂內(nèi)外裝修雖突出的是木質(zhì)本色,在里面卻全然沒有鄉(xiāng)村的感覺,把鄉(xiāng)村的土質(zhì)味、山林味兒都清掉了,借木升華出一種文化。它并不大眾,也不食堂,而是知性而是小資。無法確切地說出對這種文化的感覺是什么,它可能有中華天圓地方的古老理念,月臺是存心設(shè)計成南面方正北面半弧狀的;它可能有心地融入了漢唐寺廟文化元素,譬如那古典的石質(zhì)路燈,造型很復(fù)古,有復(fù)古性的時尚;室內(nèi)的裝飾體現(xiàn)了小情調(diào),如竹燈剪影的小吊掛;素菜做的是極精細的,小包子白、黃兩色,涼菜、熱炒的刀工一看就是技術(shù)合量很高的廚師所為,一般廚師切不了那么細那么勻,沒有拼擺卻似有拼擺,絕對是為講究吃喝品味精細的人預(yù)備的,而來的客人也是城里的俊男靚女型。是精心設(shè)計出的一種感覺,用餐者也像被設(shè)計了,你在跟著感覺走。
下榻另有其地。管家?guī)覀內(nèi)タ捶俊T谕淮謇?,向上走,沒多遠,與凈食堂同為一家。當然不會掛的是凈食堂的招牌了,這里是下塌和開展活動的地方,習稱民宿?與凈食堂是相互配套的??吹牡谝凰鹤又荒芊Q三合院吧,在一條東西向街和一條南北向街的夾角處,高而厚的虎皮石頭墻,木制門,倒座房的位置是個木亭,也許應(yīng)該叫木敞棚吧?西邊虎皮墻內(nèi)種的是矮竹,蓬如蒿,立個瓦罐竹簍之類便生出一種文化的味道。棚或叫亭的小品建筑立在木板條鋪出臺面的高臺上,亭內(nèi)置木茶幾、木扶手椅和木沙發(fā),是小坐品茗賞景之處,院內(nèi)兩側(cè)配房不是改建的就是增建的,院中心一滿鋪碎小白石塊的長條池。配房白墻木門窗,西配房里面既沒床也沒炕,有進門就是炕的意思。如果底下的臺基砌了炕道煙道,有火灶,那么它真的就是炕,是不顯山不露水用地熱取暖的炕,這種方式在新疆地區(qū)巴依老爺?shù)那f園里常見。地板鋪著拼接起來的一塊塊方席,方席上面則是方形座墊,只能盤腿而坐,是打坐或練瑜伽用的?靜修之所?靠南墻是矮腳竹椅竹茶幾。正房里有床,床很低矮,看著像兩層實木拼就,白色的鋪蓋,簡潔素樸,室內(nèi)無奢華裝飾,只求淡雅。此院叫凈合民俗客棧?沒有問管家??吹牧硪凰鹤咏芯厦袼卓蜅#姓信?。全封閉式,門前是根根棕色方形木柱木橫梁搭構(gòu)的廊架,棕色木門扇黑色條磚門框,進門要登幾級不高的臺階。完整的四合院,但已被徹底改造裝修過,四周全有木廊,屋檐處也是木結(jié)構(gòu)的外包裝,看不到原有的磚瓦。正房前是廊外有廊,建筑形式似應(yīng)叫抱廈,但前出的不是廈,是很簡單的幾何體木構(gòu)組合,有頂棚,兩側(cè)立方柱,正對院的外立面是用木料拼出的圖案,外方內(nèi)圓完全透空的幾何形,下面有臺基,鋪著木板條,臺階設(shè)在東端,棚下放了一把雙車輪的長椅。此處具有陽臺的功能?院里遍種青草,特意為之,草間幾處白環(huán),白砂鋪出來的,正中的白環(huán)環(huán)心青草上立一古典造型的物件,是燈幢?精心設(shè)計出的院落,有讓人進入異國它鄉(xiāng)的感覺。我覺得它實際上是漢唐文化的一種回歸。經(jīng)歷過宋元明清,漢族的起居文化已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離漢唐時代已疏離得頗遠,倒是走進韓國走進日本,能深深地感受到漢唐起居文化的傳承,漢字書法,屋頂?shù)慕ㄖ问?,床榻,席地而坐的習俗,甚至木屐與和服,都深烙著漢唐文化的影子。