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盈盈
〔摘要〕共情是深入對方內心,去體驗對方的情感、需求、思維的一種心理咨詢技術。本文嘗試將共情技術融合到日常溝通技巧中,總結出共情式溝通的四步驟:觀察重事實、感受重情緒、需求重根源、請求重態(tài)度。根據(jù)以上步驟,提煉出共情式溝通公式:“我(你)看(聽)到……我(你)感覺……因為我(你)需要……所以我(你)想…… ”本文闡述了如何通過測評、游戲、案例、角色扮演、影視欣賞等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實現(xiàn)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并有效運用共情式溝通的目的。
〔關鍵詞〕心理輔導活動課;溝通;共情;融合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27-0023-05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是心理治療的前提。而共情作為一種無條件積極關注的咨詢技術,可以深入對方的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思維,從而讓求助者感到被理解、悅納,幫助求助者自我探索、自我成長。但共情作為一種心理咨詢技術,太過專業(yè),不容易被非專業(yè)人群所學習和日常操作。本文將共情技術融合到溝通技巧中,形成共情式溝通的四步驟,幫助學生在日常人際溝通中,關注彼此的情感需求,提高溝通效果,促進校園和諧。
融合共情式溝通的關鍵步驟如圖1所示。
一、觀察重事實
(一)評論≠觀察
印度哲學家Krishnamurti曾說過“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 觀察是對客觀事實的真實描述,是大腦對各感覺器官(視覺、聽覺等)信息的直接表達,而評論是對客觀事實主觀的加工、總結,往往會有以偏概全、過分概括的特點。觀察和評論的工作機制區(qū)別如圖2所示。
例如:(1)你語文成績很差。
(2)你這學期語文考試成績沒達到班級平均分。
很明顯,第一句中“差”是一個主觀定性的詞,是一種評論,是對這個學生學習能力的一種否定,很容易引起學生的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感。而第二句話,就是一種客觀的事實描述,學生更容易接納,并且不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甚至引起學生的逆反情緒。
(二)教學策略提煉
1.現(xiàn)狀調查,認清事實
心理課堂中一般采用學生的真實案例作為素材。越是貼合學生實際,越能引起學生真實的感受,激發(fā)學生改變的動力。
范例:下面的情境中,你怎么說,會讓對方感覺到被理解。
情境:當同桌被老師冤枉,哭得很傷心。你會對她(他)說:
生1:好啦,別哭了,這次是你不對,下次改正了,老師就不會批評你了。
生2:老師只是提醒你,老師也是為你好,下次不會了。
很明顯,從生1、生2的反饋中可以看出,學生的語言是忽略觀察的,而且據(jù)統(tǒng)計超過80%是帶有評論性質的?!皠e哭了”“下次改正就好了”“老師是為了你好”等表述比比皆是。這種表達更傾向于否認當下,壓抑情緒,忽略感受的防御機制。
2.效果打分,換位體驗
心理感受是非常主觀的體驗,而且由于角色不同,立場不同,感受會有很大的區(qū)別。為了讓學生從別人的角度感受自己言行的效果,我們可以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同時,有時候為了讓感受、體驗有區(qū)分度,我們可以采用主觀量化打分的方法。
范例:剛才你說的安慰的話,如果是別人說給你聽的,你感覺怎么樣?請用0~10自然數(shù)打分。0分表示很不舒服,10分表示很接納很舒服。
這樣的主觀打分,可以將沒辦法量化的主觀體驗加以細致地區(qū)分和統(tǒng)計,比“好”“一般”“不好”等描述性語詞更有操作性。同時,換位思考也開辟了另一個途徑,讓學生反觀自身。
3.觀察訓練,內化技巧
非評論的觀察,作為一種全新的技能,從了解到掌握,還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練習。而心理課堂上,在游戲中練習,在快樂中體驗,在反思中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
范例:請在全班范圍內,選擇一位你感興趣的、也方便觀察的同學,關注他15分鐘,并完成練習。
在這樣的觀察練習中,希望學生通過對具體動作的描述、觀察、記錄,明白“描述事實”的含義?!坝^察結論”是很容易讓學生混淆的地方,有個別學生會得出“他上課不認真”“他總是講話”等評價性結論。這也是我們的難點——讓學生刻意去分辨主觀評價和客觀事實的區(qū)別,從而真正達到觀察的目的。
二、感受重情緒——我(你)感覺……
(一)想法、評價、判斷≠感受
例1:你這道題怎么又粗心錯了,我真想敲敲你的腦袋,讓你清醒清醒!
例2:你這道題怎么又粗心錯了,你怎么這么笨!
例3:你這道題怎么又粗心錯了,你肯定沒有認真檢查!
