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忠
刑事和解是加害人與被害人之間進行的一種協(xié)商,旨在被害人獲得損害賠償,加害人獲得寬恕諒解,社會秩序重新得以恢復。刑事和解制度兼顧了公正與效率的訴訟價值,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任何制度都有其兩面性,在正確認識該制度積極的價值外,還必須客觀、理性地看待可能出現(xiàn)的消極問題。刑事和解制度的存在,不可避免地會削弱刑罰的報應預防功能,會破壞刑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則,甚至會出現(xiàn)司法權力的濫用。
當前實踐中,刑事和解主要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社會觀念的認同度不足。實行刑事和解的案件,因為爭議解決方式主要在于當事人雙方協(xié)商,這種以對話協(xié)商為基礎影響刑事案件的處理方式,使得公眾極易產生有錢人可以“花錢消災”,以金錢開路逃避刑事追究,而無錢者卻不得不坐牢的誤解,對司法權威產生質疑,貶損司法權威。二是和解過程可能會誘發(fā)司法腐敗。實踐中,犯罪嫌疑人與被害人達成并履行和解協(xié)議后,案件承辦人對該案的處理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如果監(jiān)督不力可能被極少數(shù)辦案人員利用,濫用自由裁量權,放松對案件事實的調查,出現(xiàn)就和解而和解,或者在雙方和解過程中讓被告人多出錢或少出錢,這將削弱司法公信力,誘發(fā)司法腐敗。三是監(jiān)督機制有待加強。對于公安機關直接撤案或不予立案的案件,由于沒有上報備案制度,檢察機關無法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一般公安機關和解成功的案件直接撤案或不予立案,有的會移送檢察院作相對不起訴處理。雖然有個別地方嘗試對偵查階段刑事和解的案件進行提前介入,但由于信息不對稱,這種監(jiān)督也難以起到好的效果。
針對刑事和解在實踐中存在的以上問題,筆者建議從三個方面進行完善:一是加大刑事和解的社會宣傳力度。公、檢、法三部門要相互配合,利用電視、報紙、網絡等媒介向社會大力宣傳刑事和解,使社會群體正確理解刑事和解的積極意義,認識到被告人積極賠償被害人經濟損失從而獲得從輕處罰是符合法律規(guī)定與法律精神的,也容易化解糾紛,消除矛盾,營造對刑事和解認同支持的良好氛圍。二是豐富刑事和解的賠償方式。在雙方同意和解的情況下,經濟賠償通常成為檢驗加害人悔罪態(tài)度的一種方式,但卻不應成為惟一的方式。如當事人都有進行刑事和解的意向,但因為加害人經濟能力有限,客觀上難以對被害人予以經濟賠償。可以對加害人的經濟能力及當事人之間的刑事和解誠意進行調查。如果加害人經濟暫時困難,短期內無法支付較大數(shù)額的賠償金,但有勞動能力,可以采取多種方式賠償,如為社區(qū)服務、從事公益勞動、給被害人提供勞務補償?shù)?,使加害人無論貧富,都可以平等的從刑事和解中受益,從而確保刑事和解制度的有效實施。三是完善刑事和解的社會監(jiān)管機制。雙方當事人達成刑事和解協(xié)議并在司法機關作出撤銷案件、不起訴或減免刑事處罰的決定后,并不意味著“案結事了”,司法機關有責任幫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回歸社會。建立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跟蹤回訪制度,充分發(fā)揮社區(qū)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幫教、矯正和犯罪預防中的主導作用,配合做好社區(qū)矯正試點工作,切實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再次犯罪。刑事和解工作社會影響面大,司法機關要加大對刑事和解的正面宣傳和輿論引導,使社會各界認識并支持、配合司法部門開展相應的工作,使刑事和解更好地為促進社會和諧服務。
總而言之,刑事和解的目的是通過被害人與加害人雙方充分的對話與協(xié)商,達到相互的溝通和理解,彌補被害人所受到的損害、恢復被加害人所破壞的社會關系、以及恢復加害人與被害者之間的和睦關系,并使犯罪人改過自新、復歸社會,最終使犯罪所造成的后果得到圓滿地解決。刑事和解制度對被害人利益的保護和使犯罪人回歸社會的理念正是順應這種潮流,但其種種流弊亦不容忽視,仍需在實踐中不斷對其進行完善。endprint