在唐一代,中日文化交流頻繁,唐文化是日本崇拜的偶像。君合民俗客棧的床也是矮的,只求潔凈質(zhì)樸,不求奢華。但也正是這質(zhì)樸,生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文化品味,一種和鄉(xiāng)村文化隔離的高雅,它和想象中的陶淵明田園風格相近,因為陶淵明田園生活只屬于依托他的詩而生發(fā)的想象世界,現(xiàn)今有誰真正見過并在那種田園環(huán)境中經(jīng)歷過體驗過?文人格調(diào),與世俗無關(guān)。endprint
管家還帶我們看了另外一處客棧。開始沒注意它的牌子,是純正的農(nóng)民四合院,但裝飾裝修出小情調(diào)的文化趣味。向東而開的院門是古典式的,還裝有黃色的門釘,門枕石也就是門墩兒是必不可少的。迎門的影壁卻別出心裁,影壁的一側(cè)有圓形透空窗,叫月亮窗吧,而另一側(cè)則是上水磚,濕淋淋的,把磚淋得有些發(fā)黑,其下有流水池。這樣的影壁可說是獨一無二了,反正我沒有見過,大有反傳統(tǒng)的意思。院內(nèi)是高差不同的兩級,北半部為高臺,高臺上是坐北朝南的正房,臺下兩側(cè)是廂房,廂房前植樹栽竹。全院屋檐高低錯落,竹木綠影婆娑,借來房后的山景,天空的云景,分外幽謐多姿的一個空間。圍高臺扎竹木矮柵,栽竹樹成屏,院心是以碎石圈邊的草池,東廂房北角前是地道的農(nóng)村才有的兩級磨盤式泄水小池,小池高低交疊,用高矮不等的短竹筒立柵將其環(huán)圍,柵圈內(nèi)鋪白色石塊,美觀、古樸而又奇巧。廂房與正房間的空閑地置卷邊式雙茶幾,幾上置棋盤和裝有圍棋子兒的小簍,使之成為雅閑之地。貼墻立多寶閣,閣內(nèi)置瓶花,閣頂有一枝干靈芝,酷似石質(zhì)的一個擺件。都是自然物,與鄉(xiāng)村四合院的天然物景相諧。正房堂屋內(nèi)置茶幾座榻,暗間為客房,雙人木質(zhì)大床,叫大床屋,壁上有條掛小畫,貼壁放木衣架。西廂房里外打通,玻璃窗紅磚墻,柁梁檁椽裸露,一個酒吧臺,一個大長方桌,集體聚會之地。這里也作過餐廳或現(xiàn)今依是餐廳?大長方桌就是餐臺?從屋內(nèi)的擺件上看到了風林宿三字。此院就是風林宿了。從網(wǎng)上看到過對風林宿的介紹,它可是包有著六七處院呢,每院各有名稱。此院的對面,隔路,一條有門樓的長圍墻,進去,是個空院,本是菜園的空地上植著綠草,多樹,樹成林,林問鋪著石板路,石板路通向一個白帆布的小帳篷,帳篷里置桌椅。林中還有一大長方臺,臺周置椅,像露天會議桌。聽到孔雀的叫聲,問管家,管家說這里有小動物園。小動物園很隱蔽,沒有去找。東側(cè)有小菜園,種著時鮮的蔬菜。風林宿之名由此園而來?它像私家莊園。一輛舊自行車閑置在石臺下的草地上,像國外的自行車。一自來水管的開關(guān)是銅鑄的松鼠造型,栩栩如生,精美可愛。這兩個物件具有畫龍點睛的功能,給小林園平添出異域莊園的味道,瞬間到異國他鄉(xiāng)了。護園的圍墻貼路向村口延伸,而村西口路邊,正是大云峰禪寺的東圍墻,綠蔭密覆紅墻,幾枝合歡花從墻頭探下來,粉嫩鮮麗。見村邊寺墻,我還是不能相信黑山寺村除大云峰禪寺外沒有過別的寺。黑山寺一名,也許就是對大云峰禪寺的俗稱,但也不能排除曾另有古寺叫黑山寺。據(jù)說這里的村到清代才形成,而寺,除唐以外,遼金時代亦有,此地僅一寺還是多寺,已不好考證了,它是風水極佳的禪修之地卻沒有疑問。黑山寺之名來自于黑山,此處的山就叫黑山。山為什么叫黑山,有兩個說法,一說是天一陰,這里的山便成黑色的;一說是谷中常有黑霧彌漫。