這似乎是我們習以為常的說話方式,分別表述了說話者的想法、評價、判斷。說話者沒有關注學生的情緒,也忽略了自己的情緒。其實說話者真實的情緒感受是“你這道題第二次做錯了,我很著急”。但是通過主觀的想法、評價、判斷,很容易讓說話者形成刻板印象,同時讓學生形成糟糕的情緒體驗,形成懲罰式情境記憶。
(二)教學策略提煉
1.主題小游戲,寓教于樂endprint
心理課堂,從來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或者熱鬧的嬉笑打鬧。游戲活動作為心理輔導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承擔著調動學生全方位感官去體味自己完整心理過程的作用。對于“感受”這種抽象又復雜的心理現(xiàn)象,最適合用游戲去體驗。
范例游戲:“感受”你好
規(guī)則:三位學生一組,一位學生S1扮演主角(用紅領巾蒙住眼睛),一位學生S2扮演搭檔,一位學生S3扮演主角的“感受”(手里拿一張畫著“”的紙和一支筆)。搭檔對主角說話(事先準備好的),請主角反饋,如果反饋是屬于感受性的,請S3在上畫“√”;如果不是感受性的,畫“×”。最后請主角看看自己心里的感受情況。(具體操作見圖3)
在這個游戲中,有一個情境:上課時,你想認真聽,還提醒同桌不要講話,結果被老師看到,老師說:“我看你好幾次了,上課不認真,作業(yè)一塌糊涂,下節(jié)體育課不用去上了?!惫P者問S1的感受,S1的答案是“老師針對我”“我要下課找老師解釋他批評錯了”“老師偏心”等。當游戲結束后,S1看到自己的上有很多×的時候,內心是震撼的。
2.創(chuàng)設情境,樂學新知
當開始關注“感受”,想表達的時候,學生顯得有些詞窮。關于感受,只有“開心”“難過”“生氣”“害怕”之類的詞語,很難找到確切的詞去描述自己的細微的感受,一個學生說:“感受像一位嬌羞的女孩子,蒙著一層紗,想看卻看不清。”那么,到底我們有多少感受呢?(見表3)刺激學生覺察自己“感覺”的匱乏時,以下的詞匯表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學生干涸的心田。
3.模塊化練習,鞏固效果
“感受”的練習需要不斷區(qū)分想法、評價、判斷。不是虛無縹緲、可有可無的東西。表達感受可以溫暖自己,通過針對性練習,學生體會到說出自己的感受是種美妙的體驗(見表2)。
三、需求重根源——我(你)需要……
(一)批評≠需求
我們細膩的感受從何而來?正是來源于我們的需要和期待。很多時候,對他人的指責、批評、評論以及分析正是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期待。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對方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我們的需求,其他人更可能會做出積極的回應。但是現(xiàn)實是,我們不太習慣從需求的角度考慮問題。
例如:你叫得這么大聲,吵死我了。
修改:你大聲說話時,我有些煩。因為我需要安靜的環(huán)境學習。
在這句話中,說話者將自己不愉快的感受(吵死了)歸咎于別人,意思是對方的錯??上攵?,對方聽到這句話的第一感受肯定是憤怒或者愧疚。接下來的回應可能會是“我哪里大聲了”或者“對不起,我錯了”。我們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感受負責,因為自己的感受是一系列心理過程的結果。
(二)教學策略提煉
1.案例示范,深入淺出
心理輔導活動課堂的學習,少不了案例的幫忙。而恰當?shù)陌咐x擇,可以省去枯燥的心理分析,設身處地地討論,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范例:閱讀以下案例(表4)并討論:
(1)三次交流中,丈夫和妻子的感受怎么樣?
(2)丈夫和妻子真實的內心需求是什么?對方能準確地理解嗎?