黑山寺村的民俗旅游,不僅是把村中的農(nóng)舍開辟成吸引游客來吃來住來體驗民風民俗的農(nóng)家院,它還是個亮點多多的旅游風景區(qū),山上有明長城的敵樓,還有干年平頂松,屬國家一級保護樹木。松奇,奇在樹冠像是人工修剪出的,冠頂平平坦坦;奇在只要是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不管你怎么變換角度,也不管是離它近還是離它遠,它的樹形和大小都不變。它被視為神樹,廟前院里的清水大缸里能映出它的倒影,秀姿醉心。黑山有兩洞,都與佛、道有緣。其一叫媳婦洞,傳說有劉墉為民除惡僧的故事。廣慧洞,洞深僅10米,在高崖絕壁之中,以崖坎石縫為路,可登臨,是靜修的古洞,洞中有石用器具留存。傳說仙人來點化心地善良的廣慧,化成臨盆的婦人,廣慧善助之,卻不肯喝婦女臨盆后的污水,錯失良機,悔恨跳崖,未成正果。黑山又多幽谷奇潭,景色甚佳。下榻在黑山寺村風林宿,時間放得寬裕一點兒,會有很豐厚的收獲,不管是不是為禪而來,為禪而居。禪為何意?這是太深奧的一門學(xué)問,二千五百多年的佛教一直在研究它,派生出多少流派,各流派都在著書立說,普通游客想搞清楚,難。我讀了些說禪的書,覺得禪有個基本的線條,以靜為基,從靜出發(fā),研究修行方法,從事修行活動,最終的目的,是開悟,是超越,是解脫。這和大眾游客的旅游生活似沒有什么關(guān)系。禪味客棧里培養(yǎng)不出禪師。但從黑山寺村看,禪門的修為環(huán)境游客可以進入,禪門的修為生活游客可以體驗,禪門的文化成果游客可以分享,禪門的思維方式和一些思想成果游客可以借鑒,并悟出自已生活中的禪。
開初,我聽到黑山寺村是沿著禪味民俗旅游打造的時候是很有些不理解的,守著寺廟,開素菜館,樹枝上掛些寫有般若、一葉一知秋之類的牌子,就是禪味旅游民俗村了?但靜靜地在黑山寺村充分地享受黑山寺村的寧靜,在這寧靜中享受遠離城市噪音的煩擾、享受清凈無塵的空氣,在山林濃濃的綠意中自由地呼吸吐納,心里的空間已全然放棄了,忘卻了工作的勞累以及生活中的各種不快和煩惱,猛然想到,這不正是禪嗎?禪是讓自已感受到體驗到快樂的,它不是刻意的追求,自然而然就發(fā)生了。喜歡那有月亮窗上水磚的影壁,喜歡沒有雕飾只有原木支架的走廊,喜歡舒舒服服地住一晚大床房,喜歡村里的菜園子村周邊的青山綠林,喜歡日問的白云晚間夜空的繁星,心無雜念,快樂得很真純,這就夠了。如果從中悟出些道理,那就更是禪了。人是應(yīng)該懂得并學(xué)會放棄的,在大自然中的真實自我面前,欲望越少越容易獲得快樂獲得幸福感。禪是生活的一種智慧,禪給予的智慧讓民俗旅游村的開發(fā)者經(jīng)營者想到了禪文化概念,巧用了禪環(huán)境,盡可能多的給游客提供快樂的媒介點。游客在禪文化的提示下解放了自已,獲得了心靈的自由,在靜謐而文化多彩的黑山寺返依自然,在禪的境界與意趣中享受,這是很美好的一件事。下榻民宿客棧,清苦的禪修?不,這是時尚的慢生活,住在這里你無所事事,只有精神的放松。你不是居士,沒有宗教信念籠罩下的莊嚴和苛責,靜境中只有心凈,挺好。沒人要求游客在這里修成正果,快樂就好。不是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