2.案例修改,緊扣目標
在案例中,丈夫和妻子的表達都非常糟糕,丈夫只是希望妻子懂得他的焦急。大多時候,我們想要某樣東西,自己卻不曾覺察,即使覺察到了,也不知道怎么開口。丈夫渴望妻子能夠明白他的感受和需求。如果從需要出發(fā),請學生討論并修改對話。
丈夫:我從沒見過開得這么慢的車!我需要你對我的感受和需求有點回應。
妻子:我猜你現(xiàn)在是真的很惱火,希望司機能想辦法讓車開快點。
丈夫:沒錯!如果不按時趕到動車站,我們就會遲到,我們買的票就沒用了。
妻子:你很擔心,你希望能夠準時到站,否則我們就要多花兩張車票的錢。
丈夫:是啊。
當我們感到痛苦的時候,若有一個人給予我們理解,這是很可貴的。這種關注有著驚人的作用,它雖然不能解決問題,但建立了一種聯(lián)系,使得問題解決變得更能讓人忍受。當我們沒有得到理解時,就像案例中的夫妻一樣,雙方都會覺得比開始時更加痛苦。
3.情景判斷,小試牛刀
除了案例的學習之外,還需要多多練習。只有訓練才能強化技能,真正將新知識整合內化。
范例:請判斷以下的句子是否表達了自己的內心需求。如果沒有,請試著理解并補充說話者的需求,運用“我感到……因為你……”句式。
1.“你這么說,我很緊張,我需要尊重?!保ā蹋?/p>
2.“你來得這么晚,讓我很郁悶?!保ㄒ驗槲蚁朐琰c就可以選一個更好的位置。)
3.“你無法來我家玩,我很難過,我本想和你好好聊一聊。”(√)
4.“我很傷心,因為你沒有做到答應我的事情?!保ㄒ驗槲艺J為你是我值得信任的人。)
5.“我很沮喪,我希望我的成績能取得進步?!保ā蹋?/p>
可以用小組比賽或頭腦風暴的形式開展情景判斷題練習,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更能讓學生在和大家的思維碰撞中,得到更多的答案或可能性,拓寬思路,增加對需求多樣性的理解,明白每個人的感受背后,都有不同的需求。
四、請求重態(tài)度——我(你)想要……
(一)命令≠請求
在溝通中,如果不可避免地需要向對方提出請求,什么樣的請求更容易得到積極回應呢?為什么有些請求反而會激起別人的反感,被理解成命令?當對方認為如果他不答應我們就會受到懲罰,那么他就是把我們的請求當作命令。
(二)教學策略提煉
1.借助實例,心理分析
范例:請根據(jù)下面的對話,討論分析媽媽的請求是否有效。
媽媽:我希望你快點完成作業(yè)。endprint
情況1:孩子:不要,我要先休息一會兒。(媽媽生氣了)
情況2:孩子:好。(回到房間,關上門,做作業(yè)拖拖拉拉)
展示這句話,請學生討論分析這是一個請求還是一個命令。我們不能從說話者的態(tài)度有多和善、表述有多清晰來判斷它是請求還是命令;我們應根據(jù)當人們沒有按照我們所請求的去做時,我們對待他們的態(tài)度來判斷。情況1:媽媽生氣了,即使表面上態(tài)度非常和善,但是孩子接受得到的是命令。情況2:表面上孩子接受了,但是從孩子的表現(xiàn)可以看出是不情愿的。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說,請求是和另一個身上擁有積極的能量的人相連接,讓別人自由、自愿、自主地去滿足我們的請求。
2.角色扮演,比較體驗
有時候,我們不需要直接提出請求。比如:“媽媽,我口渴了?!边@時候,孩子是希望媽媽幫忙拿水。一般情況下,媽媽也能接收到孩子的請求,那么,溝通是順暢的。但有時候,我們只是說出自己的不快,卻以為別人知道我們想要什么。例如:“你怎么作業(yè)本老忘記交?”也許,老師是希望學生馬上交上作業(yè)本,但學生的感受卻是老師在指責他。
范例:情景對話模擬練習
規(guī)則:6人一小組,1人表達自己的請求,另外3人就自己的理解與之對話;另外2人負責觀察和記錄三組對話內容及旁觀者的感受;小組討論得出最佳的請求表述。
練習中,三種不同的反饋,可以讓學生反復去比較和揣摩并總結出:請求越具體,效果越好。另外,觀察者的記錄和感受也可以提供客觀的建議和意見。學生有目的地練習,有深度地討論,效果立竿見影。
3.影視作品,拓展練習
在心理輔導活動課中,當現(xiàn)實條件受到限制,我們可以借助影視作品中的片段,選用常見的家庭場景,不僅能引起學生共鳴,而且學生也能更有目的性地去綜合練習共情式溝通的技巧。
綜上所述,將共情技術融合在溝通中,應強調四步驟:觀察重事實、感受重情緒、需求重根源、請求重態(tài)度。讓學生在日常表達中,更關注彼此的情緒、需求,少一點評論,多一些理解,有利于校園生活的和諧發(fā)展。
注:本文為第七屆“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優(yōu)秀成果評選活動來稿。
參考文獻
[1]馬歇爾·盧森堡著,阮胤華譯. 非暴力溝通[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6.
[2]馬歇爾·盧森堡著,梁欣琢譯. 非暴力溝通實踐篇[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
[3]鐘思嘉. 父母效能培訓手冊[M].廣州:新世紀出版社,2000.
[4]吳萍.學校心理咨詢中的共情[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1(11):19-21.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qū)第二小學,溫州,325024)
編輯/劉 揚 終校/于 洪 杜文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